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北京援疆壓茬推進鄉村振興,受援地群眾生活變了樣 農家院變身美好生活“樣板間”
和田市伊裏其鄉阿熱坎特村在北京援疆資金支援下實施了庭院改造項目,147戶村民住上了漂亮的新居。(孫戉 攝)
實現全面脫貧後,新疆和田地區處處變了樣:破舊的村落面貌煥然一新,村民住進了新房子,用上了天然氣;獨特的資源利用起來,村民吃上了“旅游飯”,腰包漸漸鼓了起來……北京援疆堅持首善標準,壓茬推進鄉村振興工作,不斷實現受援地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和田市伊裏其鄉的阿熱坎特村,最近吸引了不少城裏人光顧。因為房子漂亮、道路整潔,一到周末,許多人便從和田市區驅車來到這裡的鄉村小院燒烤、聚餐,有的企業老闆甚至租下了村民的院子,細細品味閒適的田園生活。
“你看,這院子像不像小別墅?”北京援疆幹部、和田市伊裏其鄉黨委副書記馬晨指着村裏“阿依旺”風格的新民居説道。村民古麗艾賽爾把院子收拾得乾乾淨淨,雕刻別致的窗戶,頭頂的葡萄架,都讓人忍不住駐足觀看。在北京援疆資金的支援下,當地實施了庭院改造項目,村裏147戶村民住上了漂亮的新居。
而這之前,村子裏卻是另外一番景象。馬晨點開手機裏改造前的照片,只見房屋土坯裸露,院子裏坑坑洼洼,雜亂不堪。“以前家家戶戶都是這樣。”馬晨説,阿熱坎特村變漂亮了,得益於鄉村振興帶來的變化。
阿熱坎特村距和田市區僅有兩三公里,卻因為村容村貌差而少人問津。2020年,村裏利用北京援疆資金建起了草莓大棚,許多村民平生第一次吃上了草莓。“草莓效應”下,來村裏採摘的游客越來越多,當地一位企業家看準商機,在大棚旁邊開闢了一座水上樂園,吸引了更多游客到來。
隨着阿熱坎特村的名氣越來越大,破舊的村容村貌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誰也不想住破破爛爛的房子,但群眾拿不出太多錢來改造庭院。如果有了援疆資金的支援,當地扶一把,自己再努力一下,事兒就辦成了。”馬晨介紹,通過“以獎代補”的形式,北京援疆資金為每戶村民提供1萬元支援,鼓勵村民進行庭院改造。經過改造,村民的房子成了美好生活的“樣板間”。
得益於庭院改造,古麗艾賽爾住上了夢想中的房子。以前,她家裏沒有天然氣,也沒有下水道,不但做飯不方便,買煤的成本還高。用上天然氣之後,她家只是做飯加取暖,一年就能省出兩千多元。村容村貌提升後,阿熱坎特村還吸引了不少城裏人來這裡租房。
“到了夏天,葡萄架上就會爬滿葡萄,在底下乘涼非常舒服。”古麗艾賽爾説,她也準備開一個農家樂,多增加一些收入。在她眼裏,鄉村振興並不是遙遠的概念,而是看得見的美好生活。
在和田縣罕艾日克鎮,有一個以種植水稻聞名的“稻香村”。這裡原名阿亞格墩村,意為“最後一座沙包”。因為獨特的地理位置,在缺水的和田,這個村子不但不缺水,還能種植水稻,從而遠近聞名。
然而,由於水稻種植零散、管理水準低、産量不高,村民的收入一直以來沒有多大提高。為了讓村民增收,在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揮部的推動下,當地提出一個大膽的想法,把土地流轉出去,實施規模化種植、品牌化經營,讓村民在解放雙手的同時能夠增收。
不種地,收入從何而來?在北京援疆資金的支援下,人們把目光放在了打造民俗文化村上。在舊村改造的過程中,當地不搞大拆大建,保留了馕坑、禽舍等元素,按照“一戶一案一規劃、一房一院一特色、一家一策一業態”的原則,將民族傳統文化傳承與保護有機結合,發動群眾參與到鄉村振興當中。2021年,阿亞格墩村正式更名為“稻香村”。
如今的“稻香村”已成為“網紅村”,村民也因此吃上了“旅游飯”。走進村子,傳統民居鱗次櫛比,葡萄架、菜地、果園盡收眼底。村民們利用自家房屋操辦起特色餐飲、農家樂、樂器店、繡坊、民宿等旅游項目,從農民搖身一變成為旅游經營者。22歲的阿布來提家裏開了乾果店,還開起了民宿。僅2022年,他家就接待了500多名游客。
“現在家家戶戶都養成了講衛生的好習慣,村裏的環境越來越美,村民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北京援疆幹部、罕艾日克鎮副鎮長董紹建介紹,自從打造民俗文化村以來,村民不出村就能就業,實現了“庭院裏增收”,年每人平均增收6000多元。(王琪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