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9月15日,北京站建成通車,從破土動工到通車運營,僅用了7個月零20天,創造了中國建築史上的奇跡。
如今60餘年過去,這座在文物裏運營的車站經過客運提質工程打磨,從站內環境、服務品質,到鐵路人的精氣神,都站在了新的起點。
這個春節,42歲的陳立強時隔三年再次走進北京站,踏上返回齊齊哈爾老家的K1301次列車。曾經熟悉的車站,如今讓他眼前一亮,“整潔乾淨,大氣漂亮,好像走進博物館。”
許多旅客並不知道,這座年過六旬的老站,剛剛經歷過一場客運提質攻堅戰。
作為“首都十大建築”之一的北京站,2019年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文物裏運營一座車站”成為鐵路人的新挑戰。然而,花花綠綠的商業招牌、擁擠的候車室、與老建築不搭的新設備……改革開放後,經濟蓬勃發展帶來的繁華喧囂,一度使旅客忽視了這座車站的古典美。2022年,客運提質工程在北京站內悄然進行。
“我們本着尊重歷史、風格面貌不大動的原則,進行了原貌修繕,使整座車站風格、色調協調統一。”站在中央大廳,北京站副站長馬高峰抬頭望向1400余平方米的大穹頂,介於水湖藍、孔雀綠之間的穹頂典雅復古,極具風格特色,翻新後更顯明艷。
“色彩應用很有講究,因為趕車,旅客不免急躁,冷色調可以舒緩情緒。”馬高峰回憶,為了將視覺色彩恢復至建站模樣,着實費了一番工夫。因為建站初期老照片都是黑白的,他們翻閱大量文字資料,配合早期彩色照片,設計了復原方案。
這樣的心思在北京站隨處可見。重新上漆的米黃色花格裝飾、鎏金燈具、古銅色商業牌匾、木色貨架、栗紅色的站臺門……低調配色融入老站風格,就連建築外墻上的雨漏管,都被刷上了米黃色真石漆,現代設備與老站房和諧共融。
站在北京站中央大廳抬頭環顧,四週懸挂的12盞水晶燈,古樸厚重,彰顯首都氣質。每盞重約1噸的水晶燈,60多年依然煥發光彩。裝飾燈、壁燈、LED照明燈……一萬多盞大小燈具,將北京站變成一座“不夜城”。
“使用幾十年,燈具老化破損嚴重,市面上的燈具又與過去工藝不同,古銅色鎏金效果很難展現。”馬高峰介紹,備料庫中存放了60余載的配件這回派上了用場,他們輾轉找到南方一個廠家,照着老件兒開模復原,製作了兩個月才完工。除了修補破損,對水晶燈內光源、線路也進行了更換。
通透、敞亮,是如今走進北京站的另一大感受。花花綠綠的攤鋪不見了,候車座椅間距大了。“通過推進商業規劃整合,升級改造商業業態,減少同質化經營,提質工程累計調整商業點位83個,釋放候車面積1124平方米。”北京站黨委副書記孫海申介紹。
走進二層第八候車室,空間縱深感、通透感格外強烈。一眼望去,長170米的候車室盡頭,幾扇拱形窗戶後,可見年代更久遠的歷史遺跡——明城墻。“真沒想到,北京站與明城墻竟然咫尺之隔,從這個角度欣賞它,挺特別的。”帶孩子回煙臺的趙夢正給孩子娓娓講述這處遺跡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