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龍三號首飛成功可“一週一發”高頻發射 亦莊力量填補運載火箭海上熱發射空白

日期:2022-12-12 16:58    來源:北京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

分享:
字號:        

  一箭14星,捷龍三號遙一運載火箭首飛成功!12月9日14時35分,在黃海海域海上發射平臺,一架白色火箭衝向雲霄,這是北京經開區企業中國長征火箭有限公司(簡稱中國火箭公司)參與研製的捷龍三號運載火箭,成功將14顆衛星準確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此次任務是捷龍三號運載火箭的首次飛行,創下我國商業火箭一箭多星的最高紀錄。在搭載該火箭升空的14顆衛星中,有2顆來自北京經開區企業北京零重空間技術有限公司(簡稱零重力實驗室)。

  星箭齊飛,北京經開區企業聯手奔赴太空,彰顯星箭網路産業集聚效應。

  一箭14星 突破多項關鍵核心技術

  “一箭14星,捷龍三號的成功首飛,進一步完善了我國運載火箭型譜,實現了海上冷發射到海上熱發射的跨越,在中國商業航太歷程中極具意義。”中國火箭公司有關負責人説。該運載火箭是由中國航太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簡稱一院)抓總研製,中國火箭公司投資,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組織實施發射的。

  此次發射任務,至少有3項國産黑科技:一是該火箭是中國在長征十一號火箭的基礎上打造的新型火箭,兼顧商業化、技術經濟一體化,要求在控製成本的前提下,盡可能發射更多的低軌衛星,這一次實現了一箭14星。二是此次發射,前所未有地採用熱發射。一般來講,火箭都是陸上發射的,但是捷龍三號使用海上發射,這就填補了海上發射這一空白。而火箭的發射又有冷發射和熱發射兩種,冷發射是指火箭先被彈射到空中,然後再點火發射,這是為了儘量保護好發射平臺,不過就會約束火箭的載荷水準。熱發射則是直接點火,能夠保證載荷。之前的火箭發射一般都是陸地熱、冷發射,海上則是冷發射——而這一次捷龍三號就是海上熱發射,同時還通過框式導向海上熱發射方案,克服了穩定安全等方面的問題,可以説是創新性成就。三是捷龍三號實現了技術的整合和操作便利化。以往發射火箭需要相對複雜的測發設備,操作流程較為複雜。而捷龍三號走的是簡約風格,控制火箭發射的僅僅是一台筆記型電腦,只要工作人員按照發射指令點擊滑鼠,火箭就這樣一飛沖天了。

  該負責人表示:“捷龍三號單發火箭從星箭對接到發射不超過一週,可實現一週一發的高頻次發射。”

  雙星入軌 衛星研製能力持續增強

  隨着衛星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圓滿成功,再次點亮了北京經開區的衛星産業發展圖譜。

  在此次發射的14顆衛星中,金紫荊一號05星/APSCO-1、金紫荊一號06星/江西師大一號——這兩顆衛星由零重力實驗室和香港航太科技集團聯合研製。作為北京經開區首批衛星企業之一,零重力實驗室於2018年提出我國首個全自主、高時間解析度的“靈鵲星座”,構建起高頻、多源、智慧化時空數據服務體系,並多次和區內火箭企業合作,此前已完成9顆衛星的在軌交付,還有多顆衛星具備出廠條件。

  “在繼承以往成熟設計的基礎上,這兩顆衛星進一步提升了可靠性。”零重力實驗室有關負責人説。金紫荊一號05/06星的單星重量約15kg,由平臺和光學遙感載荷兩部分組成;有效載荷為3.75m解析度可見光遙感相機,幅寬12×12km。“接下來,這兩顆衛星將成為香港航太科技集團‘金紫荊星座’的光學遙感任務星。”該負責人説。入軌後,它們將利用可見光遙感有效載荷對重點區域執行拍攝任務,獲取的遙感數據,可為農作物災情監測、環境監測等行業,提供全方位的遙感圖像服務。

  星箭齊飛 火箭街區全産業鏈發展

  中國火箭公司的捷龍三號海上首發,零重空間新添兩顆入軌衛星,經開區星箭網路産業領域的企業研發與合作再結碩果,“火箭街區”産業集聚效應凸顯。

  近年來,北京經開區出台北京市首個支援星箭網路産業發展專項政策,推動星箭網路全産業鏈發展,“火箭街區”已成為招引商業航太人才和資本的旗幟。截至目前,北京經開區集聚民營火箭整箭研製企業數佔全國70%以上,初步形成了上下游企業協作、有影響力的産業生態。

  “為進一步服務好經開區星箭網路産業領域的企業,全面掌握相關企業重點項目情況,我們公開徵集了‘十四五’期間經開區衛星網際網路企業重點研發、開工、在建項目情況。”北京經開區科技創新局有關負責人説。接下來,經開區將按照北京市“南箭北星”的空間佈局,不斷完善商業航太産業體系,着力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運載火箭研發創新中心、國內知名的衛星網路産業集群、衛星網路及北斗産業服務平臺和融合應用示範基地,持續釋放星箭網路全産業鏈發展的影響力。

相關推薦

圖集推薦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