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強新一代資訊技術産業新引擎

日期:2023-02-08 16:41    來源: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

分享:
字號:        

  2022年,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聚焦資訊技術領域,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不斷拓展與各行業各領域的融合深度和廣度,助力北京市新一代資訊技術産業高品質發展。

  強化戰略科技力量 新型研發機構取得新突破

  近年來,北京市出臺《北京市支援建設世界一流新型研發機構實施辦法(試行)》,支援建設了一批高水準新型研發機構,服務保障北京智源人工智慧研究院、北京通用人工智慧研究院、北京科學智慧研究院、北京量子資訊科學研究院、北京微芯區塊鏈與邊緣計算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産生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原創成果。

  北京智源人工智慧研究院開源10億參數級別性能最優的視覺基礎模型EVA及全球首個支援9種語言的多模態大模型AltDiffusion;完成1000P超大規模人工智慧模型訓練平臺搭建。

  北京通用人工智慧研究院實時人機雙向價值對齊研究成果被Science頭條報道,發佈國際首個《通用人工智慧人才培養體系》白皮書。

  北京科學智慧研究院建設國內首個匯集模型、數據和工作流的數字資産管理平臺——科學智慧廣場,研發出國際首個覆蓋元素周期表近70種元素的原子間勢函數預訓練模型DPA-1。

  北京量子資訊科學研究院研發出通信距離高達100公里的量子直接通信樣機“天工”,創造了量子直接通信距離新的世界紀錄;搭建完成國際先進水準的國産自主化的新一代量子計算雲平臺Quafu。

  北京微芯區塊鏈與邊緣計算研究院持續開展長安鏈核心技術攻關,研發高性能抗量子密碼模組、大規模對等網路通信技術“若水”以及全球最大區塊鏈開源存儲引擎“泓”,支援建設全球性能領先的區塊鏈先進算力實驗平臺。

  強化高精尖産業生態 高品質發展邁上新臺階

  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新一代資訊技術與醫藥健康産業共同成為推動北京發展的“雙引擎”。牽頭組織起草人工智慧相關規劃政策,積極支撐人工智慧等相關産業發展、提升産業規模、優化創新環境。

  北京市擁有人工智慧相關企業超過1800家,其中上市公司40家,獲批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臺的企業有6家,均居全國首位。2022年,北京人工智慧相關産值規模約2170億元,同比增長約5%。

  強化積體電路産業鏈 關鍵核心技術取得新進展

  圍繞補根基、強工藝、建生態三條主線,加大積體電路産業鏈協同攻關。

  通過“補根基”,重點聚焦高性能計算晶片、高端模擬晶片、EDA點工具等卡脖子技術組織攻關,支援優勢企業發佈第二代全功能GPU晶片、形成一批可對標TI、ADI最新系列産品的模擬晶片等。

  通過“強工藝”,重點圍繞雙“1+1”工程的戰略需求開展揭榜挂帥,通過市區聯動機制,推動12寸晶圓廠核心工業軟體的自主化,填補12寸先進磁性晶片的晶圓級磁學性能表徵裝備的空白;推動優勢企業建設國內首個全國産裝備BCD工藝共性技術平臺等。

  通過“建生態”,支援北京智源人工智慧研究院聯合寒武紀、崑崙芯等共建AI晶片生態實驗室,加速國內AI晶片的生態發展和應用落地;支援通用介面IP、先進封裝整合等芯粒共性技術攻關,夯實北京市Chiplet生態基礎。

  強化未來産業佈局 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

  聚焦網際網路3.0、6G、衛星網際網路等新一代資訊技術相關産業,進行前瞻佈局。

  搶佔網際網路3.0發展先機。牽頭組織起草了相關規劃政策,圍繞核心技術、共性平臺、應用場景等方面部署。聚焦XR作業系統、建模及驅動、渲染等方向,研發國産XR作業系統、高性能3D渲染引擎等,加快關鍵核心技術自主研發速度和國産化替代進程。

  積極樹立北京下一代通信網路特色旗幟。以下一代雲化無線網路開放平臺建設為牽引,開展雲化異構硬體平臺研製,以及協議棧、射頻前端等相關係統和模組研發,支援面向2025年的標準化技術驗證與選型。

  積極培育衛星製造龍頭企業。根據國家衛星網際網路系統建設節奏,按照星上關鍵器件、地面終端及關鍵器件等有序佈局,研製出國內首套面向低軌衛星網際網路的Ka頻段多波束相控陣天線。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