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副中心的橋,座座好風光——橋上賞新城
“小外灘”“小蘇杭”“北方的維多利亞港”……這兩年,網友對京杭大運河沿岸景觀的“昵稱”層出不窮,頗有趣味。
今年66歲的趙晉文常帶着小孫子在“小外灘”散步,從東關大橋出發,順着棧道一路向南,沿途一座又一座精美別致的跨河大橋都是好景。趙晉文住運河園小區,家門口能望見的橋很多,它們千姿百態、韻味十足。
近年來,副中心建設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橋梁,據最新統計,僅橫跨大運河的橋就達到18座。
在京津冀三地之間,大運河宛如一條綢帶,大運河上各具特色的橋梁像綢帶上的一件件精美刺繡。
副中心的橋越建越多、越扮越美,一座座橋的變遷,見證着副中心發展的日新月異。
夜色中的玉帶河大橋。(郭建華 攝)
潮白河大橋連京冀
2023年5月初,廠通路潮白河大橋建設迎來了主橋北京段26號墩和河北段27號墩“交界墩”的同步施工。遠遠望去,大橋在河面上連成一體,也連接了兩岸的綠意和喧囂。待廠通路竣工通車後,從大廠縣到北京城市副中心核心區的距離將縮短為約4公里。
這次京冀兩地橋梁“牽手”的消息,80後大廠居民魏廣平在朋友圈第一時間就看到了。“真是盼了好多年,去年年底終於開工了!大橋很寬敞,雙向六車道。連通後,接下來就該修上部結構了,很期待明年正式通車。”大橋的建設進度,魏廣平如數家珍,身邊的鄰居、好友也都為這個消息興奮不已。
“我每天要從大廠到海淀上班,拼車得繞一個C字形走友誼大橋,因為這是大廠目前唯一的進京路。”大廠居民范相平説,和自己一樣的跨省上班族不在少數,大多會選擇從潞城地鐵站進北京城區,“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被詬病了很多年。“等廠通路潮白河大橋通了就不用繞遠了,還能為友誼大橋的擁堵分流,那就方便多了。”
而今,跨省通勤路不需再“千呼萬喚”,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橋頭堡”的北京城市副中心,目前與河北廊坊北三縣之間的連通路已達10條,一體化交通體系正在加速形成,未來還將有姚家園路東延、石小路、通寶路等多條跨界道路惠及沿線居民。通勤人員有了更多出行選擇,京津冀區域內的産業協作、發展要素流通共用等也夯實了交通基礎。
千荷瀉露橋網紅氣質滿滿
副中心的橋不僅四通八達,有些還被捧成了“網紅”。
緊鄰五河交匯處的北運河跨河大橋——千荷瀉露橋是副中心的代表性工程之一,光聽名字就自帶流量。橋身以“荷”作為設計主題,橋身兩側用優美的白色曲線營造出的荷葉邊造型,自然地劃分出高低起伏的三層景觀平臺,將步道、自行車道與橋身融為一體。自建成以來,無數市民、游客來此拍照打卡。
由於橋東道路尚未建設完成,千荷瀉露橋是一條尚未通車的橋,但這可擋不住它的網紅氣質。橋梁建設時,就有網友比喻“形似外星飛船”“北京最炫酷的景觀橋”。2021年11月,包含步道和自行車道的慢行道開通,市民能從河西岸的運河商務區、“三廟一塔”景區直達河東岸,再也不用繞遠走東關大橋了。
“網紅橋”也為緊鄰的運河商務區賺足了粉絲。各種網路平臺的打卡攻略層出不窮,文旅直播活動、水上體育賽事等也圍繞着大橋辦了起來,運河商務區優美的環境也為更多人熟知。
“幾乎所有來運河商務區考察的項目團隊,都對這裡的生態環境感到滿意。”運河商務區招商負責人馮宇言語中透着自信。
這幾年,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北京銀行的財富管理相關總部等相繼落戶,就在不久前,運河商務區註冊企業突破了2萬家,超半數的企業被這裡的優美環境打動。
“未來的發展目標是對標銀行總部雲集的英國倫敦金絲雀碼頭,打造一處國際范的金融高地。”中關村通州園管委會主任,運河商務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林正航説。
玉帶河大橋有“超能力”
副中心的橋還有着百變“超能力”:攝影橋、健身橋、觀鳥橋、遛娃橋、賞景橋、休閒橋……集多功能於一身的橋,在副中心為數不少。
拍大運河十多年,“老通州”黎振平的很多大片都是在玉帶河大橋上完成的:日出、日落、朝霞、晚霞、彩虹、月色、遊船,還有運河畔的民生百態。
黎振平回憶,這座橋上個世紀就已經建成了,經歷多次翻建。今日的玉帶河大橋外觀形似一座塔橋,六座主塔給人一種破浪而出的觀感,這裡也成了不少攝影愛好者的“打卡點”。站在玉帶河大橋向北拍攝,翩翩而來的遊船、壯闊的運河商務區一覽無余。從附近的高層俯拍玉帶河大橋,更能將運河兩岸的繁華盡收眼底。每逢節日夜晚,燈光秀啟動,白天灰色的橋體在彩光照射下搖身一變,成了夢幻般的大型藝術裝置,很多居民會特地集齊所有顏色燈光,“秀”一組朋友圈。
這座橋北面還有一座東關大橋,不僅是長安街延長線上為數不多的跨河大橋,串聯起了通州老城與東部新城,更兼具遛娃、健身的運動屬性。“曾經的東關大橋遠沒今天漂亮,大卡車一過,到處是灰塵和渣土。”家住喬莊的80後趙先生説,小時候騎車去運河東岸,過橋得格外小心,生怕軋到石子摔個大馬趴。再看今朝,寬敞的大橋兩側專門設置了人行步道,不少人愛在橋上散步、遛娃。而橋下聯通着的大運河文化廣場和奧體公園,每晚都有許多市民跳舞、健身,格外熱鬧。
通運橋古色古香
在副中心,還有一類橋別具一格,那就是古橋。
在張家灣鎮碧波蕩漾的蕭太后河上,一座名為通運橋的石橋古樸典雅,散發着歷史的滄桑味道。修繕團隊、文物專家、攝影愛好者、自媒體從業者都會來到這裡,領略古橋的魅力。
從通運橋上走過,最令人震撼的當數凹凸不平的橋面,深深淺淺的車痕將當年大運河北端碼頭商業的繁旺刻在其間。最初,通運橋是一座木橋,因不堪經年累月運輸物資的重負,於明萬曆時改建為石橋。石橋從這一刻為人所熟知,故事綿延至今。
目前,張家灣城墻遺址及通運橋文物保護與修繕工程已基本實現主體完工,橋石、石獅等修舊如舊,保留了歷史風貌,歷經數百年風雨洗禮的通運橋再現古樸之美、藝術之美、歷史之美,其文化價值得到了保護和延續。
對歷史的保護不止於此。2017年以來,針對大運河北京段沿線88座具有交通功能古橋的調查已經展開,整合152種文獻、185幅輿圖、200余幅現代地圖等資訊,實現了“一橋一策”的保護利用。未來,還將有更多的古橋完成修繕,走進公眾視野,連接古今,再現當年盛景。(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