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發揮北京市技術經理人作用,推動技術經理人隊伍建設,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聯合市有關部門於2022年9月23日印發了《關於推動北京市技術經理人隊伍建設工作方案》,促進高等院校、研發機構、醫療衛生機構、企業等科技成果轉化落地,助力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市場化聘用24名技術經理人
2022年12月,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支援北京理工技術轉移有限公司、北京北航先進工業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中科率先(北京)高新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等12家技術轉移機構市場化聘用24名高水準技術經理人。
這12家技術轉移機構包括中央在京高校5家、市屬高校3家、市屬研究院所1家、社會機構3家,每家機構聘用經理人數量為1-4名。24名經理人中碩士佔62.5%、博士佔20.8%,58.3%具有中、高級以上職稱,79.1%年齡在30-50歲之間。他們長期在金融、生物醫藥、新材料、通信等領域開展成果轉化工作,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例如,北京大學聘用的王暉曾在上市公司擔任高管,擁有特許金融分析師資格(CFA)。北京理工技術轉移有限公司聘用的張瑤曾是資深專利審查員,長期向科研院所、企業提供專利導航、專利佈局及成果挖掘服務。北京泛米科技有限公司聘用的劉彥崇是上市公司延春高材的創始人,已完成技術轉移項目65項,合同總金額9.3億元。
培養高層次專業人才隊伍
技術經理人是科技成果轉化“最後一公里”的探路者。作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核心力量,在技術要素市場配置和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中發揮着重要作用,影響着科技成果轉化的品質與效率。
首都醫科大學科技成果轉化部技術轉移辦公室負責人、正高級工程師郜文認為,技術經理人隊伍是成果轉化的重要力量,能力要求可概括為五句話:一是看懂國家政策、了解行業趨勢。二是明白成果轉化基本概念、分清轉化體系中各主體責任。三是熟悉行業科技創新轉化的流程路徑、服務平臺,準確判斷轉化可行性。四是能夠與技術團隊、企業家有效溝通,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五是掌握國家行政部門規章制度,熟悉轉化轉移過程中的法律問題、精確把握其邊界。
北京理工大學技術轉移中心主任陳柏強表示,北京市技術經理人隊伍建設工作已走在全國前列,但技術經理人隊伍仍然缺乏核心競爭力,建議圍繞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發展需求,將培養具備産業孵化等核心能力的高層次技術經理人作為重點,促進更多職業技術經理人在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過程中發揮科技創新“工程師”“設計師”作用。
北京技術市場協會執行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劉軍強調,技術經理人的核心職能是服務於供給端或需求端,在市場調研、技術評價的基礎上,制定成果産業化方案、協調組織産業資源,推動轉化項目落地。目前這類專業人才十分缺乏。她呼籲儘快建立分梯次、分領域、重實踐、多元化、國際化的人才培養體系。
中關村技術經理人協會秘書長、正高級工程師楊曉非表示,科技成果轉化的關鍵在於人,要培育一支專業化、職業化的技術經理人隊伍作為科學家的合夥人、同行者,全程參與科技成果轉化。要實現“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促進更多有實用價值的創新成果實現産品化、企業化、産業化。
持續推進技術經理人培育
積極推進技術經理人的學歷教育和社會化培訓,在優化科技成果轉化生態、加強科技成果供需對接、推動轉化機構專業化發展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2022年修訂的《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優化創新創業生態環境支援資金管理辦法(試行)》明確支援技術轉移機構市場化聘用技術經理人,按照不超過機構擬市場化聘用技術經理人薪酬的50%,給予每家機構年度不超過200萬元支援。同年9月,《關於推動北京市技術經理人隊伍建設工作方案》《北京市技術轉移機構及技術經理人登記辦法》系列文件相繼出臺,為提升技術轉移機構和技術經理人管理體系規範程度、提高技術經理人隊伍培養品質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清華大學依託五道口金融學院成立了北京技術轉移學院;北京理工大學、北京工業大學開設技術轉移方向研究生教育;北京技術市場協會、中關村技術經理人協會等單位開展技術轉移從業人員培訓,在技術經理人培訓體系建設方面形成了“規範引領+分層培養+平臺搭建+職業生態”模式,構建了分等級、分區域、分産業的多元化培養體系。
備註
2022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22版)》將技術經理人納入新職業。技術經理人是以推動技術産品化、商業化、市場化落地為目的,具備良好的專業技術背景,熟悉法務、金融、管理、知識産權等業務,擁有商業洞察力、資源組織能力以及實務經驗,能夠辨識科技項目的技術水準和應用場景,具備幫助科學家尋找合夥人、組建創業團隊能力,貫通科技成果轉化關鍵環節的複合型跨界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