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築一座預見未來的城

日期:2022-12-21 07:09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十年築一座預見未來的城

在未來科學城西區“生命谷”的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內,科研人員正在進行生物科學研究

在未來科學城西區“生命谷”的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內,科研人員正在進行生物科學研究(鄧偉 攝)

  溫榆河上,一座白色網格狀大橋橫跨兩岸,現代時尚的造型如同一道開啟未來的大門。這裡,是未來科學城“能源谷”的門戶,近年來吸引不少人前來拍照打卡。

  幾乎每天驅車從這裡經過,陳學連常有恍如隔世之感。他是國家能源集團北京低碳清潔能源研究院神華(北京)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11年前,當他坐著班車經過顛簸的土路,來到當時還被人稱作“土溝村”的未來科學城時,完全想像不到,這裡會迅速變身,成為一座“匯聚創新、預見未來的城”。

  時針回撥,2009年全國科技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快推進技術創新工程,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加強科技基礎能力建設,促進科技資源共用。同年,4座科技新城在全國啟動,其中,北京未來科技城由中央組織部、國務院國有資産監督管理委員會牽頭組織建設,目標是建成促進企業人才、研發、創新的産業基地。這正是未來科學城的前身。

  “低碳院是第一個立項、奠基、入駐的央企研究院。”2011年,剛入職國家能源集團不久的陳學連被安排到未來科學城工作,成了這裡的第十號員工。彼時,剛剛成立的低碳院只有兩座辦公樓,周邊頗為荒涼,樓內也是“家徒四壁”,一切設備儀器都有待置辦,但陳學連和同事們卻幹勁滿滿。“國家和集團佈局清潔能源技術非常具有前瞻性,我們都很興奮。”

  果不其然,低碳發展、能源轉型漸漸成為大勢所趨,陳學連和同事們改變煤作為傳統燃料的屬性,從中提取多種新材料,也踩中了“預見未來”的創新風口。2015年,為將低碳院的創新成果落地轉化,神華(北京)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應運而生,並“近水樓臺”繼續落戶未來科學城“能源谷”。如今,公司從煤中提取的交聯聚乙烯等新材料,已成功應用到航太、軍工、裝備儲運、海上光伏等領域。

  “十年來,低碳院的實驗室、辦公樓面積不斷擴大,員工從一張桌子就能坐下到如今的五六百人,收穫了國內國際多個專利獎項。”低碳院的成長也成為未來科學城“能源谷”發展的縮影。2021年,“能源谷”能源産業收入突破2400億元。截至目前,“能源谷”已累計入駐各類市場主體792家,集中佈局碳中和、碳減排等新賽道。“除了産業聚集,道路、學校、住房、商業等配套日趨完善,這裡真的成了一座新城。”陳學連感嘆。

  陳學連所經歷的“能源谷”變遷,同樣在未來科學城西區“生命谷”上演。也是在2011年,海外留學歸來的黃嵩來到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加入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北生所是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的‘試驗田’,摒棄行政干擾科學的作風,實行與國際接軌的科研評價方式,給更多研究者提供一個進行開創性原始創新的平臺。”北生所行政副所長黃嵩説。

  正是這樣一方“試驗田”,不斷孕育出世界級的原始創新成果。近日,來自北生所的資深研究員李文輝被授予2022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2007年,李文輝剛剛回國,他對北生所所長王曉東提出研究B型肝炎病毒受體的想法時,王曉東就給了他肯定的答復:“我一貫支援科學家做最難、最有價值的研究,所裏會全力支援你!”如今,李文輝的研究成果已走在轉化落地的路上,他和妻子共同開發的原創型B型肝炎、丁肝候選藥物HH—003,迎來臨床研究的重要節點;全譜抗新冠病毒候選藥物HH—120的臨床研究,也進入衝刺階段。

  近十年來,黃嵩愈發感受到,無論是北生所,還是北生所所在的“生命谷”都在迎來厚積薄發的關鍵期。“北生所初建時,四週都是玉米地,很快就被揚子江藥業、萬泰生物、百濟神州等創新藥企的辦公樓填滿。”

  從一個聚焦未來前沿創新的産業基地,到一座既有産業集聚、創新生態,又能宜居宜業的新城,未來科學城在2019年經歷了一次重要的規劃擴容,由最初“能源谷”的10平方公里,整合昌平區北六環以南地區創新資源,整體範圍擴充到170.6平方公里,由此形成東有“能源谷”、西有“生命谷”,再加沙河高教園的“兩谷一園”新格局。“生命谷”的加入讓這座科學城的創新産業集群進一步壯大。2021年“生命谷”醫藥健康産業實現收入717億元,已落戶600余家醫藥健康企業。

  手記

  十年築城。從京北的老舊村落,到聚集央企科研中心的創新基地,再到面積擴容、宜居宜業的科學新城,經歷10餘年蝶變的未來科學城,正成為北京科技創新的主平臺之一,先進能源、生命科學兩大戰略性、前瞻性産業成為支撐這座科學新城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快實施一批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相信在未來科學城這樣一片熱土之上,創新將成為最鮮亮的底色,映襯出央企研究院、新型研發機構、創新型中小企業奮楫爭先的身影。(趙語涵)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