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核心水源區、渠首所在地,南陽調整産業結構,修建生態廊道,只為—— 一渠清水永續北送
時光倒轉。2014年12月12日14時32分,一泓清水從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陶岔渠首傾瀉而下,一路奔流向北,15天跨越1432公里,最終匯入北京市頤和園團城湖。9年過去,已有超80億立方米“南水”千里進京,全市直接受益人口超1500萬,“南水”如今已成為北京城市用水的主要水源。
南水北調,成敗在水質。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核心水源區、渠首所在地,河南省南陽市關停污染企業、持續推進産業轉型、大力開展生態建設,只為確保“一渠清水永續北送”。近日,隨“北京媒體看南陽”采風活動,到當地採訪保水背後的故事。
萬畝軟籽石榴保水固土
仲夏時節的丹江口水庫,煙波浩渺,一碧萬頃,壯麗如畫。
作為亞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庫橫跨鄂豫兩省,庫區主要分佈在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和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內,其中,淅川境內506平方公里,佔水庫總面積的48.2%,同時也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核心水源區和渠首所在地。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為了守護好這一庫碧水,淅川縣先後關停了358家有污染、高耗能的涉水企業,取締庫區養魚網箱5.17萬箱,取締禁養區養殖場(戶)613家,大力推行産業結構優化升級。
在淅川縣九重鎮張河村的萬畝軟籽石榴基地裏,一棵棵石榴樹枝繁葉茂,紅彤彤的石榴花鮮艷嬌嫩,再過不久就會挂上小燈籠一般的果實。“這個村原來主要種的辣椒和煙葉,也是為了保水才改的。”淅川縣委一位工作人員説,類似辣椒、煙葉這種傳統的農業種植,對化肥的需求較大,“一旦用了化肥、農藥,不可避免會對水質造成影響,比如下雨的時候,就有可能順着雨水流到幹渠裏邊。”隨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建設,淅川縣大力推進産業轉型,改為發展軟籽石榴等特色林果經濟,“一方面固定水土的效果更好,同時整個種植、生産過程都沒有污染,保護了水質,另一方面經濟價值也更高。”
現在,軟籽石榴基地的發展已惠及農戶1806戶、7245人,帶動周邊800餘人長期在園區務工,已成為當地公認的惠民致富生態龍頭示範産業。
修復濕地建公園涵養水源
滔滔丹江水,慨然向北流。登上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陶岔渠首大壩北望,千里長渠宛如一條玉帶,蜿蜒遠去。位於渠首南畔的湯山濕地公園裏,有一座九重閣,登臨閣上,舉目四望,滿眼蒼翠,生機盎然。很難想像,就在幾年前,這裡還是岩石裸露、滿目瘡痍的蕭條景象。
早年間,由於修建攔水壩和水泥廠,這裡亂採、亂挖、亂建現象頻發,整個湯山山體損毀嚴重,面目全非,甚至影響到了庫區水質安全。2019年,湯山濕地公園建設拉開帷幕。“截至目前,湯山公園已投資了6個多億,完成了荒山綠化、礦口修復、道路施工、配套服務設施建設等任務,修復了近2000畝濕地,有效涵養了水源。”淅川縣園林局副局長朱炳鈞介紹。
不但如此,沿着丹江口水庫,淅川縣還計劃建設一條300多公里長的環庫公路生態隔離帶。“目前我們正在進行3.5公里示範段建設。”淅川縣林業局副局長羅向東介紹,示範項目總投資3000萬元,將通過對沿線的綠化提升隔離污染物,從而保護庫區水質安全。“截至目前,示範項目已完成總任務的80%,其中環庫公路綠化提升工程全部完成,栽植香樟、楓楊、紅葉石楠綠籬等苗木20余萬株。”羅向東介紹,這些樹木可以在污染物進入庫區之前就進行吸附,有效防治農業面源污染,涵養水土,修復生態。
近年來,淅川縣每年以10萬畝的速度推進造林綠化,構建水源地立體綠色屏障,目前森林覆蓋率已達到61.7%。
全天候監測緊盯水質
入 庫 流 量 1880m3/s,水 位159.710m,出庫流量704m3/s……在河南省南水北調渠首生態環境智慧監測應急平臺的大螢幕上,實時數據顯示着丹江口水庫的各項情況。
2014年,河南省南水北調渠首生態環境監測應急中心與南水北調中線調水工程同時建成投運。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質安全的第一哨所,該中心承擔着丹江口水庫河南境內的水環境監測預警及水污染事故應急監測等任務,以實際行動踐行“不讓一滴污染水流入丹江口水庫”的承諾。
“中心目前主要採用兩種方式監測水質,一種是自動監測,另一種是人工監測。”河南省南水北調渠首生態環境監測應急中心總工程師陳海燕介紹,中心監測範圍內設有14個自動監測站,每4小時上傳一次監測數據,全天候實時關注着水庫水質的細微變化。人工監測,則是由工作人員每個月對庫區全流域21個監測斷面進行兩次監測。“另外,我們每半年還會對庫區水質開展一次地表水環境品質標準109項全分析監測。”陳海燕説,人工取水耗時耗力,從第一個站點陶岔出發,到最後一個站點,取樣人員每月累計行程可達3000多公里。可喜的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9年來,丹江口水庫的出水水質一直穩定在Ⅱ類及以上標準,也就是飲用水標準,近年來有些時候核心水源區甚至能達到Ⅰ類標準。
一渠清水永續北送,一泓清流潤澤北國。“南水”來之不易,唯有加倍珍惜。(王天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