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前瞻研判科技發展帶來的規則衝突、社會風險和倫理挑戰,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及監管框架,促進公眾理解科技政策、參與科技治理,助力前沿科技創新治理和科技倫理治理,加快實現高水準科技自強自立,5月5日下午,北京市科協在海淀區中關村壹號舉辦“中國前沿科技創新治理——北京市科協專業智庫‘論策論道’沙龍”活動。北京市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沈潔,北京市海淀區常委、常務副區長林劍華出席並致辭,北京市科協一級巡視員何勁松總結發言。會議由北京市科協黨組成員、副主席劉曉勘,北京市科協前沿科技倫理與公共政策專業智庫基地首席專家李建軍分別主持。
沈潔指出,科協組織是推動國家科技事業發展、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重要力量,是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力量,有責任有義務在科技創新治理上發揮作用。聚焦科協組織的“四服務”職責,市科協着力打造科學家精神宣教、全鏈條人才托舉、前沿性學術交流、落地化科創服務、社會化協同科普、專業化決策諮詢、國際化科技交流、全媒體科學傳播8個公共服務平臺,積極參與科技治理,助力建設一流創新生態。在專業化決策諮詢平臺建設中,通過“匯智工程”,把科技工作者個人智慧上升為有組織的集體智慧,聚賢匯智,集思廣益,形成服務黨和政府科學決策的強大合力。市科協將持續聚焦服務科技工作者和高品質發展,樹立“大智庫”觀念,凝聚資源、協同聯動、開拓渠道、賦能基層,引導各級科協組織更加主動參與科技治理,與社會各界攜手,集中首都科技界智慧,為推動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加快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作出更大貢獻。
林劍華在致辭中指出,海淀區高度重視前沿科技創新治理的重要性,並在科技倫理治理領域積極開展探索研究。今後將繼續發揮科技強區、人才強區、教育強區優勢,堅持促進創新和防範風險相統一,強化底線思維和風險意識,努力實現科技創新高品質發展與高水準安全的良性互動,不斷提升科技服務能力和水準,積極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文化氛圍。
李建軍發佈了《2022中國前沿科技創新治理動態與展望》報告。根據介紹,2022年中國在國家層面上出臺了加強科技創新治理的規範性文件,明確了科技創新治理的原則;人工智慧、生物醫學等領域成為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的重點領域,相關的行業標準和地方法規相繼推出;科技倫理教育逐步走向建制化;中國科技創新治理方案在國際議程中開始發揮積極影響。展望未來,他認為,中國將通過系列體制機制創新全面統籌前沿科技創新發展和安全風險治理,以更多重大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及更負責任的創新治理行動,整體提升中國在全球前沿科技創新治理競爭和規制制定中的話語權,為全球科技創新治理體系建設和命運共同體的構建貢獻中國方案和中國經驗。
中國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龔克作了題為“人工智慧治理之道與策”的主旨報告。他介紹到,人工智慧治理的根本目的是實現人工智慧可靠和可控發展,實現激勵發展和合理規制之間的協調,最大限度地防範風險,讓人工智慧造福人類。生成性人工智慧治理要從標準、技術、應用、人和合作等層面進行部署,同時要堅持以人為主,提升人的能力,發揮聯合國組織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
中國科學院戰略諮詢研究院研究員李真真作了題為“大國的擔當與責任:中國科技倫理治理體系建設”的主旨報告,她認為,倫理研究可以創造對話平臺,為防範科學技術被濫用或誤用提供智力工具和方案,並建議加強科技倫理前瞻性研究,彌補目前倫理研究水準不高、科研領域和人文社科存在鴻溝兩個短板,提高風險預見能力和水準,加強倫理影響評估。
中國科學技術資訊研究所人工智慧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修全作了“中國人工智慧治理模式探索與政策實踐”的主旨報告。他介紹了中國的科技倫理治理體系建設歷程,當前人工智慧實現了從分析式AI向創造式AI的升級拓展,從感知、理解世界到生成、創造內容的躍遷,同時也帶來新的治理挑戰。他認為,要構建政府、科研機構、科技社團和科技人員協同共治的責任體系,營造創新生態,重視防範風險,重視通用人工智慧發展,強化國家頂層設計、部門敏捷治理、行業自律自治、學術界深入研究、國內外拓展合作、第三方平臺多方參與的治理體系建設。
中國科學院人工智慧倫理與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曾毅作了“新一代人工智慧的穩健可持續發展與深度治理”的主旨報告。他強調,要依據人工智慧倫理與治理原則、相關法律規範評估人工智慧模型、産品與服務,支援企業開展自律自治和管理機構開展倫理安全審查、監管與治理。他將強人工智慧概括為立心、良知、格物三個維度,並依據東方哲學智慧提出實現有道德、合乎倫理的人工智慧。
360集團副總裁劉兆輝作了“網路安全風險與數字生態治理”的主旨報告。他認為,數字化是國家和各行各業發展的主旋律,但數字化的內在脆弱性導致安全風險更大、後果更嚴重,網路已經成為國際政治博弈的“關鍵空間”。他建議,要完善網路安全頂層設計,健全監管執法機制,全面強化國家網路安全防禦能力;注重網路安全數字安全素養培育,將網路安全教育納入社會安全教育體系;企業需加快技術標準和合規體系建構,強化風險認知、識別和處置能力。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生命倫理學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翟曉梅作了題為“基因編輯醫學研究倫理審查原則和中國經驗”的主旨報告。她認為,在研究開展之前,應確保已有的倫理審查機制到位;應該加強在科學界、倫理學界、決策部門和公眾之間對這類研究活動的社會、環境和倫理含義的對話和討論,加強與國際同行之間的合作與對話。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石佳友作了題為“生物科技倫理審查機制完善的若干問題”的主旨報告。他認為,《科技倫理審查辦法》初步實現了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活動的全過程倫理監管,對提升我國科技倫理治理水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仍需對《辦法》的規範定位、“安全”價值是否應納入科技活動的倫理要求、是否需增加“依法”“救濟”以及“正當程式原則”等問題進行進一步探討。
媒體工作人員圍繞科技自立自強、科技創新倫理治理、人工智慧等與專家進行現場交流。
北京市科協“論策論道”活動每年舉辦1-2期,旨在及時面向公眾發佈科學研究成果和闡釋重要科學決策。下一步將持續圍繞國家及首都科技發展重點難點問題,貢獻首都科技界智慧力量。
活動由北京市科協主辦,北京市科技教育中心(北京市科協黨校)、北京市科協前沿科技倫理與公共科技政策專業智庫基地、北京自然辯證法研究會、海淀區科學技術協會共同承辦,來自市科協專業智庫基地、高校、科技創新企業等單位的專家和媒體人員近80人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