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全市黨政機關將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與為民辦實事緊密結合 開拓創新譜寫為民造福新篇章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為民造福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鬥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北京積極將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與為民辦實事緊密結合。管家式養老服務全天候響應老人剛需,退休“一件事”不僅能打包辦還能線上辦,上線預約平臺為北京保供運輸車打通“腸梗阻”……一項項創新舉措、一件件民生實事,讓黨的二十大精神在京華大地開花結果。
位於西南二環的“西城區濱水健走步道”成為廣大市民健身休閒的好去處。(方非 攝)
家住椿樹街道魏染衚同22號的鄒奶奶通過12345熱線反映自家電暖器不熱,街道煤改電工作負責人接到電話後,為老人送去應急電暖器並對其電暖器進行檢修,確保正常供暖。(方非 攝)
西城區廣內街道“智慧方”長者餐廳為老人提供營養均衡的老年餐。(方非 攝)
改革創新服務民生
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首都各黨政機關立足發展大局,聚焦重點任務,以改革創新工作夯實“七有”“五性”民生根基。
吃飯和就醫,是老年人最關心的。北京創新完善養老服務模式,管家式服務試點在西城區廣內街道啟動,93歲的穆老成了第一批簽約的老人之一。在醫院,取號、繳費、列印單據,養老管家跑前跑後;在取餐點,養老管家準備了少油少鹽營養均衡的老年餐……“放心又踏實!”專業有品質的服務獲得了老人肯定。
“雙11”大促開始前,海淀區市場監管局開通了“創新合夥人”服務專線,提供業務諮詢、投訴舉報處理等服務,確保“雙11”期間廣大消費者訴求及時解決。“創新合夥人”,是新推出的一項機制,政府、企業合作,“點對點”長效聯繫,為企業實時提供政策諮詢,進一步解決企業轉型發展遇到的難題。
就業是民生之本。就業服務專員王勃的任務,就是幫未就業的大學生找工作。打電話摸查情況、策劃精準對接會、查社保掌握畢業生動向……在王勃和同事們的努力下,大興區龐各莊鎮2022年391名高校畢業生中378人實現就業,就業率達到了96.67%。像王勃這樣的就業服務專員,全市有9000余名,他們默默地為推進更加充分更高品質就業貢獻力量。
辦退休,以前是一個“大工程”,現在打包成了“一件事”。西城區人力社保局銜接優化跨部門業務,通過“養老待遇重新核準流程”一單解決辦事環節多、時間長問題。辦事企業由原來分別在局內4個部門辦,轉變為由第一個部門受理並負責後續業務轉辦模式,實實在在讓企業進一門跑一次。
河水變豐沛、水體變清澈、步道長椅碼頭等設施越來越人性化……北京越來越多的河湖成為市民的親水樂園。眼下,西南二環水系濱水空間開放提升工程正在進行中,在一期工程“一走到底”基礎上,二期將主要增設下河梯道、打通步道斷頭節點、提升河道兩岸綠化、增設便民設施,使河道濱水空間與週邊空間進一步互連互通,方便市民親水休閒。
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為契機,本市各單位一系列創新舉措,讓市民實實在在享受到了改革發展帶來的紅利。
與民共情解痛點難點
群眾的痛點難點,就是辦實事的工作重點。在黨的二十大精神引領下,本市各單位與民共情,既着眼“大民生”,也緊盯市民日常遇到的“小問題”。
2022年,北京市提前供暖。熱力集團組建了一支4000餘人的供熱管家隊伍,“包乾”到戶,建立一對一、點對點的供熱管家服務模式。考慮到疫情防控,供熱服務平臺準備了“應急預案”,一旦遇突發情況,96069熱線平臺將由全封閉的“抗疫突擊隊”進行保障,每個班次預計有三四十名客服人員,保證這條城市生命線不間斷。
複雜嚴峻疫情來襲,北京“菜籃子”卻穩穩的。一個多月前,北京批發市場保供車輛預約平臺正式上線,對新發地等市場車輛實行預約通行,確保進京便利。貨進城、菜上架,卻面臨運力不足難題,北京疫情保供“白名單”機制再度啟動。對於符合要求的,市商務局審核通過後會發放通行證,保供人員可到崗工作。各方協同應對“菜籃子”保衛戰,京城百姓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解決超大型城市基層治理的痛點難點,從辦好一件件市民訴求做起。接訴即辦,三年多來共受理群眾反映問題8300多萬件,對應的就是一件件急難愁盼問題的解決。事不避難,義不逃責。首都黨員幹部在着力破解“難啃的骨頭”上下功夫。北京連續兩年推出接訴即辦“每月一題”,民生大數據“算”出急難愁盼,兩年共40多個問題被納入靶向治理。為更方便市民通過12345平臺反映訴求,北京正着手打造接訴即辦“智慧大腦”,加速接訴即辦智慧化發展,實現熱線暢通、派單精準、辦理高效、考評科學,更快發現問題、更快分析研判、更快處置辦理,用數字驅動超大城市治理,助推首都高品質發展。
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全市各單位以人民為中心,突出問題導向,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民生實事彰顯初心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個久久為功的過程,既立足眼前、解決好具體問題,又着眼長遠、完善利民惠民的體制機制,切實把實事辦好、好事辦實。
年末,各項民生實事開始“交卷”。應對中小學入學高峰,2022年以來市教委已協同各區新建24所學校,新增2.9萬個中小學學位,提前超額完成新增2萬個學位的年度民生實事任務。
曾經停車亂、停車難的回遷房召裏家園小區,如今居民不再為找車位犯愁。前段時間,通州區召裏家園地下人防停車場啟用,小區一下新增402個車位,不但停車難問題迎刃而解,小區居住環境也大為改善。居民都説,這件實事辦到了心坎上。截至11月初,全市已利用人防工程提供停車位5422個,提前完成2022年年度任務。
……
12月初,2023年擬辦的33件實事項目開始徵求市民意見。新增幼兒園托位6000個、繼續新增中小學學位2萬個、建設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8萬套(間)、20處公園打開圍欄、高校畢業生落戶等場景“一件事一次辦”等有望列入2023年待辦實事中。
一件接着一件辦,一年接着一年幹。從1986年至今,北京市政府每年集中力量辦一批與人民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重要民生實事項目,涉及交通出行、教育醫療、養老服務等方方面面。30多年堅持不懈為民造福,所依的正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不變初心。
征程波瀾壯闊,初心歷久彌堅。北京正通過立法,不斷完善為民辦實事的體制機制,保障各項為民服務舉措可持續、見實效。
《北京市接訴即辦工作條例》實施一年多,以市民訴求驅動超大型城市治理在法治軌道上不斷深化。針對分類處理、精準派單、主動治理、科學考評等關鍵環節,北京出臺了配套文件,細化了派單目錄,出臺《關於推動主動治理未訴先辦的指導意見》,建立主動治理、未訴先辦工作機制,明確分類施策、破解難點問題的主要措施。
2023年元旦起正式實施的《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條例》明確,鼓勵公共文化設施延時開放、錯時開放、夜間開放,在公休日應當開放,在國家法定節假日和學校寒暑假期間應當適當延長開放時間。
老舊小區加裝電梯關係群眾切身利益。2023年3月1日起實施的《北京市城市更新條例》提到,老舊住宅樓房加裝電梯的,應當依法由業主表決確定。業主可以依法確定費用分攤、收益分配等事項。
為民造福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這也是中國共産黨人不變的初心。在黨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全市廣大黨員幹部將和全體市民一起,以只爭朝夕的精神狀態,繼續為民辦實事,譜寫更加溫暖的民生新篇章。(任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