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發佈了《2022年北京市生態環境狀況公報》(以下簡稱《公報》)。《公報》“數”説了2022年及新時代十年北京市生態環境狀況,全面展示了十年來北京生態“顏值”變化。
2022年,全市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繼續降低、連續兩年達到國家空氣品質二級標準,水環境品質持續改善,土壤環境狀況保持良好,聲環境品質保持穩定,輻射環境品質保持正常,生態環境狀況持續向好,萬元地區生産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保持全國省級地區最優水準。
新時代十年,北京市堅定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在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同時,實現了生態環境品質十年持續改善。從“藍天難見、繁星無影”到“藍天白雲、繁星閃爍”,北京的藍天成為老百姓最有獲得感的一件實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京華大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形成了生動實踐。
生態環境品質實現持續改善
“藍天白雲、繁星閃爍”。2022年,北京市大氣環境中PM2.5為30微克/立方米、連續兩年達到國家二級標準,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和可吸入顆粒物(PM10)年均濃度分別為3、23和54微克/立方米,多年穩定達標,總體保持下降趨勢。
十年來,北京市在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的同時,實現了大氣環境中主要污染物濃度快速下降。
與2013年相比,2022年PM2.5、PM10、NO2、SO2年均濃度均下降一半以上。其中,PM2.5年均濃度從89.5微克/立方米降至30微克/立方米,累計下降了近60微克/立方米。SO2年均濃度從26.5微克/立方米,降至3微克/立方米,降幅達88.7%,多年保持極低濃度水準,與世界發達國家大城市水準基本相當。優良天數為286天,增加了110天,換算下來,好天兒多了近4個月;與此同時,重污染天數由58天減少到3天。好天兒大幅增加,差天兒顯著減少,空氣品質全面大幅度改善。大氣治理成效被聯合國環境署譽為“北京奇跡”。
“水清岸綠、魚翔淺底”。2022年,北京市水環境品質持續改善,地表水主要污染指標年平均濃度值繼續降低,動態消除劣V類水體。地下水水質保持穩定。水生態狀況良好。
十年來,北京市水生態環境實現質變。優良水體比例顯著增加,2022年監測五大水系河流共計105條段、長2551.6公里,其中優良水質河長佔比77.9%,與2013年相比,增加了28.1個百分點。劣V類水體動態消除。水生態狀況良好,全市一半以上河流水生態達到優良水準。常用於指示清潔水體的蜉蝣、石蠅、石蛾等水生昆蟲不僅多見於山區河流中,還“現身”涼水河、大石河、亮馬河等平原區河流。市域內五大河流重現“流動的河”並貫通入海;密雲水庫水量創下歷史新高,被生態環境部評為全國首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水清岸綠、魚翔淺底,人水和諧的景象成為常態。
生態環境狀況優良。2022年全市生態環境品質指數(EI)為71.1,實現多年持續改善,生態環境狀況優良,生態系統品質和穩定性持續提高。全市森林覆蓋率由2013年的38.6%增加到2022年的44.8%,全市生態系統類型不斷豐富、穩定性逐漸增強、持續性不斷向好。
土壤環境狀況保持良好,土壤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分類管理農用地,保障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嚴格保護未利用地。土壤多呈中性和弱鹼性。土壤保肥、緩衝能力多為中等以上。土壤肥力滿足多數作物生長髮育需求。
此外,全市聲環境品質保持穩定。城市功能區聲環境品質與上年相比基本穩定。輻射環境品質保持正常。
減污降碳和生態保護統籌推進
生態文明建設成效突出。完善生態文明制度建設,2022年形成新時代高品質推動生態涵養區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的實施方案等政策成果128項,推動首都生態文明建設在綠色低碳迴圈發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優化國土空間佈局、生態環境建設和社會共治等重點領域取得新成效。強化頂層設計,出臺15個改革方案,通過鼓勵基層探索“微改革”,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提質增效,釋放改革紅利。
污染防治攻堅成果豐碩。深化“一微克”行動,聚焦揮發性有機物(VOCs)、氮氧化物(NOx)減排和揚塵管控,實施“一廠一策”深度治理,累計推廣新能源車61萬輛,完成2.1萬戶村莊散煤清潔能源替代;提升揚塵精細化管控水準。聚焦“三水統籌”,持續推進水污染防治,完成第三個污水治理行動方案,216個問題入河排污口全部完成清理整治,出臺水生態區域補償暫行辦法,利用經濟手段,推動水環境治理。聚焦“三地”共管,持續推進土壤污染防治攻堅;推動出臺土壤污染防治條例,實施“十四五”時期土壤污染防治規劃。
全面加強生態系統保護。深化生態文明示範創建,2022年平谷區獲得“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稱號,豐台區獲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稱號。目前5個全域生態涵養區均獲得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雙稱號”,並輻射到中心城區。推進生態産品價值核算工作,印發《生態産品總值核算技術規範》,明確了生態産品總值核算指標、具體演算法和數據來源。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2022年全市萬元地區生産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同比下降3%以上,繼續保持全國省級地區最優水準。推進能源、産業、建築、交通等領域節能減碳。加強碳排放權交易管理,全市886家重點排放單位納入本市試點碳市場管理。通州區、密雲區成功入選國家首批氣候投融資試點。評選出12個先進低碳技術試點優秀項目並給予支援。
共同防治推進有力。深化區域協作機制,整體提升區域生態環境品質。成立京津冀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工作協調小組,簽訂“十四五”合作框架協議。強化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加強空氣重污染聯合應急應對。深化流域水環境聯保聯治,簽訂新一輪密雲水庫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養區橫向生態補償協議,聯合舉辦突發水環境事件聯合應急演練。
全民行動格局初步形成。積極踐行生態文明理念,政府主導、企業自律、公眾參與的全民行動格局初步形成。更多市民選擇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千萬人次通過線上線下參與了北京生態環境文化周、北京環保兒童藝術節等百餘場活動。積極參與建言獻策和環境監督,助力美麗北京建設,對打擊生態環境違法行為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