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街小巷精細治理打造宜居新家園

日期:2022-12-09 09:13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背街小巷精細治理打造宜居新家園

  背街小巷是城市的“毛細血管”,直接關係城市環境秩序、市民生活品質、城市運作安全,最能體現城市精細化治理水準。

  2017年起,市城市管理委等單位牽頭組織各區政府、各部門先後開展兩個輪次的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動,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努力消除城市管理短板弱項。拆違建、封堵“開墻打洞”,建綠地、引進生活超市……一系列因地制宜的“加減法”,讓全市4000余條背街小巷的環境面貌得到整體改善,同步推進21個片區環境綜合治理提質升級,讓家門口的街巷“煥然一新”。隨着群眾身邊的環境品質不斷提升,為百姓生活帶來了實實在在的便利。

海淀—五塔寺路

海淀—五塔寺路

  群策群力“會診開方”

  人行步道更加寬闊,機動車道重新鋪設,變得平整通暢。新增的照明設施燈光明亮,結束了一整條街巷有路無燈的歷史。改造後的東城區崇外街道新怡東側路,環境和功能全面提升,更好地滿足了居民和周邊單位的日常出行需求。在環境整治之初,崇外街道分別組織新世界地産、市政、交通、前門小學等周邊産權單位開展設計方案討論會,組織召開新怡家園小區民意調查會,廣泛聽取各方意見,根據反映意見結合道路現有情況進行設計方案調整,最終確立了總體整治設計原則。

  魯能美麗匯南側背街小巷位於魯能美麗匯大型商場南側50米,2020年,順義區雙豐街道歷時2個多月完成美麗匯南側背街小巷整治提升,將該條小巷打造成轄區精品街巷。當年在“北京最美街巷”評選活動中榮獲“入圍獎”。整治前期,街道徵求了周邊居民、小區物業的相關意見,通過聘請第三方公司,對該條街巷圍墻、治理內容進行專業設計,集納多方建議的改造方案最終也得到周邊居民點讚。

  背街小巷整治提升改善社會生活環境,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據市城市管理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每年初,本市都要召開“首都精神文明建設暨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動員部署大會”,將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與首都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推進、同檢查,並納入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和“街鄉吹哨、部門報到”改革工作重點任務。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加強與中央文明辦、中直管理局、國管局等中央單位溝通對接,通報工作情況,協同推進落實。市人大常委會、市政協組織市人大代表、市政協委員深入背街小巷調研,建言獻策。市級相關部門加強統籌協調,形成工作合力。各區創新工作方式方法,擔當作為、攻堅克難,探索實踐、示範引領,推進工作落實。

  據了解,通過建立市級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議事協調機制,區政府、相關部門和企業主管領導及專家學者、居民代表參加,定期採取實地調研、座談研討、專題研究等形式,會診出方,為研究破解重點難點問題得出了有效措施辦法。針對檢查調研發現的街巷環境問題,組織相關區和屬地街道立行立改,研究制定相關標準規範,為深入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工作提供了保障。同時,全市街道工作和“吹哨報到”改革專班、市疏整促專項辦將背街小巷環境精細化整治提升工作納入重點工作,在多方力量共同參與之下,確保了背街小巷環境精細化整治提升的效果。

  傾聽民生靶向發力

  利用違建拆除後的空間建成口袋公園,新增停車位,修復盲道,整飾立面,綠化補植……通州區永順鎮永順中街經過整治提升,曾經臟亂的街巷華麗變身,形成一幅舒雅有致、宜居宜業的城市風景畫。群眾有期盼,訴求有回音,在開展背街小巷環境整治之初,通州區就提出要切實聽取社區居民意見,所有環境整治提升工程包括設計方案、提升內容、修繕用材、整治標準全部徵求居民代表意見,以滿足社區居民需求為第一要求,將以往的政府包辦改變為“百姓點菜”,政府“烹調掂勺”,各部門密切配合,從而高標準、高品質、高水準完成街巷改造。

  豐台區長辛店街道合成公社區東山坡三里是典型的平房區,基礎設施落後,曾是12345市民服務熱線投訴頻發地區。街道和社區認真研究分析居民訴求,從保障居民安全到改善環境、倡導文明街區、提升宜居指數出發,利用紅色資源,進行全方位改造,讓衚同環境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青磚碧瓦、朱漆大門,一步一景的雕琢,使古樸中透露着時代氣韻,彰顯出長辛店地區的深厚文化背景。

  昌平區加強街巷管理,將霍家營社區北側路、中灘村北一街、太平莊中一街等7條背街小巷治理與“接訴即辦”相結合,緊盯群眾反映的高頻、高發突出問題,2022年以來共收到12345熱線訴求案件1139件,整改率為98%,有效治理了車輛亂停放、道路積水、公廁設施損壞等問題;同時,深化門前三包和網格化管理,推動主動治理、未訴先辦,提前發現解決暴露垃圾、堆物堆料等問題,持續保持街巷環境乾淨、整潔、有序、安全。

  家住延慶區楊家衚同一帶的居民也在街巷提升中感受到家門口的變化。老街巷狹窄擁擠,路面年久失修破損嚴重,配套設施老舊,缺少排污管道,一度成了居民的“心頭病”。面對群眾訴求,2020年以來,延慶區下大力氣對楊家衚同、昌平街、三清觀街等重點街巷進行整治,鋪設污水管路、修建污水井、修復破損路面,一站式解決了地下排水不暢、地上路面破損問題。同時,城中村街巷飛線、架空線、破損立面等問題也得到了整治,薄弱區域環境顯著改善。

  市城市管理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本市一直將12345市民服務熱線群眾反映的街巷環境問題,作為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的重要靶向。市政務服務局每月通報梳理訴求前三類的環境問題和訴求排名前十的街道;市城市管理委會同相關部門,堅持一事一策,定期調度、幫扶指導訴求量靠前的街道,督促整改落實;各區認真落實“接訴即辦”要求,強化城市短板治理,使背街小巷環境問題群眾訴求量呈現下降趨勢。

  精細“繡花”連片推進

  黛瓦灰墻的四合院、描繪民國時期景觀的銅雕版畫、統一設計的黃銅色麥穗圖形金屬護欄……位於朝陽門地區中部的新鮮衚同,在環境整治提升之後處處散發着老北京的古樸韻味。據了解,在環境整治過程中,街道和社區引入責任規劃師來為衚同進行設計,注重挖掘新鮮衚同的歷史文化底蘊,設計了雕花的空調室外機護板、變壓器護板,紅色外框宣傳欄和銅雕版畫的歷史文化墻;建築物外立面修復過程中,也盡可能選擇古磚、舊瓦進行恢復修補,最大限度恢復了衚同歷史風貌。

  海淀區北下關街道五塔寺路,附近有首都體育館、首都滑冰館、國家體育總局綜合訓練館等場館,還有五塔寺石刻博物館、北京動物園等知名景點。2021年借北京冬奧會之機,五塔寺路啟動環境整治。通過精心設計,南長河兩岸修建10個景觀碼頭,其中4處碼頭探出河岸,形成河上觀景平臺,重現“天壇看松,長河觀柳”的佳話景觀。實現水、路、綠三網融合,達到親水便民、景觀提升、文化賦能、生態環保的目標,構建起運河文化、傳統冰雪文化、五塔寺地域特點於一體的綠色空間。

  據市城市管理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圍繞落實城市總體規劃和街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立足首都功能定位,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行動着眼於“四個服務”,下足繡花功夫,打造出一條條“環境優美、文明有序”的首都特色街巷。通過編制《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設計管理導則》,從色彩、氣質、風格、肌理等方面,對背街小巷建築立面、市政設施、城市傢具等十大類36項元素明確規範管控標準。制定背街小巷精細化管理指導意見,明確“十有”管理標準。改造後街巷環境井然有序,空中“蜘蛛網”得到清除,建成一批口袋公園,恢復了衚同肌裏,重現了老城風貌。

  在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中,本市還注重連片推進,提升區域環境。堅持背街小巷環境治理與街區更新相結合,由線到面整體推進,分類實施更新改造,試點推進背街小巷為牽引的示範片區環境綜合整治,持續改善群眾身邊環境。

  2021年,東城區推進北大紅樓片區環境綜合整治,連片推進王府井片區11條背街小巷環境整治,實施43個美麗院落環境治理。西城區愛民街片區圍繞服務中央駐區單位需求,實施了綠化提升、道路修補和停車秩序治理;天橋片區圍繞中軸線申遺,開展地下管線雨污分流改造、建築修繕和景觀提升。通州區圍繞“三廟一塔”區域風貌管控,統籌推進西海子、復興裏片區背街小巷環境治理和老舊小區綜合改造,實現區域環境面貌整體提升。2022年,以街區為單元,實施17個片區環境綜合治理,結合城市更新行動,有針對性地補短板、強弱項、惠民生、增活力,強化一體化和集約式治理,使環境品質進一步優化,空間效能顯著提升。

石景山—高井東小街改造後

石景山—高井東小街改造後

東城—草場五條

東城—草場五條

西城—宮門口東西岔

西城—宮門口東西岔

  長效治理守護家園

  西城區大柵欄街道前門西河沿街,商家眾多,商居混雜,街巷記憶體在老年代步車和電動車亂停亂放等問題。

  大柵欄街道以治理亂停車問題為抓手,探索街巷環境精細化管理提升的新思路、新方式、新方法。制定《重點街巷環境秩序綜合整治工作方案》,成立街巷環境秩序綜合整治工作領導小組,定期開展聯合整治。完善街巷車輛基礎數據臺賬、因地制宜施劃停車區域。集中開展多輪次存量廢棄非機動車清理。制定停車公約與非機動車停車區域圖,進行科學規範停車引導。同時科學規劃集中充電設施安裝,推動車輛分流停放。試點建設居民慢行步道系統。經過持續整治及宣傳引導,前門西河沿街內非機動車存量逐步減少,現有非機動車停車區域可基本滿足車輛停放需求,商戶、居民能夠做到自覺規範停車,街巷亂停車問題得到有效改善。

  始建於2007年的望京小街,是望京地區一條重要的商業街。隨着城市的發展與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環境雜亂,路面鋪裝老化,設施相對陳舊,缺乏統一管理等問題,使小街面臨着轉型與更新的困境。朝陽區在痛點治理上創新,以科技賦能提升精細化管理水準,探索在“城市大腦”發展背景下建成“小街之芯”,對停車管理、能耗管理、垃圾管理、防疫管理、車輛秩序管理和商業運營管理的綜合決策提供支撐。在長效運維上創新,從反覆整治向常態施治轉變。成立以小街黨建協調委員會為核心,以運營管理委員會和商戶自治聯盟為支撐的“三架馬車”治理架構,建立定期會商、活動審批和監管機制,突出可持續共治理念,讓小街始終保持特色與活力。

  市城市管理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新一輪背街小巷環境精細化整治提升不再是單純的環境治理,而是涉及城市精細化管理的方方面面,範圍更廣、標準更細、內容更豐富,並逐步形成長效機制。整治標準也更加精細,根據街巷的不同基礎條件和整治的不同階段,按照達標、精治、維護三大類進行分類管理。整治內容更加豐富,緊緊圍繞居民“七有”“五性”需求,以治理車輛亂停亂放、綠化不足、公共衛生等群眾反映突出的問題為重點,着力補齊街巷衚同的人居環境短板。

西城—蓮花濱河水綠道

西城—蓮花濱河水綠道

  為了使街巷整治提升成果長期保持,市城市管理委依託第三方每日抽查背街小巷,檢查結果納入“月檢查、月曝光、月排名”環境建設管理考核體系。市、區每季度組織對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情況進行總結分析,點評通報。嚴格效果驗收,各區組織對環境整治完成的背街小巷進行逐條自驗,市城市管理委組織市相關部門嚴格按照標準開展聯合驗收,對通過驗收的街巷,進行媒體公示,接受社會監督。

  為了號召更多市民參與街巷整治提升、共治共用、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連續5年組織“北京最美街巷”評選,已累計評選出50條“北京最美街巷”。通過開展實地觀摩、典型介紹、專題演講等活動,交流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經驗,使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經驗實現共用。

  按照全市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行動部署,經過六年的精心組織和合力攻堅,本市背街小巷的環境面貌和景觀品質實現新的提升,涌現出一批具有首都風範、古都風韻、時代風貌的文明街巷和最美街巷,人民群眾的生活環境品質得到新的改善,為北京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提供了良好的城市環境保障。六年努力讓首都北京的幾千條衚同、街巷煥發出了新的光彩。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準,加快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這為做好背街小巷環境精細化管理工作進一步指明瞭方向。未來,北京市還將繼續結合城市更新、聚焦民生民意,統籌街巷空間和風貌管控,實施綜合整治、品質提升和功能優化,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打造更多精品宜居街巷,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