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育系統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繪就育人新圖景

日期:2022-12-29 08:54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北京教育系統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繪就育人新圖景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

  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將教育、科技和人才工作單獨成章進行一體部署,把教育擺在了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為新時代教育事業的發展指明瞭方向。

  遵循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這一目標,本市教育系統積極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以首善標準建設高品質教育體系。中小學創新集團化辦學方式、推動城鄉教育一體化,越來越多的適齡兒童家門口就能上好學;高校發揮新興學科優勢,一批高精尖實驗室、創新成果落地;職業院校把專業課搬到生産一線,打造服務首都發展的産教聯合體……一幅教育新圖景正在京華大地展開。

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積體電路封測生産性實訓基地內,學生的專業課搬到生産線上,學校老師和企業專家共同給學生上課。

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積體電路封測生産性實訓基地內,學生的專業課搬到生産線上,學校老師和企業專家共同給學生上課。(和冠欣 攝

密雲水庫中學的勞動實踐基地裏,北京市第十三中學學生和該校學生共同勞動,體驗收穫的樂趣。

密雲水庫中學的勞動實踐基地裏,北京市第十三中學學生和該校學生共同勞動,體驗收穫的樂趣。

北京工業大學環保自動化團隊師生調研污水處理廠。

北京工業大學環保自動化團隊師生調研污水處理廠。

  教育資源佈局更均衡

  不斷推動教育公平,本市推進學區、教育集團和城鄉學校共同體改革,越來越多的聯盟校、牽手校涌現出來。

  2022年,海淀區翠湖小學加入紅英小學教育集團,搭建教育資源共用的教育聯盟。9月以來,兩校共同設立課程發展中心、教師發展中心、學生發展中心、家校共育中心等7個中心,同時通過教師全職輪崗、跨校兼課、校際聯研等方式推進幹部教師交流輪崗。

  “創新的聯盟方式,讓學校、老師和學生共同成長。”翠湖小學校長魯建明舉例,兩校各科老師集體備課、共同教研,提升課堂教學品質,設計特色拓展類、研學類課程,聯合開展詩文誦讀大會等活動,引導學生全面發展。“紅英小學的優秀辦學理念和教育經驗,給我們注入了新鮮活力。”

  這對聯盟校是海淀區創新集團化辦學模式的一個縮影。該區2022年完成了一系列中小學集團化佈局調整,推動8所中小學加入聯盟式教育集團。海淀教委解釋,這種創新的集團化辦學模式,和原有集團化辦學的承辦模式不同,更加注重由被動接受到主動加盟的轉變,加入集團化辦學的學校均保持原有的獨立建制,實現聯盟內資源、課程、師資的高效共用。目前,該區36個教育集團內共有150所成員學校(校區),21萬餘名中小學生在教育集團內就讀,超九成中小學生實現在優質校就讀。

  優質教育資源還通過城鄉學校“手拉手”的模式,實現均衡配置。

  密雲區不老屯中學與北京十一學校結成聯盟後,借鑒十一學校課程體系,開展教育教學創新:建立以學生為中心,有學科特色、學術味兒的學科教室,教師就在教室辦公;3個年級同步選課走班,每名學生都有量身定制的課表;每門課程設有固定的學分和績點,更注重過程性評價。

  改革後的首個學期,超九成學生認為“學習體驗更好了”。“以前都是按照老師安排的課表來上課,現在變成了走班上課,不同學科的教室裏,擺滿了豐富的圖書和實驗儀器,一進門就是濃濃的學習氛圍,根據自己的興趣選課,感覺學習更有動力了。”該校初二學生馬岩説。

  通過與市區優質校攜手,密雲區引入更多的優質教育資源。北京市第十三中學和密雲水庫中學牽手,定期開展校領導和教師互訪、學生交流、家校合作等深入交流活動。本學期兩校在推動“五育並舉”上進一步加強合作,密雲水庫中學借助學校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資源優勢,邀請十三中學生走進山區的勞動實踐基地,讓兩校師生深度融合參與活動。

  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本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有效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城鄉間、區域間基礎教育發展差距不斷縮小。截至目前,本市集團化辦學覆蓋率達52%,學區覆蓋率達90%。市教委給出明確的目標:今後,學區、教育集團和城鄉學校共同體改革將覆蓋所有中小學校。

  把論文寫在京華大地上

  高校是科技第一生産力、人才第一資源和創新第一動力的結合點,在國家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北京高校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開展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的原始性創新,推動科研成果應用,把論文寫在京華大地上。

  北京工業大學與北京多家污水處理廠展開戰略合作,將污染防治企業作為環保自動化團隊的“第二課堂”,教師走進水廠了解一線運作情況、制定研究方案,開發現實案例用於教學,學生進入水廠實習實踐,採集真實數據用於技術研發。師生運用所學幫助企業解決困擾其發展的實際問題,為“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提供技術支撐。

  各大高校裏,一批高精尖創新中心落成。

  北京航空航太大學、北京微芯區塊鏈與邊緣計算研究院牽頭組建了未來區塊鏈與隱私計算高精尖創新中心,以“長安鏈”建設現實和長遠發展需求為目標,開展動態網路環境下區塊鏈內部結構自適應調整、隱私計算規模化應用的場景適應、區塊鏈和隱私計算監管等研究,推動區塊鏈産業發展。目前,該中心研發的相關技術保障和支援了國家電網、建設銀行、中糧集團、北京銀行等27個一級節點接入長安鏈協作網路;推動140余個北京數字政務服務應用場景,促進57個市直部門2.8萬類數據項、327億條數據共用,確保智慧城市應用場景落地。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北京高校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在基礎科學、資訊、智慧製造、醫藥、能源、環境、材料、農業、綜合交叉等重點領域和優勢方向,匯聚了一批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突破了一系列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科學問題和前沿技術,為國家和首都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撐。

  産城教深度融合賦能高品質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産教融合、科教融匯,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這為北京職業教育發展指明瞭方向,一個個創新探索實踐正在穩步推進。

  前不久,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電信工程學院的一堂專業課搬到了企業生産線上。在該校與集創北方合作共建的積體電路設計與測試中試基地裏,師生們身着工作服,與工程師們一起進行積體電路測試,學習生産一線的最新前沿技術。北電科黨委書記張啟鴻説,該校以分類發展和開展職業本科建設為契機,全面深化綜合改革,形成一批符合未來發展需要的優勢學科群和特色專業群,“提升服務新時代首都發展的貢獻度,奮力開拓與類型教育相匹配、具有鮮明職教特色的更高層次和水準的職業教育”。

  校企合作創建實景課堂,為的是加速緊缺人才培養。北電科的例子並非個案。貫徹産城教融合發展理念,本市統籌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以首都現代産業對技能人才需求為導向,匯聚龍頭企業、央屬高校、市屬高校、研究院所和職業院校資源優勢,設立“北京産城教融合發展試驗區”,打造適應首都城市功能的産教聯合體和引領行業産業發展的共同體,在經濟技術開發區積體電路、農業中關村智慧農業等領域佈局産教聯合體,在生物醫藥、高端商務服務行業佈局産教融合共同體,部市合作、市區聯動,創新具有北京特色的産教融合制度和標準,推進教育和科技融合,協同行業産業創新發展。

  本市還推動校企協同改革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探索“中職-高職-應用型(職業)本科-專業碩士”系統化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路徑,推動技能人才供給與産業需求結構精準匹配,服務高精尖産業結構調整和科技協同創新,加快實現首都職業教育“高品質、有特色、國際化”發展。

  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在黨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首都教育工作者將堅定信心、埋頭苦幹、奮勇前進,奮力譜寫讓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新篇章,共創美好未來。(李祺瑤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