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1年實現空氣品質里程碑式突破的基礎上,2022年北京市大氣環境中細顆粒物(PM2.5)連續兩年達到國家空氣品質二級標準,年均濃度繼續下降至30微克/立方米,持續保持歷史同期最優、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中最優的“雙優”成績。回顧2022年,“冬奧藍”成為雙奧之城的靚麗底色,“1微克藍”背後是藍天含金量的顯著提升,故宮、首鋼園的星軌圖也驚艷了世人。
2013年以來,北京市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持續以超常規措施和力度治理大氣污染,深入實施“一微克”行動,綜合施策、科學施治,攻堅克難、久久為功。新時代十年,北京市對生態環境保護重視程度之高前所未有、生態環境品質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污染防治攻堅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從“藍天難見、繁星無影”到“藍天白雲、繁星閃爍”,北京的藍天成為老百姓最有獲得感的一件實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京華大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形成了最生動實踐。
“一微克”行動深入實施,2022年PM2.5再創新低
2022年空氣品質持續向好
PM2.5再創新低,連續兩年達標。在2021年首次達標的基礎上,2022年北京市PM2.5年均濃度再創新低,下降至30微克/立方米,連續兩年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可吸入顆粒物(PM10)、二氧化氮(NO2)和二氧化硫(SO2)年均濃度分別為54微克/立方米、23微克/立方米和3微克/立方米,多年穩定達到國家二級標準,總體保持下降趨勢,全市空氣品質持續改善。
(圖1 2022年四項主要污染物年均濃度)
PM2.5、PM10、NO2年均濃度同比下降9.1%、1.8%、11.5%,SO2年均濃度繼續保持極低的個位數濃度水準。
(圖2 2021-2022年四項主要污染物年均濃度變化)
一級優天數增加了24天。2022年,北京市優良天數為286天,與2021年基本持平,全年空氣品質優良率近八成。其中一級優天數138天,較上年顯著增加,多了24天,藍天底色更純、含金量更足。重污染日僅有3天,較上年減少5天。
(圖3 2022年空氣品質各級別分佈情況)
各行政區PM2.5全部達到國家二級標準。近年來,北京市達到PM2.5國家二級標準的行政區個數由北至南逐年增多。在2021年全市PM2.5年均濃度首次達到國家二級標準的基礎上,2022年各行政區PM2.5繼續改善,全部達到國家二級標準,濃度範圍為26~33微克/立方米。
(圖4 2022年各行政區PM2.5年均濃度)
“冬奧藍”“1微克藍”成為靚麗底色。2022年冬奧會期間,全市PM2.5平均濃度為23微克/立方米,空氣品質每日優良,兌現了賽前承諾,並且在開、閉幕式期間PM2.5平均濃度始終保持個位數。各項冰雪賽事精彩紛呈,運動員賽場上的身影在蔚藍天空的襯托下也更加賞心悅目,藍天成為冬奧會靚麗底色,得到國際國內社會一致好評。黨的二十大開幕會期間,全市PM2.5低至1微克/立方米,為歷年同期監測的最好水準。
2022年“一微克”行動深入實施、成效顯著
2022年,北京市深入實施綠色北京戰略,以空氣品質改善為核心,聚焦揮發性有機物(VOCs)、氮氧化物(NOX)、城市精細化管理等重點領域,持續深入實施“一微克”行動。人努力,天幫忙,空氣品質整體上持續改善、再創佳績。
全過程“一治到底”,多措並舉實施VOCs專項治理。管源頭,修訂《建築類塗料與膠粘劑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含量限值標準》,發佈《北京市瀝青混合料綠色評價技術指南》,加強對含VOCs産品含量檢查,推進含VOCs原輔材料替代。優結構,修訂《北京市新增産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2022年版)》《北京市工業污染行業生産工藝調整退出及設備淘汰目錄(2022年版)》,進一步推動産業綠色高品質發展,第三産業比重穩定達到80%以上。深治理,組織對53家企業實施“一廠一策”深度治理、69家企業完成清潔生産審核、150余家企業實施綠色診斷,促進企業VOCs深度治理、精細減排。促監管,持續開展VOCs走航、遙感、高密度監測,按照“一區一策”原則,建立“監測-通報-溯源-整改-提升”精細治理長效機制,推動VOCs“高值區”、網格“熱點”排放量和環境特徵污染物濃度持續降低。
移動源、固定源“兩手抓”,分類施策開展NOX減排行動。
“油換電”“油換氫”,推動交通結構不斷優化。制定實施鼓勵汽車更新換代消費政策,引導市民置換新能源小客車;加快推進公交、出租、輕型環衛、物流配送、郵政等重點行業車輛新能源化,全市累計推廣新能源車58萬輛,在公交、出租、環衛等行業用車中,新能源車佔比已達到或接近五成。“煤改電”“電代油”,推進能源領域減污降碳。核心區燃油鍋爐全部完成改造或拆除停止使用,啃下了清潔能源改造的“硬骨頭”,實現清潔取暖。門頭溝、懷柔、密雲等區完成2.1萬戶農村剩餘村莊散煤清潔能源替代,確保群眾清潔溫暖過冬。
施工、道路、裸地“三塵共治”,提升城市精細治理水準。強化工地揚塵治理,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員會、市生態環境局、市城市管理委員會等6部門聯合印發實施《北京市建設工程揚塵治理綜合監管實施方案(試行)》,對建設工程分類分級實施差異化監管。發揮正向激勵引導作用,181項工程被評為“綠牌”工地,“獎優罰劣”壓實施工揚塵管控責任。嚴查細管道路揚塵,全市1.8萬條城市道路實行清掃保潔分級管理,“衝掃洗收”新工藝作業率達到95%,2412條具備條件的背街小巷實現全機械化作業。持續開展道路塵負荷走航監測,定期排名通報,壓實行業及屬地責任。科學治理裸地揚塵,完成揭網見綠約7500公頃,持續推廣農機深松整地、秸稈粉碎覆蓋還田等保護性耕作作業。2022年,全市降塵量降至3.6噸/平方公里·月,同比下降12.2%。
新時代十年接續奮鬥,北京市空氣品質全面大幅改善
各項主要污染物濃度均顯著下降
十年來,北京市在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的同時,實現了大氣環境中主要污染物濃度快速下降,空氣品質全面大幅度改善。與2013年相比,2022年PM2.5、PM10、NO2、SO2分別下降了66.5%、50.0%、58.9%、88.7%。
(圖5 2013年以來北京市地區生産總值、常住人口、能源消耗總量、機動車保有量增速與各項污染物濃度變化趨勢)
PM2.5改善取得里程碑式突破。經過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特別是這十年來力度空前的大規模治理,北京市PM2.5在2021年首次達到國家二級標準,為33微克/立方米,取得了里程碑式突破。在2022年,又進一步降至30微克/立方米,與2013年相比,累計下降了近60微克/立方米,相當於平均每年下降6微克/立方米。北京大氣治理被聯合國環境署評價為“北京奇跡”。聯合國環境署表示,北京市在大氣環境品質改善方面所做的努力為全球其他城市,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城市提供了值得借鑒的經驗。
(圖6 2013-2022年PM2.5年均濃度及累計變化情況)
從空間特點看,2013-2022年,北京市各區域PM2.5濃度整體持續下降,南北濃度差距由2013年的63微克/立方米縮小至2022年的16微克/立方米。空間分佈從“南高北低”變為各區逐步向好、均勻趨同。
(圖7 2013-2022年PM2.5年均濃度空間分佈變化)
SO2維持極低濃度水準,燃煤污染治理成績斐然。2013-2022年,北京市SO2年均濃度穩定達到國家標準並持續降低,2013年為26.5微克/立方米,在2017年達到個位數水準,之後繼續下降,2021年、2022年更是進一步下降至3微克/立方米的極低濃度水準,降幅達到88.7%,濃度水準遠低於我國北方採暖城市SO2的一般水準,與世界發達國家大城市水準基本相當。
(圖8 2013-2022年SO2年均濃度變化)
PM10降幅達五成,揚塵污染治理成果顯著。2013-2022年,北京市PM10年均濃度穩步下降,從108.1微克/立方米降至54微克/立方米,降幅達五成,從2019年開始連續四年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城市生活環境更加清潔。
(圖9 2013-2022年PM10年均濃度變化)
NO2濃度持續下降,移動源污染治理成效明顯。2013-2022年,北京市NO2從56.0微克/立方米降至23微克/立方米,累計降幅近六成,連續四年達到國家二級標準,標誌着以重型柴油車為重點的移動源等污染治理成效明顯,攻克了超大城市二氧化氮治理的難題。
(圖10 2013-2022年NO2年均濃度變化)
好天兒多了近4個月,“北京藍”成為常態。2013-2022年,北京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顯著增加,2022年優良天數為286天,較2013年增加110天,好天兒多了近4個月。其中,一級優天數明顯增加,從2013年的41天增加到2022年的138天,增加了97天,藍天含金量也大幅提升。
(圖11 2013-2022年空氣品質各級別天數分佈)
同時,重污染天數大幅減少,發生頻率、持續時間均明顯下降,PM2.5污染狀況得到顯著緩解。全年來看,重污染天數由2013年的58天減少到2022年的3天,累計下降94.8%;在春夏季,PM2.5重污染天基本消除。2022年PM2.5最長連續達標天數達到了172天,而在2013年只有13天,也就是説,PM2.5連續達標天數從2013年的近半個月,大幅增加到2022年的近半年,“北京藍”成為常態。
(圖12 2013-2022年PM2.5級別日曆圖)
十年接續奮鬥,久久為功實現“藍天常駐”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新時代十年,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我們的祖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北京市空氣品質的歷史性變化,正是我國空氣品質改善的縮影。多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市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深入實施“一微克”行動,攻堅克難、久久為功。“人努力、天幫忙”,在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的同時實現空氣品質持續改善。污染防治攻堅向縱深推進,綠色、迴圈、低碳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綠色低碳,以高水準保護推動高品質發展
能源結構綠色低碳,大力推進能源清潔化戰略,累計完成4萬蒸噸燃煤鍋爐清潔能源改造、130余萬戶居民“煤改清潔能源”,全市煤炭消費量由2012年的2179.6萬噸下降到2021年的131萬噸,優質能源佔比超過98.5%,在北方城市中率先基本解決燃煤污染問題。
産業結構綠色轉型,對新增産業,制修訂禁限目錄,大力發展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小的“高精尖”産業;結合非首都功能疏解專項行動,對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企業,堅持疏解與提升並重,累計退出3212家一般製造業和污染企業、分類整治1.2萬餘家“散亂污”企業;同時,對700余家保留的企業實施環保技改或“一廠一策”深度治理。全市第三産業佔GDP比重穩定達到80%以上,穩居全國前列。
車輛結構綠色優化,“車、油、路”一體化推進機動車污染排放控制。標準引領,機動車排放和油品標準始終領先全國,從源頭減少機動車污染排放。疏堵結合,通過高排放車輛禁限行、政策補貼等政策鼓勵高排放車輛提前淘汰,累計淘汰老舊機動車236萬餘輛,推廣新能源車58余萬輛,新能源及國五以上機動車佔比超過70%,車輛結構處於全國省級地區領先水準。
城市面貌綠色潔凈,堅持“平臺共用、部門負責、執法規範、環保督察、信息公開”,狠抓施工、道路、裸地“三塵”共治,構建全市統一的施工揚塵視頻監管平臺,不斷加嚴道路清掃保潔標準,因地制宜分類治理裸地揚塵,城市精細化治理水準和潔凈度顯著提升。
科學精準依法,構建現代化大氣污染防治體系
法規標準國內領先。修訂《北京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協同津冀同步出臺“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污染防治條例”,為大氣污染治理提供強有力法制保障;發佈、修訂涵蓋燃燒源、移動源和生産生活源等重點領域的42項大氣污染防治類地方標準,標準體系全國最全,標準限值整體最嚴。建立了包括補貼、獎勵、價格、金融等多手段的地方環境經濟政策體系。
科技引領創新驅動。先後開展三輪次PM2.5來源解析,精準識別污染來源;建成“天空地”一體化空氣品質監測網路,實現對街道(鄉鎮)顆粒物監測全覆蓋;搭建全國首個重型車線上監控平臺、建成全市統一的揚塵視頻監控平臺、創新開展VOCs和道路塵負荷走航監測等,利用“天上看、地上巡、數據聯、電量核”等大數據手段,構建“智慧+環保”閉環監管新模式。
監管執法嚴格規範,成立“環保警察”,加強行刑銜接,嚴厲打擊破壞生態環境違法犯罪行為;實施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聚焦空氣品質較差的街道(鄉鎮)、熱點網格、重點行業等,開展精準執法、“點穴”執法、交叉執法、飛行執法;首創“環保檢測、公安處罰”移動源執法新模式,緊盯進京口和市內重點道路點位,嚴厲查處超標排放違法行為。
聯防聯控聯治,構建社會共治格局
高位統籌污染治理。成立市委生態文明建設委員會,全面加強黨對生態文明建設和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領導;堅持“管發展、管生産、管行業必須管生態環境保護”,以黨內法規形式出臺《北京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職責分工規定》,明確各級各部門的大氣污染防治職責;建立環保督察制度;市區聯動、部門協同,擰成一股繩,共同推進大氣污染治理工作。
協作機制不斷完善。深入貫徹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三地生態環境部門逐步建立完善協同機制,聯合立法、統一規劃、統一標準、協同治污,推動區域生態環境品質持續改善。牽頭成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協作小組,推動資源共用、責任共擔、相互支援。在生態環境部的統籌指導下,在周邊省區市的大力支援下,積極開展聯防聯控聯治,連續6年共同開展秋冬季大氣污染攻堅行動,統一重污染預警分級標準,協同應對重污染天氣,實現了區域空氣品質的同步改善。
形成社會共治格局。企業積極落實治污主體責任,主動退出污染産能、開展環保技改、實施清潔生産,實現轉型升級、節能減排。廣大社會公眾踐行生態文明理念,綠色生活,積極參加有獎舉報,撥打12345等投訴熱線,反映身邊的環境問題,監督環境違法行為,為大氣污染防治獻計獻策。“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施治、公眾參與”社會共治格局基本形成。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角度謀劃發展,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加強污染物協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當前區域污染排放總量仍超過環境容量,大氣污染治理取得的成果仍不穩固,臭氧(O3)問題日益凸顯,秋冬季PM2.5污染過程還時有發生,大氣污染治理仍處於負重爬坡、逆水行舟的關鍵階段,形勢依然嚴峻、攻堅任重道遠。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北京市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深入實施綠色北京戰略,以改善大氣環境品質為核心,以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總抓手,堅持PM2.5和O3污染協同治理、大氣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協同控制、本地和區域協同共治,持續深化“一微克”行動,盡最大努力推動空氣品質改善,讓藍天常在、空氣常新,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