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營民資孵化器各展所長 生命科學園裏“創新種子”加速萌發

日期:2023-08-13 09:11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國營民資孵化器各展所長 生命科學園裏“創新種子”加速萌發

  一顆生物醫藥的“創新種子”,想要萌芽生長,果熟落地,殊為不易。高額的資金投入門檻、漫長的轉化周期,都可能讓這顆種子扼於萌芽。

  在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守護這樣珍貴而嬌弱的種子成長,園區有着自己的經驗和特色。從20年前建起孵化器,到近幾年引入飛鏢加速器等社會資本孵化平臺,這些載體各展所長,目前已吸引上百家生物醫藥初創企業、團隊落戶。

  “拎包入住”讓科學家安心創業

  一間間以白色為主色調打造的“Class A級”實驗室沿着走廊一溜排開,有些實驗室已經“名花有主”,門口挂上了公司名牌;沿着走廊轉過彎來,另一排是一間間小型辦公室……北京飛鏢國際創新平臺(簡稱飛鏢加速器二期)空間內,已有企業在實驗室裏爭分奪秒地做著實驗。

  “二期已經洽談了首批項目,大約5到8個。”飛鏢加速器北京運營負責人江茂華表示。

  飛鏢加速器是中關村生命科學園2021年重點引入的孵化平臺。平臺以社會資本投資建立,挑選優質項目眼光獨到,也更了解生物醫藥創業初期的難點痛點。

  “生物醫藥創新門檻太高了,光投建一個標準實驗室可能就要燒掉幾百萬元,更不要提跑手續、過環評所花費的時間成本。”飛鏢國際創新中心創始人朱鵬程博士坦言。於是,給科學家帶來一個可以“拎包入住”的創業環境,成為這一加速器的特色。

  2022年,飛鏢加速器一期建成運營,面積2400平方米,吸引10余個創新項目落地。隨着二期試運營,加速器面積將達到8600平方米。此外,飛鏢加速器三期預計將於2023年年底開建。三期面積達7.2萬平方米,除了實驗室和辦公空間,還將提供中試生産空間,為成長到一定階段的生物醫藥企業提供小規模生産配套。

  系列服務讓企業更好成長

  不僅有飛鏢這樣的孵化平臺“新軍”,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內還有一家生命園孵化器,2023年已經走過第20個年頭。20年來,從這家孵化器中“畢業”的近10家企業,已成長為上市企業。

  2022年下半年,曾在園區內腦科學及類腦研究中心從事科研工作的鄧博文,做出了一個人生中的重要決定:辭職創業,與合夥人一同創辦了聚焦治療眼科疾病的孟眸生物。2022年年底成立公司後,鄧博文一直物色着落腳地,最終相中了距離自己原單位僅幾百米的生命園孵化器。“在這個園區工作10多年了,覺得這裡有最適合生物醫藥企業成長的土壤,能給處於初創期的我們帶來幫助。”鄧博文説。

  “國營孵化器的傳統優勢是更了解北京對於生物醫藥、創新企業的各類扶持政策,能夠幫企業更好地享受到政策紅利。”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生物醫藥科技孵化有限公司總經理李一平説。

  不僅如此,針對生物醫藥企業的共性需求,孵化器在2006年建立起開放實驗室,並配備專業團隊,為入孵企業提供實驗、驗證等服務;孵化器內落戶知識産權舉報投訴服務工作站,幫助企業“零距離”解決知識産權問題;孵化器還設有兩隻總額10億元的基金,為初創企業對接融資。

  完善産業鏈成“巨型孵化器”

  走出孵化器,很多企業依舊能夠在園區裏繼續茁壯成長。

  創新藥企神濟昌華源於清華大學藥學院教授賈昌怡的科研成果,目標是攻克漸凍症等神經退行性疾病。2021年年底,準備創業的賈昌怡一眼相中了飛鏢加速器,只因這裡能讓科學家儘快與漸凍症展開時間競賽。一年多時間裏,這家初創企業快速成長,實驗室和辦公面積需求擴大了近10倍。走出飛鏢加速器,企業就近在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內落戶,進一步發展,目前漸凍症管線進展最快,將進入IIT(研究者發起的試驗)階段。

  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其實是這些種子成長的“巨型孵化器”。“我們經常會組織一些行業和社群活動,來賓不僅限於園區內,大家一塊碰撞靈感,洽談合作。”李一平説。

  目前,園區已經聚集600余家創新型醫藥企業,落戶了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北京基地)等重磅科研單位,搭建了AI新藥研發平臺、北京生物樣本庫等專業平臺,以及北大國際醫院、首家研究型醫院高博醫院等臨床資源,一條完整的産業鏈正逐步成型。(趙語涵)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