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城市管理委16區全覆蓋實地調研 背街小巷居民的“五憂五盼”有解了

日期:2023-07-15 08:42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市城市管理委16區全覆蓋實地調研 背街小巷居民的“五憂五盼”有解了

  背街小巷裏安一把休憩座椅有哪些講究?“夏天頭頂要有樹遮陰,冬天要能曬着太陽;位置不能離居民小區太遠,但也不能擺在居民窗根兒底下擾民;座椅的材質最好是竹木板材,冬天不冰、夏天不燙;高度保持在45釐米左右,老人雙手一撐,就能輕鬆站起……”海淀區文慧園路,設計師許璐對着一把街邊的座椅,講起了背街小巷治理提升中的諸多“門道”。

  憂停車難、憂綠化少、盼挖掘歷史文化資源、盼增加公共服務配套……通過16區全覆蓋實地調研,市城市管理委近期梳理出群眾對於背街小巷環境品質的“五憂五盼”。下一步,將根據背街小巷的基礎現狀“一街一策”分類治理。而文慧園路,就是在解決民憂、滿足民盼後,打造而成的一條文化融合、多元共生的花園式街巷。

  位於海淀區北太平莊街道的文慧園路全長1300米,一條街串起了“小西天”牌樓、中國電影資料館、楓藍國際購物中心、多個老舊小區和臨街商鋪。別看街邊綠化不少,卻都被隔在鐵柵欄裏,看得見、摸不着;沿街都是老舊小區,居民天天為沒地兒停車犯愁;到商場取餐的外賣車在人行步道上亂停亂放,行人被擠得只能在機動車道上行走;路邊缺少休憩座椅和運動設施,老人孩子都盼著能有個休閒空間……這些憂,這些盼,能解決嗎?

  海淀區城管委、街道社區、責任規劃師和設計師等多方人員通過組建微信工作群、線上線下定期召開討論會、現場走訪測繪、意見徵集、公眾參與等形式實地調研,對文慧園路環境問題提出了因地制宜的治理提升方案。

  2022年7月,全長1300米的文慧園路按照不同的街區風貌,被劃分為“當代段、社區段、電影段和門戶段”4段,“一段一策”啟動治理。

  文慧園路西口,“太平花”造型的立體拱門,將人們引入一處曲徑通幽的林下花園。“原本,這就是一片鐵欄杆圈起來的封閉式普通綠地。”北京多義景觀規劃設計事務所的許璐是文慧園路背街小巷治理提升項目設計負責人,為了將綠色引入人們身邊,她為文慧園路街邊的幾塊封閉綠地做起了“手術”。欄杆擋墻拆除後,高大樹木下,鋪上了蜿蜒的小徑,銀杏、碧桃、繡球、玉簪等觀葉和觀花植物點綴其間,巴掌大的綠地一下子成了林下花園。

  “在改造過程中我們發現,常有老人愛在街邊的幾塊空地上扎堆聊天下棋,我們就在老人們愛聚集的地方搭建起‘太平花’造型的花廊,平平無奇的樹池也被改造成樹下休憩空間。”

  改造進行到文慧園南路與文慧園斜街交叉口時,附近的居民湊上前提出,孩子上中學了,想練練引體向上,能不能給街邊添點兒運動器材?

  居民有需求,安排!沿街新建成的口袋花園內,不僅安上了單槓,還鋪上了一塊讓孩子練習跳繩的彩色塑膠運動場。

  臨近飯點,往文慧園路西口聚集的外賣車輛漸漸增多。路側的楓藍國際購物中心聚集了70多家餐飲單位,每到就餐高峰期,外賣車在路邊扎堆停放,讓本就不寬的人行步道更是擁擠得“下不去腳”。

  “背街小巷治理提升的過程中,我們在商場門口的小廣場上開闢了能容納約100輛電動自行車的‘外賣車輛臨時停放點’。其他時段,附近辦公、過往居民的車輛也可以停放。”北太平莊街道辦事處城市管理辦公室副科長王旭東解釋説。

  行走在文慧園路上,雖然附近都是停車資源匱乏的老舊小區,但沿街卻並未發現隨意停放的機動車。

  “我們通過與楓藍國際購物中心溝通,協調了20個共用車位供附近居民在夜間錯時停車。此外,還在文慧園西路和新外大街協調了部分路側停車位,並在志強園東路利用邊角地改造了一個新的居民停車場……共梳理出近200個居民車位,優惠停車費為每月300元至360元不等。”王旭東稱。

  “背街小巷精細化治理過程中,除了要補短板,滿足居民的生活需求,還要在改造過程中融入地域文化元素。”海淀區城管委環境建設科四級主任科員朱慧婧説。

  通過挖掘“文化基因”,文慧園路東側依次打造以中國電影資料館為核心的“電影段”和以“小西天”牌樓為核心的“門戶段”兩大主題路段,將燕京八景之一的薊門煙樹、太平湖、飲馬槽等重要的文化元素提煉出來,製成浮雕背景墻裝飾在街巷一側。2023年6月,文化融合多元共生的花園式街巷“文慧園路”正式亮相。

  主題教育開展以來,市城市管理委聚焦背街小巷精細化治理,通過走街串巷、實地考察、深入調研,系統梳理工作中存在的堵點和難點。目前,市城市管理委已梳理出群眾對於背街小巷環境品質的“五憂五盼”:一憂停車難,二憂衛生差,三憂空間亂,四憂設施差,五憂綠化少;一盼挖掘歷史文化資源,二盼提升環境景觀品質,三盼增加公共服務配套,四盼科技賦能、智慧管理,五盼街巷文明共用共建。

  市城市管理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堅持首善標準和精細化治理要求,根據背街小巷的基礎現狀進行分類治理,“一街一策”細化治理方案。據悉,主題教育以來,全市已推動191條背街小巷開展實施環境工程建設,並做好5393條背街小巷環境日常管理。(張楠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