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凝心繪綠”建設森林城市
陽春時節,姹紫嫣紅。二環護城河畔金中都公園裏,桃花像霞,梨花似雪,紫色的鬱金香如錦緞隨風搖曳。晨練的人們或健步疾行,或悠悠地打着太極……
這樣的場景在京城隨處可見,但這樣的生活來得可不容易。
新中國成立之初,北京林木覆蓋率僅有1.3%,颳風天“不裹紗巾出不了門”。現如今,北京林木覆蓋率已達44.8%,推窗見綠,出門進園。夢想中的畫面,在一代又一代人接續努力下,成為百姓家門口的生動實際。
“我是在北京長大的,我的鄉愁很多都與樹有關。過去老北京的四合院,肯定會種有槐樹、柿子樹,或者海棠、石榴、棗樹等。”4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指出,要在綠化基礎上加強彩化,多種一些色彩斑斕的樹種,努力建設全域森林城市,把北京建設得更美。
殷殷囑託,為首都市民描繪出更加美好的生活圖景。
山區 砂坑長出綠海
春日裏西山國家森林公園人流如潮。小西山上,山桃山杏漫山粉白、成行成片,蒼松翠柏穿插其間,儼然一幅青綠山水。“野豬、豹貓也在咱們森林出現了。”公園森林經營科科長任雲卯説,這8萬畝左右的森林不僅是美麗的風景區,更是京城的大氧吧,每年釋放氧氣約17.8萬噸。
西山國家森林公園的建設發展是首都築綠治沙的生動縮影。新中國成立之初,北京林木覆蓋率僅1.3%。延慶康莊、昌平南口以及潮白河、永定河、大沙河流域五大風沙危害區總面積達247.5萬畝。沒有森林植被庇護,風、沙等自然災害頻發,當時流傳着這樣的順口溜:“無風一片沙,有風地搬家。每當風沙起,處處毀莊稼。”
2000年,京津風沙源治理一期工程啟動,讓沙區和荒山披上綠裝。
2013年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工程啟動,向土壤貧瘠、水源缺乏、交通不便的地區拓展,更加注重改善森林植被品質,進一步鞏固提升山區生態功能。
兩年前建成開放的綠海運動公園,前身就是遠近聞名的大型砂石坑——經過多年挖採砂石,砂石坑最深處離地幾十米。
門頭溝區十幾年前開始治理這處砂石坑,2019年,又對原有生態景觀進行大範圍、高品質提升。如今,塑膠跑道掩映在槐樹榆樹間,步道依山勢蜿蜒,呈現出令健步者倍感舒服的落差。“在這裡運動,完全是個洗肺的過程。”一位網友打卡後發帖推薦。
近年來,門頭溝區2800多畝砂石坑變成了公園,30萬居民有了休閒好去處。而放眼整個北京,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密雲區太師屯鎮一處大砂石坑,如今華麗變身薰衣草花海。延慶區大片荒灘也被林海覆蓋,長城腳下S2線列車穿過爛漫花海的美景,已成為攝影愛好者鏡頭裏的經典。
2022年秋天,本市完成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的全部規劃目標任務。20餘年治沙,922萬畝林海拱衛京城,阻擋了風沙,發揮出生態效益。北京山區森林覆蓋率達67%,比2000年增加了27個百分點。全市沙化土地則由當初的87萬畝,降到了現在的36萬畝。
築綠治沙的同時,成片的林海還帶動了鄉村振興和綠崗就業。市林業工作總站防沙治沙負責人劉霞介紹,京津風沙源治理風沙源工程讓京郊5萬多名農民實現了綠崗就業,像延慶、懷柔、密雲這幾個區的生態環境也在大大提升,老百姓在青山綠水間發展民宿旅游,享受到綠色致富的紅利。
平原“綠塊”翻了一番
市園林綠化局生態修復處處長王金增辦公室的墻上有兩張地圖,一張是2011年的綠化資源地圖,綠色主要集中在北京西部、北部的山區地帶,平原地區綠色特別少。另一張是2022年更新的綠化地圖,作圖方式完全一樣。兩相對比,平原地區綠色翻了一番還多。
兩張地圖背後,是一項規模罕見的造林工程——2012年,北京市做出實施平原地區百萬畝造林工程的重大決策。2018年,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工程啟動。
前後十年,兩輪造林,北京平原地區增加了219萬畝森林,面積相當於486個頤和園。
朝陽園林綠化局副局長王禮先全程參與了兩輪百萬畝造林工程。問到其中難點時她説,“難的是找栽樹的地方。”作為中心城區的朝陽土地資源緊俏,王禮先就一個鄉一個鄉地登門拜訪,和鄉領導講道理,“不能看短期經濟效益,生態建設好了,經濟效益也會有。”
溫榆河公園朝陽示範園區,就是一個放眼長遠的例子。
這片草木蔥蘢、鮮花盛放的示範園區,本是一片值錢的“騰退地”。2015年春天,35家砂石場和上百家出租大院被拆除清退後,嗅覺靈敏的投資客紛紛到府,有的想建國際學校,有的想建科技公司,但這些都被孫河鄉政府婉拒了。
以沙子營村為中心,方圓2.4平方公里範圍內建成了溫榆河公園示範工程,騰退地塊漸次鋪上“綠毯”。
如今這裡已是網紅打卡地,周末時一天最多能來3萬名游客。“公園建好以後,抬腳就能帶老人孩子來遛彎。天氣好的時候甚至上午一趟下午一趟。”在這裡散步的市民張女士説。
“朝陽區沿一道綠隔地區建了二十幾個公園,二道綠隔地區也建了4個。現如今,全區大大小小公園幾百個,老百姓非常認可。”看著一個個剛拆遷完、遍地垃圾的場地,最終變成乾淨整潔、景觀錯落的公園,幹了25年園林綠化的王禮先語氣裏滿是成就感。
通過兩輪百萬畝造林工程的建設,目前北京市平原地區已有萬畝以上綠色板塊40處,千畝以上498處,市區500米見綠地服務半徑已達88%。全市基本構建了以大面積森林為基底、大型生態廊道為骨架、九大楔形綠地為支撐、健康綠道為網路的城市森林生態格局,有力地推動落實了城市總體規劃,首都生態空間佈局明顯優化。
據氣象部門監測,與造林還沒見成效時相比,如今五環路內平均溫度降低了0.8℃,五環到六環地區降低了1.4℃。
鍥而不捨,久久為功。現在的北京城越來越接近人們心目中的美好模樣。截至2022年年底,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44.8%,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9.3%,林地綠地系統年碳匯能力達到880萬噸。
城區 衚同口建森林
口袋公園、小微綠地、城市森林、濱河步道……這些年,北京城區居民最直觀的感受是,家門口的綠色空間越來越多了。
家住喜鵲巷衚同的魏大爺這兩年就經常去“森林”遛他心愛的畫眉鳥。
“出衚同口就到了,春暖花開,空氣清新。”魏大爺説的“森林”,是位於西城區菜市口附近的廣陽谷城市森林公園。這塊地前身是拆遷閒置地塊,一直用圍墻擋着,私搭亂建,垃圾成堆。2017年9月27日建成開園後,很快就成了周邊居民遛彎休閒的首選。
廣陽谷面積足有5個足球場大,相比普通的街邊綠地,物種多樣性更豐富,更加貼近自然。“看到孩子們在公園裏開心地追逐嬉戲,還有老年人悠閒的身影,我就覺得特有成就感。”西城區薊城山水集團副總經理徐建説。
徐建從事綠化工作27年,參與了西城區大大小小近百個綠化項目的建設。他最引以為傲的項目,正是廣陽谷城市森林公園。
“這個項目挑戰大,最大的挑戰是理念的轉變。”徐建説,項目要從過去注重觀賞性綠地建設,轉變為注重以人為本的綠化複合功能建設,“怎樣才能讓百姓能進、能觀賞、能運動、能休閒,是項目設計中的難題”。那段時間,團隊加班加點,除了跑現場、開研討會,還考察了本市很多綠化優秀案例,審查的圖紙不計其數,最終優中選優。
建成後,廣陽谷城市森林共種植油松、紅皮雲杉等79種,喬灌木32種,2萬多平方米草地,其中北京鄉土植物佔80%以上。通過營造貼近自然的森林生態系統,養護成本比普通綠地節省三分之一。石子路和綠地都採取了雨水下滲回灌技術,樹木落葉也被直接收集,變成基肥原地使用,讓土壤更肥沃。
自2017年實施疏整促專項行動以來,像廣陽谷這樣鑲嵌在城區樓宇間、衚同口的公園,如雨後春筍。北京拓展增綠路徑,城區街巷或騰退還綠,或疏解建綠,或見縫插綠,截至2022年,全市已實現“留白增綠”8844.2公頃,相當於新建了13個奧林匹克森林公園。
截至2022年底,北京已有城市休閒公園、城市森林、口袋公園和小微綠地等各類公園1050個,2022年迎客超4億人次。逛公園成為首都市民的一種生活習慣。
而今邁步從頭越。2023年,市民身邊還將再添22處城市休閒公園和城市森林,50處口袋公園及小微綠地。全市公園綠地500米半徑覆蓋率年內將達89%。(馬駿 郭晉旭 張煜)
親歷者説
“種下一棵樹,就特別開心”
已經延續40多年的義務植樹活動,讓北京的生態獲益良多。植樹造林、綠化家園的理念,也已成為廣大市民的行動自覺。
市民陸女士從2012年起每年都會提前預約參加義務植樹活動,“第一年特好約,第二年就比較緊張,因為種樹的人越來越多,第三年幾乎約不上了。”
每年全家總動員,在不同地方種樹,對陸女士而言有一種特別的儀式感,女兒更是時常約着同學去看望自己親手種下的樹。“感覺種下一棵樹就特別開心,真的有為北京做貢獻的自豪感。”陸女士説。
首都綠化委員會辦公室義務植樹處四級調研員楊振威介紹,全民義務植樹運動開展40多年來,首都地區已有1億多人次參加,累計植樹2.2億株。北京的環境面貌通過全民共建的助力,得到了很大轉變。
為了讓市民植樹盡責更加便利,北京不斷細化參與方式,形成了造林綠化、撫育管護、認種認養、捐資捐物、志願服務等8大類50多種盡責形式。同時,通過“網際網路+全民義務植樹”基地體系建設,實現了線上和線下活動的有機融合。
“春植、夏認、秋撫、冬防,根據不同季節開展不同品牌的主題活動,把義務植樹從過去一季造林變成全年盡責,讓大家就近盡責、隨時盡責、隨願盡責。”楊振威説。(馬駿 郭晉旭)
專家訪談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研究所首席專家王成:
國際大都市生態空間優化新範式
問:如何評估北京在生態環境建設方面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績?
王成:一個城市的糧食、電能、水資源,都可以通過購買的方式從外面輸入,但生態環境是不能通過購買來解決的。北京市舍得拿出大片土地來建設生態空間、開展兩輪百萬畝造林工程,規模之大、力度之強、推進效果之好在世界城市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
兩輪百萬畝造林工程使北京生態資源總量顯著增加,補齊了平原區與國際世界城市之間存在的生態短板,使城市生態系統的格局進一步優化,帶來了巨大的生態效益、社會服務效益。
十年前,從空中俯瞰北京,看見城市建築空間多,還有少數林帶,防護林也是林帶水準的,經過十年建設,北京已經有了大片的森林,成為一座林蔭掩映的現代化城市。
十年來,北京圍繞生態短板問題持續發力,創造了“三個新”。首先,是造林綠化規模和成效實現新突破,包括品質和惠民服務,創造了北京造林綠化和城市生態建設的新歷史。其二,是創造了國際大都市生態空間實現再優化的範式,通過留白增綠、拆違增綠、拆違補綠、見縫插綠等措施,把綠色空間重新融入生態空間裏,使城市灰色空間和綠色空間更合理地融入在一起,這在城市歷史中並不多見。第三,北京正在成為創造現代化大都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樣板。(張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