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7月29日至8月2日強降雨中,水位461.56米超歷史最高 齋堂水庫頂住洪峰削峰67.9%
強降雨中,齋堂水庫工作人員監測水文數據,進行提閘調度。齋堂水庫管理所供圖
距離北京市中心80余公里外的門頭溝區齋堂鎮,有一座齋堂水庫。在7月29日至8月2日這次歷史罕見的強降雨過程中,齋堂水庫經歷了巨大考驗:3天入庫洪水總量接近100年一遇,水位達到461.56米創歷史新高。
在這個過程中,齋堂水庫通過錯峰調度,推遲大洪量泄洪,分級降低下泄洪水流量,在入庫洪峰達935立方米每秒的情況下,出庫水量控制在300立方米每秒,為官廳山峽區間受困列車旅客和下游群眾轉移、洪水錯峰創造條件。
前哨水文站失聯
齋堂水庫坐落在永定河支流清水河上,水庫上游10公里處,有一座清水水文站,是水庫的“前哨水文站”。這座水文站監測到的水文數據,是齋堂水庫判斷上游來水入庫流量的關鍵數據。在這次強降雨中,這座水文站卻遭遇失聯,甚至險些被沖毀。
7月30日,齋堂水庫管理所接到巡視人員報告,稱清水河上游大西溝、田寺溝出現洪水,清水水文站站長任國飛立刻帶着工作人員着手測流、“抓”洪峰。當天16時30分左右,洪水流經清水水文站斷面。為了“抓”洪峰,任國飛和同事們每10分鐘觀測一次水位和流量,每半小時就向所裏彙報一次數據。
“到了7月31日10點左右,來了一次洪峰,那個時候我們在水文站纜道房觀測斷面測到的最大洪峰流量大概是200立方米每秒。”任國飛回憶道,可他當時沒想到,這竟然是水文站在本輪強降雨中測得的最後一次數據。
眼看水越來越急,為了保證人員安全,任國飛和同事們撤到了和纜道房一路之隔的辦公樓上。短短10分鐘後,洪水就漫過了路面。很快,道路損毀,水、電、通訊全部中斷。
當天下午,趁着洪水略有回落,任國飛和同事們趕忙返回纜道房搶救儀器和觀測資料。在他們剛回到水文站辦公樓10分鐘後,一股更大的洪水瞬間把纜道房衝跑了。後來,鎮裏通知水文站不再安全,任國飛和同事們迅速轉移。等第二天洪水過去,水文站的院子和辦公樓地基都被掏空,搖搖欲墜。“看見自己工作的地方成了這樣,真是快哭了。”任國飛痛心地説。
頂住洪峰推遲大洪量泄洪
沒有了清水水文站的數據,入庫流量無從得知,堅守在齋堂水庫管理所的工作人員們只能通過水庫水位的上漲情況,反推入庫水量。從7月31日到8月1日,兩次洪峰的到來,讓齋堂水庫管理所所長劉波至今心有餘悸。
“7月31日中午,第一次洪峰入庫,水庫水位已經接近歷史最高了,而且上漲非常快,每個小時上漲快90釐米。”劉波解釋,齋堂水庫水位每上漲1釐米,入庫水量就要增加大約1萬立方米。最可怕的是,齋堂水庫是土石壩,水位上漲過快、水位過高,容易漫頂,會有潰壩的風險。“一旦潰壩,下游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産安全會受到巨大損失。”劉波説。
洪水來勢洶洶湧入水庫,但為了給下游群眾留出轉移時間,即使水庫最高水位已經達到461.56米,超過此前的歷史最高水位37釐米,但水庫的下泄流量依然牢牢控制在150立方米每秒以下。
最緊要的時刻,齋堂鎮斷電、斷網,齋堂水庫管理所無法與北京市水務局、永定河管理處等上級部門取得聯繫。通過信號斷斷續續的衛星電話,劉波接到了通訊徹底中斷前的最後一條指令:隨着下游人員安全轉移,水庫可以提閘加大下泄流量。
但為了把對下游的影響降到最小,齋堂水庫管理所採取了逐級提閘、逐級增大流量的調度方式,下泄流量始終控制在300立方米每秒左右。
8月1日凌晨,第二次洪峰到達齋堂水庫,洪峰流量達到935立方米每秒,但齋堂水庫頂住壓力,下泄流量依然維持在300立方米每秒左右,在水庫承載能力範圍內,把下泄流量降到最低,最大限度確保了下游群眾的生命財産安全。
4個小時內提閘10多次
齋堂水庫主要建築物有主壩、溢洪道、泄洪洞、輸水洞等工程,其中溢洪道和泄洪洞是兩大泄洪建築物。由於洪水來得迅猛,行洪調度指令時刻在調整,因此提閘組工作人員分兩組24小時駐守溢洪道和泄洪洞。
此次行洪過程中,水庫泄洪洞、溢洪道均全部開啟,“最頻繁的時候十多分鐘就得調一次閘,其中8月1日零點多到凌晨4點左右,就提閘了十多次,對講機一直在響。”齋堂水庫管理所機閘維護組工作人員孫雪峰説,為了第一時間執行調度指令、隨時彙報情況,他和機閘維護組的同事們一直守在閘室裏,開始是坐著,後來就找個瑜伽墊鋪在地上躺一躺,或是把椅子拼在一起打個盹瞇一會兒,最緊張的時候,一晚上都不敢合眼。
據了解,7月29日8時至8月3日8時,齋堂水庫入庫最大流量935立方米每秒,7月31日8時至8月2日8時,三天裏入庫洪水總量達7400萬立方米,接近100年一遇,而齋堂水庫的設計庫容僅為4602萬立方米。通過錯峰調度,推遲大洪量泄洪,分級降低下泄洪水流量,齋堂水庫為官廳山峽區間受困列車旅客和下游群眾轉移、洪水錯峰創造條件,在入庫洪峰935立方米每秒的情況下,出庫僅300立方米每秒,削峰率達到67.9%。(王天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