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省辦新體驗

日期:2023-06-01 09:40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跨省辦新體驗

  21萬平方公里的京畿大地上,一條條交通大動脈連接京津冀三地。客流、物流、車流涌動的背後,是更加緊密的産業鏈和創新鏈。

  當産業協作和人員往來步入新的歷史階段,協同發展的先行者開始有了新的需求——“跨省通辦”。

  説着容易,“跨省通辦”,要跨越的是不同地域行政機構的不同體系、不同標準和不同流程,即便是在地緣相近、人緣相親的京津冀,也要逐一打通堵點、解決痛點,才能換來企業和百姓的便利。

  3年前,京津經開區邁出了“跨省通辦”第一步。這是國家級經開區之間首次實現“跨省通辦”,更是京津冀探索打破政務服務壁壘分割的一次成功嘗試。

北京經開區政務服務中心“跨省通辦”窗口,工作人員正在幫助企業辦理跨省業務。

北京經開區政務服務中心“跨省通辦”窗口,工作人員正在幫助企業辦理跨省業務。(和冠欣 攝

  解決痛點的有益嘗試

  北京經開區政務服務中心,二層的3號窗口有點特殊。

  窗口裏的工作人員王超接的件不是北京的,窗口外的企業辦事人也是為天津等地的外地公司奔走——這是個“跨省通辦”窗口。

  2020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發佈《關於加快推進政務服務“跨省通辦”的指導意見》。一時間,“跨省通辦”成為備受企業期待的政務服務改革。對於企業和百姓而言,一旦實現“跨省通辦”,則可免去往返跑腿,在外地就能把事辦成。

  對京津冀區域而言,“跨省通辦”的需求更大。隨着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三地企業跳出一隅天地寬,紛紛以更廣闊的視野在京津冀協同佈局。

  “企業闖出去了,到天津、河北佈局了,可輪到辦業務的時候卻成了三地跑,格外不方便。”作為産業重鎮,亦莊的企業對往返跑腿的痛點深有體會。

  “能不能我們兩個經開區之間先試試?”2020年秋天,“跨省通辦”國家層面的指導意見出臺沒多久,北京經開區與天津經開區就在一次日常溝通會上一拍即合,這也開啟了國家級經開區之間的第一次“跨省通辦”。

  萬事開頭難。到底“跨省通辦”要辦哪些事?京津經開區決定,各自列出一版高頻服務事項清單,每地先列10個事項探路。

  既然要列清單,就要把所承擔的1000多項審批事項梳理清楚,逐一考量。北京經開區行政審批局政策體系處處長郭浩的電腦裏至今還保存着5個版本的清單,也見證了打磨的艱辛全程。

  “先實現哪些通辦事項,我們説了不算,得讓企業來定。”郭浩開始跟兩地皆有佈局的企業進行座談,再一一評估每個事項異地辦理的可操作性和安全性。兩個月後,兩地終於拿出最後版本。

  2021年3月,京津兩地經開區正式簽署《推進政務服務“跨省通辦”授權協議》,敲定了兩地各10個審批事項。這也是京津冀三地最早實現區域“跨省通辦”的案例之一。

  打破壁壘的數據互通

  兩年前,當王超得知自己要調到即將開設的“跨省通辦”窗口時,不免有些緊張:天津的審批事項,我在北京能辦得好嗎?北京這邊收了材料,怎麼轉給天津啊?

  其實,王超的顧慮,也是天津經開區窗口工作人員的顧慮。

  “跨省通辦”的關鍵是“跨”,要跨越兩地政務服務的壁壘,把事“辦”成。無論是在北京,還是在天津,政務服務都要經歷提交申請材料、審核、批准等步驟,可就是這提交材料的第一步就有障礙——在不同的城市提交材料,不像一個窗口遞給另一個窗口那麼簡單。這正是過去困擾企業辦事兩頭跑的癥結。

  能不能天津那邊需要的材料,北京這邊就給收了?北京這邊需要的材料,天津那邊也給收了?從一開始設計“跨省通辦”流程時,兩個經開區就衝着最關鍵的障礙,給出最便於企業的改革方向。

  順着這個方向,京津經開區敲定,20個審批事項辦理過程分為兩類:能網辦的,在審批員的幫助下在異地的政務服務大廳通過網路辦理;不能網辦的,雙方線下代收申請材料,初步把關後,快速發送給對方,依然在原本的承諾時限裏辦結。也就是説,過去企業跑腿的過程全交給了政府部門來辦。

  2021年4月,北京正霖建設工程有限公司的常先生在天津經開區辦理了企業檔案查詢業務,成為京津經開區“跨省通辦”首個“吃螃蟹的人”。

  正是這第一個案例的辦理過程,拓寬了兩邊經開區的思路。企業檔案查詢業務最初實現“跨省通辦”時,還只能是線下代收代辦,通過郵寄完成,與本地“企業檔案查詢業務”已實現的當場辦結存在差距。

  “雖然實現了‘跨省通辦’,但兩邊的系統沒有打通,更需要信息化賦能。”郭浩説,如果説之前探索的是“1.0版本”,那麼2.0版本則是要使用更加智慧化、信息化的手段,打通資訊藩籬,讓數據流通起來。

  改革沒有停步。在市市場監管局的支援下,“企業檔案查詢業務”事項打通了系統障礙,實現數據互通。如今,在天津也能遠端查詢和列印北京的企業檔案資訊。

  政務服務的流程再造

  在北京經開區政務服務中心的24小時自助服務區,一台印有“天津政務”的自助機格外醒目。這臺搭載二代身份證識別、指紋識別、電子簽名、列印和智慧流轉櫃等功能的設備,可自助完成開具臨時身份證明、不動産登記等268項政務服務,成為“跨省通辦”的“見證者”。

  兩年的改革探索中,“跨省通辦”清單裏的事項越來越多。在國家“跨省通辦”事項清單基礎上,京津經開區之間已累計實現200多個高頻事項的“跨省通辦”。

  當“跨省通辦”的清單越來越長,企業的新需求隨之而來:“我着急辦的事不在清單裏,能不能幫我解決一下?”這是三地經開區辦理政務服務時常見的一幕。

  如今,“跨省通辦”的推進,已經從以“通辦事項”為基礎的探索階段升級到了以“協作機制”為中心的突破階段,雙方建立即時性的溝通機制,對於事項清單中沒有包含的事項,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辦事人也可以實現異地辦事。

  在京津經開區首度“牽手”實現“跨省通辦”後半年,京津冀三地14家國家級經開區簽訂了《京津冀三地國家級經開區優化營商環境改革創新合作聯盟框架協議》。通過合作聯盟,三地經開區建立起産業協同共建共用、政務服務互通互辦、放管服改革互學互鑒、人才幹部互派交流四大機制,構建國家級經開區協同發展和高水準對外開放平臺。

  馬上辦、就近辦、一地辦……“跨省通辦”帶來京津冀政務服務理念的改變和流程再造,為三地産業緊密協作帶來了新活力和新機遇。

跨省辦新體驗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