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見證漕運重鎮開啟時代新篇章 通州古城墻藏身“兩區”會客廳
北京市“兩區”展示會客廳內,竟然藏着一處貨真價實的通州古城墻遺址!前來參觀的人們,不少會感到好奇。這段古城墻為什麼會出現在這兒?和“兩區”建設又有啥關係?
通州古城墻遺址。(陳強 攝)
原址保護的通州古城墻遺址內嵌在北京市“兩區”展示會客廳裏,城墻上方就是現代感十足的電子顯示屏。(陳強 攝)
部分城磚來自南方
北京市“兩區”展示會客廳位於北京城市副中心五河交匯處西南角。進門走不遠,透過中庭就可以看到位於地下一層、原址保護的通州古城墻遺址。
這處城墻遺址佔地超過900平方米,呈“L”形佈局,造型頗為完整。城墻整體呈現土黃色調,城磚層層堆疊,透着老城的滄桑味道。仔細觀察會發現,靠近地面的城磚稍大,堆砌得也更加工整,上面的城磚相對要小一些。“這處拐彎,在明清時期是通州古城的東北角樓。如今角樓已經不復存在,只剩下了部分基礎結構。”北京史地民俗學會理事、北京大運河文化研究會會員任德永説,城墻下面的大城磚都是沿着大運河從南方城市運來的,最大的有半米多長、20多釐米高,是大運河文化的見證。
在通州幾乎人人知曉的西海子公園裏,有一面《清光緒九年通州城池圖》浮雕。圖中的通州依水而建,北運河、通惠河等4條河流圍繞在古城周圍,成為天然的護城河。通州古城東北角樓旁,就是大名鼎鼎的燃燈塔。可以想見的是,在漕運的年代,沿着大運河從南方遠道而來的船工,在“一枝塔影認通州”之時,也會看到這段城墻以及拐彎處的東北角樓。
10餘年前遺址重見天日
時過境遷,通州古城墻和東北角樓被掩埋在歷史的塵埃中,只留下西門、東關、南關、北關、南大街和西大街等與之相關的地名。這處城墻遺址是如何重見天日的?2010年通州北大街拆遷後,富華水鄉項目建設時發現了它,通州區有關部門立即採取原址保護措施。富華水鄉也為它讓出了足夠空間,巧妙設計的中庭式結構,如同給它外面加了一個人工罩子,起到保護效果的同時也把遺址“喚醒”,更加方便人們參觀。
2020年,通州區又本着不改變建築原狀、真實性、最低限度干預、使用恰當保護技術的原則對這處遺址啟動修繕。任德永説,以中庭式結構保護遺址,在世界範圍內早有先例,比如德國的科倫巴藝術博物館,就是在後哥特式教堂的廢墟上興建而來。“通過對通州古城墻遺址的研究,可以了解到通州城墻各個時期的工藝做法,對研究中國古城有很好的借鑒價值。”
昔日城池變運河商務區
如今,原址保護的通州古城墻遺址內嵌在北京市“兩區”展示會客廳裏。城墻上方就是現代感十足的電子顯示屏。前不久,“投資北京全球合作夥伴城市副中心行”活動在這裡舉行,來自北京外商投資企業協會、英中貿易協會、戴德梁行等十余家投資北京全球合作夥伴及部分外資企業走進展廳,觸摸歷史回顧城市副中心的文化,了解“兩區”建設帶來的新機遇,充分感受城市副中心古今交匯的文化魅力。
一邊是沉澱了厚重歷史的古城墻,一邊是科技感十足的當代“兩區”建設成果展示,雖説是古今碰撞,但整體感覺並不“違和”。因為通州古城墻遺址所在的“五河交匯處”,歷史上就有金融産業的基因。600年前,這裡曾是京城東部著名的碼頭,每年約有600萬石軍糧從南方運抵。據史書記載,早在清朝末年,五河交匯地區包括票號在內的金融機構就有將近300家,是一處區域性的金融中心。
而今,曾經的“漕運重鎮”通州進入北京城市副中心時代,遺址所在的位置也被規劃為對標倫敦金絲雀碼頭的運河商務區。作為北京市“兩區”建設重要承載地,運河商務區註冊企業已經突破兩萬家。
不僅是“兩區”展示會客廳與通州古城墻遺址帶給人古今交匯感,漫步在北運河畔,近年來新建的高樓鱗次櫛比,與古香古色的燃燈塔、大光樓、文廟、紫清宮建築群交相輝映。更不要説那充滿藝術氣息的“千荷瀉露橋”,早已成為“網紅打卡地”。(陳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