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臘月二十三、北方小年之際,北京市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拉開帷幕;1月15日,北京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開幕。北京正式進入一年一度的“兩會時間”。
1月14日晚,2023年北京市“兩會”首期“市民對話一把手”直播訪談節目播出,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穆鵬做客直播現場,聚焦“加強首都功能”,與市民朋友們共話新時代首都發展。
疏解非首都功能
加強“四個中心”功能建設
“四個中心”是黨中央賦予北京的城市戰略定位。加強首都功能建設,必須自覺地把北京發展放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建設現代化首都都市圈的大格局、大戰略、大視野中來審視,處理好“都”與“城”、“舍”與“得”之間的關係。
如何理解疏解非首都功能與加強首都功能建設之間的關係?穆鵬從三個方面闡述分享。
1.更好優化提升首都功能
2017年以來,北京市堅持以疏解非首都功能為核心,紮實開展“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累計疏解提質一般製造業企業2093家、區域性專業市場和物流中心640個,23家市屬高校、醫療衛生資源向城六區外佈局,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顯著效果。
核心區的旅游、商業、建築、人口等四個密度明顯降低,首都的政治功能、國際交往功能、文化功能、科技創新四個功能得到顯著提升,展現了大國首都形象。
2.推動新時代首都高品質發展
“四個中心”蘊含着巨大發展潛力,是新時代促進首都高品質發展的動力源。在減量發展的背景下,全市地區生産總值從2017年的2.8萬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4.03萬億元,2021年每人平均地區生産總值更是達到了18.4萬元,居全國首位。
政治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建設,進一步推動強化“北京服務”品牌;文化中心建設,更加擦亮了北京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金名片”;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既承擔國家任務,又為首都高品質發展持續注入新動能。
3.推動京津冀的協同發展
疏解非首都功能是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牛鼻子”。不適合首都核心區發展的非首都功能,對於京津冀其他地區,可能反而是適合的。2017年以來,北京市一批一般製造業企業及服裝市場等轉移到天津和河北發展,有的領域形成了區域互補的産業鏈供應鏈。疏解非首都功能,和有力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推動區域均衡發展緊密地結合起來,形成了區域互補的發展態勢。
疏解整治促提升
提高市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是北京市委市政府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和北京市新版城市總體規劃、推動城市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抓手,是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準、持續改善人居環境、提高市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生動實踐。
繼2017—2020年第一輪“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後,2021年開始為期5年的第二輪專項行動。“疏整促”是一項系統工程,包含“疏解、整治、提升、機制”四個方面,由40個左右的專項任務組成。
在疏解方面,有一般製造業、區域性專業市場、非法小散亂物流等非首都功能疏解;在治理方面,有違法建設拆除、佔道經營、群租房等治理任務;在優化提升方面,有“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老年助餐點、林蔭路、留白增綠等任務。在固化成效方面,積極完善相關制度,推動形成長效機制。
近幾年,“疏整促”專項行動每年落點落圖的任務點位達8萬個左右,涉及全市各區300多個街鄉鎮,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
穆鵬提到,疏整促工作有三個特點:堅持問題導向、堅持以提升為目標、堅持讓群眾有獲得感。專項行動聚焦首都功能提升過程中面臨的問題,12345市民熱線和基層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依靠群眾、為了群眾,把群眾滿意作為尺規,把主動治理與接訴即辦緊密結合,努力辦好百姓身邊的每一件小事,讓群眾生活更“舒心”、讓居住環境更“美好”,讓城市秩序更“順暢”,不斷滿足市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廣大市民群眾既是疏整促專項行動的參與者、監督者,也是受益者。
現代化首都都市圈
京津冀瓣瓣同心
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領導下,北京緊緊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更好發揮“一核”輻射帶動作用,推動雄安新區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兩翼”聯動發展,交通、生態、産業、公共服務等四個重點領域取得新突破,京津冀三地完善協同對接機制,現代化首都都市圈邁出實質性步伐。
穆鵬指出,現代化首都都市圈由“通勤圈”“功能圈”“産業圈”三個圈層構成。
“通勤圈”指環京的交界地區,提升同城化效應,與北京的東部、南部等地區融合發展;“功能圈”主要指北京要與天津和雄安新區,通過功能互補,加強聯動發展,共同引領區域高品質發展;“産業圈”發揮好京津冀節點城市的支撐作用,進一步推動産業鏈強鏈補鏈,提高産業配套能力,共同做大産業蛋糕。
“通勤圈”“功能圈”“産業圈”三個圈層實現地區生産總值佔京津冀地區的比重超4成。2015年以來,北京企業對都市圈投資額累計超過15000億元,北京流向津冀的技術合同成交額累計超過2100億元,現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設生機勃勃。
穆鵬還提到,目前現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設的當務之急,就是把“通勤圈”建設好。
環京地區“通勤圈”是北京發展的重要腹地,居住了大量的北京就業人口,約有40多萬人,其中北三縣就有17.5萬人。加快建設通州區與北三縣一體化高品質發展示範區是2023年北京市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點工作。
下一步北京市將按照國家統一部署,加快示範區體制機制創新,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生態環境聯控聯治、産業發展協同協作、公共服務共建共用。未來,通州區與北三縣一體化高品質發展將會不斷提速,成為現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設的重要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