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眾多“國內首例”“世界難題” 副中心建設者們不斷突破創新

日期:2023-07-19 09:08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面對眾多“國內首例”“世界難題”,副中心建設者們不斷突破創新 一邊幹工程一邊拿專利

  “地下東六環”雙線隧道將於本月底貫通;未來亞洲最大的地下綜合交通樞紐主站房核心西區率先完成結構封頂;城市綠心“三大建築”將於2023年年底建成開放;北京市目前最大的在建醫院2023年內完工……2023年夏,城市副中心重大工程建設捷報頻傳,副中心的城市框架正在日益完善。

  一個個恢弘大氣的“超級工程”,吸引了人們讚嘆的目光。但鮮為人知的是,為打造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示範區、新型城鎮化示範區、京津冀協同發展示範區,副中心建設不僅僅是蓋幾座建築、修幾條隧道那麼簡單,工程建設中遇到的難題有不少是國內首例,甚至在世界範圍內也沒有好的解決方案。一個工地就是一個科技創新營,建設者們發揮匠心巧思,攻堅克難,技術專利層出不窮。部分發端於副中心重大工程的專利技術,即將運用到全國其他“超級工程”中去。

東六環入地改造項目的“智慧大腦”。

東六環入地改造項目的“智慧大腦”。(陳強 攝

北京城市圖書館亮出外立面。

北京城市圖書館亮出外立面。(張寅生 攝

  大國重器打破海外壟斷

  在車水馬龍的東六環路面下,有兩條各自長約7.4公里的隧道即將全部成型。未來,滾滾車流將被引入地下,地上的12條規劃道路、5條現狀道路將實現東西向貫通,有效縫合城市空間。原有東六環高架橋將變身公園,為副中心增加綠色空間。

  這兩條超長隧道最大埋深75米,是北京市埋深最深的隧道。掘進過程中,不僅要下穿正常運作的通燕高速、京哈鐵路等交通線,還要克服大運河、運潮減河的水壓……施工難度這麼大,能做到安全平穩,多虧了兩台大國重器——國産超大直徑盾構機“京華號”和“運河號”。

  中鐵十四局的“90後”盾構經理孫長松,是“京華號”駕駛員團隊的負責人。“十幾年前,盾構機的關鍵技術都被海外壟斷着。説明書、標誌牌全是英文,要是操作上有了疑問,只能求助國外團隊,非常被動……”他説,如今,以“京華號”“運河號”為代表的盾構裝備實現了“逆襲”,“國內維保團隊24小時線上響應,甚至還能通過網路遠端解決問題”。

  除了引入“京華號”和“運河號”兩台大國重器,“地下東六環”在施工過程中還成功應用了同步雙液注漿關鍵技術,開創了國內先例。簡單來説,這項新技術能讓漿液的固結時間從8小時縮短到1小時以內。研發過程中,技術團隊圍繞3項關鍵指標,開展了3000多次試驗。中交隧道工程局東六環項目總工程師呂計瑞説,這項技術即將應用於江陰靖江過江隧道、江蘇海太長江隧道、青島膠州灣第二海底隧道等“超級工程”。

  專利工藝展示硬核實力

  未來亞洲最大的地下綜合交通樞紐項目——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也是一處堪稱有“世界級難度”的“超級工程”。

  北京城建集團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工程02標項目經理李金和説,整個項目要在地下40米深的基坑內完成建造,最大的難題在於“怎麼讓地下水聽話”。由於項目緊鄰大運河,地下水豐富,剛挖到地下9米就已經出水了。這是什麼概念?如果繼續向下開挖,相當於地下30多米的區域全都泡在水裏。

  為了完成這一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以李金和為代表的建設者們幾乎“跑斷了腿”,請來多位專家詳細論證,最終採用了T型地連墻和局部止水帷幕相結合的安全設計,為施工基坑築起鋼鐵長城。目前,這項T型地連墻的成槽工藝已申請到專利證書。

  除了新工藝,副中心“超級工程”還應用了不少新材料。在城市綠心森林公園西北角,“三大建築”中的北京城市圖書館晶瑩剔透,外立面用玻璃替代了傳統幕墻,建成後,讀者坐在圖書館裏,一抬眼就能欣賞到綠心公園裏的蒼翠美景。

  圖書館的外立面由276塊“超級玻璃”包裹,單塊玻璃重達11.5噸,是當前世界上最重的幕墻玻璃。每一塊玻璃之間的夾角,又有14種角度,彼此之間互為支撐,每塊均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換性,全都是“國內外首例”。該項目的總工程師王國鵬説,“超級玻璃”的應用,將助推我國玻璃原片製造、高大玻璃深加工及膠合、超高幕墻施工技術邁入國際一流水準行列。

  數字技術精準把控細節

  北京城市圖書館旁邊是“文化糧倉”北京藝術中心。4000余塊折線鋁板裝飾而成的外立面,組成了舞臺大幕徐徐拉開的優雅姿態。室內,工人們正在緊張作業,為藝術中心國慶節期間正式亮相做最後調試。

  為給觀眾營造極致視聽享受,建設者們要系統考慮聲學、燈光音響、舞臺機械等60多個專業系統、30多個學科門類。

  就拿機電施工來説,必須確保所有機電管線設備的安裝運作不越“聲學紅線”。“擁有1800個席位的劇場,不開放任何擴聲系統和聲學儀器,演員站在舞臺上,即便輕輕移動一下,腳步聲也要傳到劇場的每個角落,這要求非常極致。”付雅娣帶隊創新編寫了建築版的“查重軟體”,只要導入聲學參數和機電設備排布方案,就可以由軟體模擬“巡線”,找到所有“越線”節點部位。

  應用數字技術的“超級工程”可不只有“文化糧倉”。在宋莊鎮,北京市目前最大的在建醫院——安貞醫院通州院區,基於智慧工地數據打造了決策系統管理平臺。項目經理馬迅説,醫院是建築業界公認的“最複雜的公共建築”之一。這個平臺整合了數字工地、勞務管理、物料管理、環境監測等11個模組,經過大數據分析,能清晰呈現出數據圖表,為科學合理決策提供依據。

  有了大數據分析做幫手,安貞醫院通州院區的建設效率得到明顯提升,還節省了很多資金。在結構施工期間,現場9台塔吊的使用期從合同約定的10個月壓縮到了8個月,共計節約租賃費約162萬元。“城市副中心是施展才華的舞臺。”馬迅説。(陳強)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