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智慧監測體系捕捉影像聲音 保護林海裏隱秘的“動物世界”

日期:2023-05-24 09:26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用智慧監測體系捕捉影像聲音 保護林海裏隱秘的“動物世界”

  清晨,幾隻野鴨正準備降落在林下水塘裏“沐浴”,沒想到喜鵲也相中了這裡,雙方很快“扭打廝殺”起來。

  密林深處,成群的野雞正朝着同一個方向行進,其中幾隻小步快跑,像極了上學要遲到的小朋友。

  鏡頭一轉,鋪滿陽光的草地上,一隻圓滾滾的土撥鼠正在謹慎覓食,三步一停,兩步一望,小嘴不停地吃草,後腿也沒閒着,撓了幾下癢癢。

  這些頗有意思的畫面可不是來自動物紀錄片,而是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張家灣、潞城等9個集體林場安裝的紅外相機在野外拍攝到的珍貴影像。

城市副中心森林總面積已達45.83萬畝,為野生動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地。

城市副中心森林總面積已達45.83萬畝,為野生動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地。(張寅生 攝

24小時採集野生動物影像

24小時採集野生動物影像

  城市副中心從2021年開始採用紅外相機進行野生動物監測,截至目前已在9個集體林場架設了106台設備。紅外相機每天24小時工作,記錄下了林場中隱秘的“動物世界”。這些生動的畫面,是“千年之城”生物多樣性愈發豐富的絕佳注腳。

  在張家灣集體林場的密林深處見到一台紅外相機。它被捆綁在距離地面半米高的樹榦上,外殼的顏色和樹榦接近,再往旁邊看,還有一些人工搭建的灌木叢。

  “和傳統的監測方法相比,紅外相機技術對動物干擾小,並且可以持續不斷拍攝。”通州區林業工作總站工作人員代賀然説,副中心架設的紅外相機有兩種,一種可以通過移動網路實時上傳影像;另一種是影像素材暫存在機器內,工作人員每2至3個月回收整理一次。

  紅外相機旁邊人工搭建的灌木叢,有個學名叫“本傑士堆”。雖然名字洋氣,但功能很好理解——人工搭建出空間,供小動物們在裏面藏身、覓食,動物們都來了,林子的生物多樣性自然就提高了。在副中心集體林場中常見的小微濕地、人工鳥巢、“昆蟲旅館”,在功能上都與“本傑士堆”類似。

  大運河畔“聞聲識動物”

  2021年至2022年,通州區園林綠化局協調各方,持續完善生物多樣性監測系統,在副中心建設完成生物多樣性保育小區49處,小微濕地114處,搭建“本傑士堆”376個、人工鳥巢1285個、“昆蟲旅館”363個……這些空間附近的紅外相機,捕捉到了大量視頻素材,根據這些資料,工作人員可以更加了解小動物習性,適當優化保育小區的建設內容。

  比如,在小鳥多的地方,需要栽種一些果實較小的果樹作為食源;經常有土撥鼠、黃鼠狼出沒的林地,“本傑士堆”出口要適當擴大;小微濕地的坡度要適當放緩,方便小動物們喝水……

  北京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大都市之一,由於處在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通道上,每年春秋兩季,大量的候鳥在遷徙時會途經這裡。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副中心,森林總面積已達45.83萬畝,境內13條大小河流更是為候鳥提供了不錯的歇腳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大鴇、“鳥中大熊貓”震旦鴉雀都在副中心發現過。

  “截至目前,副中心記錄到的野生鳥類已達364種。針對鳥類在林地中不好拍攝、不易辨別的難點,大運河畔有一套鳥類聲紋識別系統。”通州區園林綠化局資源科工作人員郎冀軒説,這套系統通過不知疲倦的“順風耳”,24小時記錄周圍的每一聲鳥鳴。

  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年內完成

  《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6年—2035年)》中提出,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順應自然,呵護藍綠空間,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通州區園林綠化局計劃2023年完成轄區內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2025年年底前完善重點區域和關鍵物種的監測制度和保護措施,完善生物多樣性智慧監測體系。

  生物多樣性調查組工作人員介紹,生物多樣性智慧監測體系將綜合應用紅外相機、衛星遙感、物聯網、雲計算等新技術,基於圖像、聲音和環境DNA的先進技術實現數據採集的統一規範,建成集數據採集、傳輸、識別鑒定、應用産出於一體,全天候運作、空天地一體的監測體系。

  通州區園林綠化局副局長高琼表示,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獲得的圖片、視頻、聲音不僅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也是向廣大市民開展科普教育的生動素材。按照工作計劃,通州區籌備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生物多樣性主題展覽”“生物多樣小記者”等主題自然教育活動,帶動生物多樣性宣傳進社區、進鄉鎮、進校園。(陳強)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