超12萬名市區黨員幹部下沉受災地區

日期:2023-08-17 08:14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超12萬名市區黨員幹部下沉受災地區

  風雨過去,家園正在重建。清淤泥、通水電、修道路、做消殺……災情發生以來,超12萬名市區黨員幹部從四面八方趕來,扎進群眾最需要的地方,衝鋒在前、無私奉獻,與當地幹部群眾守望相助、共同戰鬥,讓鮮紅的黨旗在救災和重建一線高高飄揚。

  受颱風“杜蘇芮”影響,7月29日至8月2日,本市遭遇了歷史罕見特大暴雨,門頭溝、房山等區部分地區受損嚴重。災情發生後,市委組織部第一時間向全市基層黨組織和共産黨員發出號召,推動基層黨組織發揮戰鬥堡壘作用、黨員幹部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團結帶領廣大群眾全力以赴做好防汛救災各項工作。

  當“集結號”吹響時

  8月2日晚10時,朝陽區來廣營鄉幹部李梓梁接到一通電話。“鄉里要抽調人到受災地區支援,你能去嗎?”“我能!”李梓梁回答得乾脆,沒有絲毫猶豫。他明白,災情就是命令,支援刻不容緩。

  8月3日,他便跟隨大部隊來到房山區,一路腳踩泥濘走進大石河漫灌導致過水嚴重的東瓜地村、田各莊村,統計受損情況、檢查房屋結構安全,為後續救援重建積累一手數據。在社區走訪中,李梓梁發現滴漏現象頻發,他又主動與“娘家”來廣營鄉政府溝通,及時援助14萬餘元的防水物資,幫助城關街道修復補救受損樓宇。

  據了解,在各區已下沉12.3萬名幹部的基礎上,市委組織部又統籌選派了一批市區幹部赴門頭溝區、房山區一線下沉增援。這些外援力量主要由年富力強、熟悉基層情況的年輕幹部組成。就拿海淀區的51名幹部來説,平均年齡30.4歲,最小的22歲。不辱使命,幹部們到達受災地區便開啟戰鬥模式,連夜護送村民轉移、開展物資搬運分發等工作,忙碌的身影成為防汛救災一線、群眾身邊亮眼的一抹紅色。

  最是風雨映初心。“我能”“我行”“時刻準備着”……每當“集結號”吹響,總能從黨員幹部口中聽到這些鏗鏘有力的話語。他們不講條件、不找理由、説到做到,扛起責任、衝在前面,為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努力着。

  “這就是我們心中黨員的樣子”

  “小心腳下,這兒被河水漫灌過,地面特別濕滑,大家一定注意安全!”在門頭溝區城子街道橋東社區,市委組織部幹部黃山一邊揮着鐵鍬,一邊提醒着身後的隊友們。

  作為首批搶險救災青年突擊隊隊員,黃山於8月2日被選派到門頭溝區城子街道支援工作。至今,他還記得初到這裡時的情景——被洪流衝塌的社區圍墻、堆積的垃圾與樹枝、散發着腐臭味的淤泥……

  為避免細菌滋生,清淤成為當務之急。黃山和支援幹部們進入社區後便馬不停蹄開始戰鬥。天氣炎熱,他們的雙腳在不透氣的膠鞋裏悶熱難耐,汗滴滾下來流進眼眶裏火辣辣的也來不及擦,但沒人喊苦喊累。

  很快就有社區居民注意到這支特別能戰鬥的隊伍,他們臉曬得黝黑,胸前的黨徽格外顯眼。受到感染,不斷有熱心群眾加入到清淤行列中。“原定6小時完成一輪清淤的計劃提前2小時完成。”黃山説,最觸動他的是,黨員示範,讓越來越多居民從“站着看”到“跟着幹”。通過這次清淤,突擊隊迅速打開工作局面,有社區居民為他們點讚説:“這就是我們心中黨員的樣子。”

  同樣是面對清淤通渠的緊急任務,西城區30名黨員幹部組成的“紅墻先鋒”救援隊也很給力。救援隊成立了臨時黨支部。一到門頭溝,隊員們便在黨支部的帶領下趕到溝渠堵塞的琉璃渠村,挽起褲腿深一腳淺一腳在臭味撲鼻的污水中搬石頭、清淤泥、通水渠。正是悶熱的午後,大家連口水都顧不上喝,和時間賽跑,終於趕在下一場雨來臨前成功通渠。

  “辦法總比困難多”

  災後恢復秩序,通信、通路、通電、通水是重點。抵達房山區青龍湖鎮後,豐台區玉泉營街道幹部段斌就開始着手攻堅通水難題。

  洪水沖刷下,大石河北岸的漫水河村受災嚴重,原有的水井和井房等設施被完全沖毀。段斌到村裏時,村民只能通過鎮裏送水、村裏接水的方式應急。

  “只有儘快打井才能解燃眉之急。但受地形影響,打井位置不好找,差幾公分可能都打不出水來。”一頭是吃不上水的村民,一頭是難解的打井難題,這可急壞了段斌。

  經過多方溝通和地質勘探專家幾個小時的研判,8月5日上午10時36分,漫水河村新井選址成功,段斌在施工現場聯繫調度,快馬加鞭聯繫施工隊伍、配置工作設備;8月7日凌晨,800多米長的臨時管線順利鋪設完成;8月8日打井完成並順利進行裝泵和管線安裝,“村民在家裏擰開水龍頭就有水”的目標終於實現了!

  “只要思想堅定,辦法總比困難多!”段斌説出了許多黨員幹部的心聲。像段斌一樣,群眾需要什麼,下沉支援的黨員幹部就幹什麼,他們紮根受災地區,幫助做好搶險救災組織協調、受災群眾生活保障和情緒安撫等工作,成為了災區群眾的主心骨和貼心人。

  災後恢復重建的路上,一戶都不能落下。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將繼續完善落實黨員幹部下沉機制,把黨組織建在防汛救災和災後重建一線,增強基層一線工作力量,加強對一線工作人員的心理關懷,凝聚起救災重建的強大合力,堅決打贏災後恢復重建攻堅戰。(武紅利)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