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推動人才入鄉、提高醫療水準、改善人居環境……委員貢獻智慧——譜寫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新篇章
2023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關鍵之年。正在召開的全國兩會上,推進鄉村振興成為全國政協委員的熱議話題。從暢通人才入鄉體制機制到提高農村醫療水準,從完善城鄉居民養老制度到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委員們為譜寫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新篇章貢獻智慧。
關鍵詞 人才
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鄉村創新創業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破解人才瓶頸。”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創始院長連玉明2023年帶來了關於暢通城市人才入鄉體制機制推動鄉村人才振興的提案。
“鄉村振興面臨人才短缺問題。”連玉明分析,當前,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向大中城市流動和集聚的趨勢總體上不會改變,農村“空心化”現象短期內難以從根本上扭轉。與此同時,有資源、有能力、有意願的城市人回農村創業又面臨着諸多困難。
“必須創新鄉村人才工作體制機制,與鄉村振興的關鍵環節緊密結合,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鄉村創新創業。”連玉明建議,加大鄉村規劃師培訓培養力度,鼓勵城市規劃師、社區規劃師下鄉,實施“政府-村莊-規劃師”結對機制,逐步實現鄉村規劃師服務制度化、常態化。還應鼓勵和支援幹部返鄉,引導有威望、有經驗、有能力、有意願的退休幹部回到故鄉,把城市的先進理念、要素資源、人力資本等運用到鄉村治理之中,推動鄉村治理現代化。此外,還應引導在外創業有成、熱愛家鄉的能人、賢達返鄉創業,帶動村民創業就業。
在脫貧攻堅過程中,“第一書記”制度發揮了重要作用。連玉明建議借鑒經驗,實施以新的社會階層代表人士為核心的社會服務團計劃,以組織化、制度化、規範化、社會化方式參與鄉村振興,為社會化大統戰工作格局服務鄉村振興創造新模式。
關鍵詞 醫療
借助科技手段開展健康教育和遠端診療
提高農村的健康保障水準是新時期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主任醫師、中國心胸血管麻醉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敖虎山認為,應充分發揮遠端醫療作用,開展健康教育和遠端診療,提高農村醫療保障水準。
“目前鄉村醫療服務工作存在資金和人才短缺、服務效果不能滿足需求等問題。”敖虎山建議,改變對農村基層醫務人員的績效考核模式,從以服務數量考核,改為以服務效果考核,即以是否降低人群發病率、慢病患者並發癥發生率、住院率以及是否改變人群不良生活方式等指標考核基層醫務人員,並確定相應支付額度和報酬。
敖虎山建議,以村衛生室和農村居民的移動終端為載體,運用現代遠端醫療技術和設備,為農村居民提供健康教育,提升農村居民的健康意識和健康管理能力,將服務向預防傾斜,守好健康第一關。同時通過遠端技術加強對基層醫務人員的培訓和定制化指導,提升他們的水準和能力。
關鍵詞 養老
進一步完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
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在助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強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過程中發揮着重要的兜底保障作用。全國政協委員、民建北京市委經濟委員會主任、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副院長孫潔注意到,農民在就業地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是按照20%的繳費率繳納,但當他要轉入戶籍所在地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時,僅有8%進入個人賬戶的部分可攜帶。
“這種轉移接續政策,使得農民在‘城鄉往返之間’面臨着較大的參保權益損失。”她建議,進一步完善養老保險關係轉移接續政策,保障參保人員權益,推進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協調發展。
孫潔在調研中還發現,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目前存在待遇水準偏低、籌資水準低渠道窄等現狀。對此,她建議,落實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縮小城鄉養老待遇差。健全籌資機制,拓寬籌資渠道,發揮集體經濟組織籌資功能,補齊短板。還應推動靈活就業人員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加大財政對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投入,統籌實施農村低收入群體養老保障政策,持續助力和推動鄉村振興。
關鍵詞 人居環境加強生活污水垃圾長效治理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場硬仗。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首創環保集團智慧環保事業部總經理黃綿松在調研中發現,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規範較為零散,存在設施選址不合理、運作維護不規範等問題。他建議,加強農村生活污水垃圾長效治理,助力提升農村人居環境。
“城市污水治理的經驗做法值得吸納和借鑒。”黃綿松建議,構建涵蓋排放標準、規劃設計等全過程系統化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標準規範。同時,進一步加大資金支援力度,對治理效果好、工作進展快的地區實施獎補,指導地方建立多元化農村污水和垃圾治理資金投入制度,確保設施長效運作。
“後期運維需要‘人防’+‘技防’。”黃綿松建議,充實基層農村環境管理人員力量,健全監管體系,以人口集中村鎮和水源保護區周邊村莊為重點,對集中式污水治理設施和垃圾處置設施建立長效運維管理機制。利用物聯網等資訊技術,建設農村污水智慧運營平臺,全過程監控設施處理水質水量。研發大數據平臺,多措並舉全方位提升農村污水設施運作管理數字化水準。(武紅利 宋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