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冬奧金牌背後的“北體身影”
中國速滑隊男子短距離組(左二為李衛,左五為高亭宇)。
高亭宇、武大靖、任子威、徐夢桃……這些在北京冬奧會上響噹噹的冠軍名字,都來自於北京體育大學師生、校友組成的“北體戰隊”。他們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上亮出了精彩的冬奧答卷。而在冬奧金牌的背後,還有一群默默付出的“北體身影”。
有一塊突破歷史的金牌不得不提,那就是2022年北京冬奧會速度滑冰男子500米金牌,這是中國首次獲得速度滑冰男子項目奧運會金牌,運動員高亭宇以破奧運會紀錄的成績摘得。
高亭宇取得歷史性突破的背後,離不開整個教練團隊和科研團隊的辛苦付出。
在備戰冬奧會三年多的時間裏,速度滑冰國家集訓隊多半訓練時間在北體大二七國家冰雪運動訓練科研基地度過。北京體育大學先後派駐數十位教授、百餘名本碩博學生進入基地展開助奧工作,全力服務北京冬奧會備戰,為30多支冬季項目國家集訓隊提供測試、訓練、評價等服務。
北京體育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李衛加入速度滑冰國家集訓隊後,成為了高亭宇的教練之一。速滑團隊人員非常精簡,教練、運動員、工作人員加起來,一共10個人,沒有一個外籍人員,團隊也因此得名“全華班”。團隊所有的技術、方法、經驗等,都來自“中國製造”。
“我們一直以來就是衝着這塊金牌去拼的。”李衛説,他不僅負責體能工作,還承擔着隊伍的科研工作。他建立了北京體育大學力量-速度實驗室,重要課題之一就是為速滑隊員研究速度和力量的增長與配比問題。
冰上500米相當於陸地100米,起跑至關重要。在高亭宇的定制化科學訓練中,李衛強調“超速訓練法”和“三維姿態捕捉系統”。“你看到高亭宇一起跑就能贏過所有對手,我們在實驗室的核心工作就是要輔助達到這個目的,因此進行了很多創新性嘗試。”李衛説。
速滑館的牽引裝置和風扇裝置很有學問。
李衛解釋,在短距離的日常速度訓練課中,牽引裝置可以為運動員提供一個初始速度,這是用來訓練高速滑行的姿態控制和強化彎道技術;等過了彎道進入直道以後,放置在兩側的“大風扇”則可以給運動員提供風力加速,相當於有一個力量在推着運動員往前跑。而“超速訓練法”,就是二者相互配合,幫助運動員不斷挑戰速度極限。
另一套由北京體育大學主導研發的“無標記點人體運動自動識別人工智慧系統”,則可以利用架設在賽場周圍的高速錄影機自動跟蹤運動員的冰上位置,並對運動員進行人體21個關鍵點的自動識別,即時合成運動員三維運動姿態數據,並繪製出相關數據曲線。“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分析出適合運動員的滑行姿勢,爭取用較小的力量獲得較大的輸出功率。”李衛説。
刀尖越過終點線,金牌到手了!“那一刻對所有人來説都是一種忘我的釋放,為了這塊金牌,整個團隊付出了太多!”回想起奪金時刻,李衛仍然難掩激動。
除一線作戰的教練員和運動員外,技術官員、翻譯、服務保障人員等“北體身影”在冬奧賽場上也無處不在。北京體育大學冬奧團隊的競賽團隊和管理服務科研團隊用出色的表現,在人才培養、備戰服務、重大科研攻關、冬奧運動國際交流、冬奧運動志願服務保障、冬奧文化傳播以及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等多個領域綻放光彩。(駱倩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