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彰顯雙奧之城風采,全面匯聚奮進之力——2022年北京市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綜述
2022年是黨和國家歷史上極為重要的一年,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成功舉辦,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邁出堅實步伐。
這一年,全市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穩中求進、守正創新,在迎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中高舉思想旗幟,在黨的二十大、北京冬奧重大服務保障任務中勇擔職責使命,在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宣傳引導中凝聚社會共識,在推動新時代首都發展中貢獻文化力量,形成一系列新舉措新機制,積累一系列好做法好經驗,推動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積厚成勢、迸發活力,有力匯聚起奮進新征程的強大精神力量。
堅持首善標準
匯聚起奮進新征程的精神力量
這是以首善標準迎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的一年。
備受矚目的中國共産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於2022年10月在京召開。這是中國共産黨在建黨百年後迎來的首次全國代表大會,是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喜事、盛事。
全市宣傳思想文化戰線堅持把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匯聚起奮進新征程的強大精神力量:
——召開首都理論界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座談會,形成50余篇高品質理論成果;
——精心組織“中國這十年·北京”新聞發佈會,市屬媒體開設“領航中國”“非凡十年”“聚焦黨的二十大”“二十大代表在基層”等專欄,推出融媒體産品,刊發新聞報道7500余篇;
——用心用情開展各級各類宣講近5000場,“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接待近20萬人參觀,“強國復興有我”群眾性主題宣傳教育活動超800萬人次參加,“喜迎二十大 奮進新征程”群眾文化活動共舉辦2800余場。
在奮發進取的濃厚氛圍中,全市宣傳思想文化戰線始終高舉旗幟,認真抓好理論武裝,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一步入腦入心。
高水準建設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在“三報一刊”發表理論文章372篇,保持全國第一;舉辦“首都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論壇·2022”等理論研討活動,形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首都發展實踐研究報告》等高品質成果;深入推進98項高端智庫研究任務,140余篇智庫研究成果有力服務決策……這一年,全市理論研究實現深化轉化,取得豐碩成果。
放大《北京日報·理論周刊》、《前線》、“宣講家”網等平臺傳播效能;保障1500多種、8100萬冊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著作等重大主題出版物出版和印刷發行工作;加強“學習強國”北京學習平臺學習管理,推進各區線下學習基地建設;6300余支百姓宣講隊伍活躍在居民大院和群眾活動室,唱響理論宣講好聲音……這一年,黨的創新理論以更加生動鮮活的形式落地生根。
點燃冰雪激情
向全球展示“雙奧之城”美好形象
這是北京以“雙奧之城”新形象驚艷世界的一年。
——開閉幕式上的難忘瞬間處處展現着“中國式浪漫”,這背後離不開全市宣傳思想文化戰線的服務保障工作;
——主媒體中心成功運作,為8151家次媒體機構22162人次記者提供精準有效的資訊和新聞服務。2022北京新聞中心舉辦採訪發佈活動412場,“驚喜盲盒”、“雙奧之城”看典直播等活動深受中外媒體歡迎;
——1500余個專版、8萬餘篇原創報道,370萬餘篇轉載圖文、視頻,精心策劃的官方中文會刊,將冬奧消息傳遍場內場外,網民互動量超11億次;
——電影《我心飛揚》《我們的冬奧》、電視劇《冬奧一家人》《冰雪之名》等一批文藝作品記錄時代,冬奧廣場舞《一起向未來》更是掀起全網熱度。
正是這些努力,在點燃全民冰雪激情的同時,也向世界講述着真實生動的中國故事。
這也是首都文明展現新風新貌的一年。
在京華大地,紅色資源保護於傳承中形成新成果。建黨、抗戰、新中國成立三大主題片區融合發展,“香山時期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協商建國實踐”專題展覽、“北京抗日戰爭主題片區特展”帶觀眾回望歷史,北京大學紅樓保護展示工程、“紅色電波中的領袖風範”入選第三屆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十佳案例。
在榜樣力量的帶動下,社會風氣和道德風尚不斷提升。“志願北京”實名註冊志願者超458.1萬人,“2022北京榜樣”是群眾身邊最可親可敬的人,市民對文明城市創建工作的滿意度達97.1%。“V藍北京”“夏季空調調高一度”“垃圾分類”“光碟行動”“文明旅游我最美”“文明祭掃”等,早已融入市民日常生活。
綻放古都新貌
歷史文化名城煥發時代活力
聚焦“一城三帶”,綻放古都新貌。2022年,北京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煥發出全新的時代活力。
頒佈實施《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産保護條例》、推動中軸線周邊重點區域文物騰退和環境整治、中軸線考古工作取得突出進展、舉辦第二屆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産傳承與創新大賽、圖書《北京中軸線文化游典》講述中軸故事……這一年,中軸線申遺保護提速推進。
走進城市副中心,大運河京冀段62公里實現全線通航,燃燈塔及周邊古建築群向公眾開放,三大文化建築基本完工;在三山五園地區,首鋼園實現由工業遺存向文化産業園區的綠色蝶變;北京長城搶險加固項目有序推進,“長城人家”精品民宿吸引游客目光……這一年,大運河、長城、西山永定河三條文化帶的保護髮展,令古都風韻再添新貌。
以文塑城,以文興産,北京文化産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也在不斷增強。2022年1月至11月,全市規模以上文化産業實現營業收入15424.2億元,並成功舉辦北京國際電影節、“電競北京2022”、惠民文化消費季、北京文創大賽等品牌活動。
這背後,得益於北京推出的一系列精準政策和專業服務。出臺《北京市國有文化企業深化改革加快發展行動方案》,推動“一企一策”改革;創新“兩區”建設文化旅游領域舉措,在服貿會文創産品展銷、文物藝術品關稅減免、重要節展期間引進境外影視劇指標等方面取得政策突破;評定97家年度市級園區,搭建“文科匯”“政企溝通會”等平臺;發佈促進文化和旅游業恢復發展12條措施,發放近3000萬元京郊住宿消費券,助力鄉村文化振興。
一項項舉措讓文化企業和園區不斷發展壯大。完美世界等5家文化企業入選第十四屆“全國文化企業30強及提名企業”。王府井等5家單位獲評“第二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延慶海陀滑雪旅游度假地獲評國家級滑雪旅游度假地。北京地區文物藝術品成交額佔全國75%以上。全市文化産業恢復向好,文化新業態延續增長勢頭。
打造文化品牌
彰顯全國文化中心示範引領作用
這是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取得標誌性成果的一年。
2022年7月,以“傳承·創新·互鑒”為永久主題,以“推動文化創新 賦能美好生活”為年度主題的2022北京文化論壇成功舉辦,一張嶄新的首都文化名片在世人面前驚艷亮相。
論壇緊密結合文化強國建設重大議題和首都文化發展實踐,邀請500余位嘉賓為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建言獻策,圍繞歷史文化傳承與發展、文藝精品創作與傳播、文化交流與合作、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等方面形成豐富成果。發佈全國文化中心建設“2021年十件大事”,推出“京”彩文化成就圖冊、文化産業發展白皮書,策劃出版《中國博物館(北京歷史文化傳承與發展專刊)》,精心設計三條觀摩路線,40余家中外媒體播發報道2000余篇,相關微網志話題累計閱讀量超3億。
這一年,文藝精品力作在國家級獎項中獲得“滿堂紅”。京津冀聯合舉辦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舞劇《五星出東方》獲第十七屆文華大獎,3個作品(團隊)獲得第十九屆群星獎;電影《長津湖》、電視劇《覺醒年代》等10部作品獲第十六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北京作品數量、總分名列各省區市第一;6部作品獲魯迅文學獎,3部作品獲中國電視劇“飛天獎”,在中國電影“金雞獎”中獲得4個重量級獎項。
這一年,“大戲看北京”品牌取得良好開局。首屆“大戲看北京”展演季展現文藝新姿,北京人藝慶祝建院70周年活動打造戲劇盛宴,北京歌舞劇院原址重建項目實現開工,中雜藝術中心項目取得立項批復,京南藝術中心納入市政府投資重點項目庫,“會館有戲”走進8家會館,民族歌劇《山海情》、舞蹈詩劇《楊家嶺的春天》、音樂劇《亦夢亦真》、京劇《石評梅》、評劇《蒲柳人家》、崑曲《曹雪芹》、兒童劇《花貓三丫上房了》、木偶劇《大象來了》等新作佳作迭出。
這一年,公共文化服務提質增效。首屆全民閱讀大會影響覆蓋6.28億人次,全市實體書店數量超過2100家,舉辦國際博物館日、文化和自然遺産日等展覽活動近500項,開展“我們的節日”傳統節日文化活動3200余場、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動1.66萬場,“北京視聽小站”“北京視聽零距離”活動走進基層社區,讓市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李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