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經開區:當好首都高品質發展開路先鋒

日期:2022-10-20 09:06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北京經開區:當好首都高品質發展開路先鋒

經開區企業准入服務廳為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

  ■ 集群發展打造首都高精尖産業主陣地

  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經開區實現工業總産值接連跨過3000億元、4000億元、5000億元大關,直逼6000億元,翻了一番多,體量穩居全市第一。

  産值翻番的背後,不是發展産業“大而全”,而是“專而精”——以新一代資訊技術、高端汽車和新能源智慧汽車、生物技術和大健康、機器人和智慧製造四大主導産業為代表的高精尖産業對工業總産值的貢獻率超過九成。

  在北京2022年冬奧會開幕式上,美輪美奐的超高清炫彩地屏向世界完美呈現科技之美。自主研發的全球最大8K超高清地面顯示系統,將中國最新的科技創新成果驚艷地呈現到世界眼前。

  “全球最大屏的關鍵核心技術都掌握在我們手中!”這塊“全球最大屏”出自北京經開區企業京東方之手。實際上,全球的每4塊顯示屏裏就有1塊來自該公司,2021年京東方在智慧手機、平板電腦、筆記型電腦、螢幕、電視等五大應用領域液晶顯示屏出貨量均保持全球第一。

  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自主可控的産業技術正是高精尖産業的發展根基。10年前,北京經開區支援京東方8.5代線成為中國大陸首條自主建設的最高世代TFT-LCD生産線,助推中國大陸顯示産業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大、從大到強的跨越。

  “這十年,北京經開區圍繞重大戰略需求,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在尖端技術引領、戰略産業支撐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北京經開區相關負責人説。經開區也圍繞安全自主可控,闖出了一條適合國內“産學研用”整合發展,短期內能夠攻關重點領域的新路子。

  過去10年,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把最新最尖端的産線落在北京經開區,創下多個“全球第一”“世界最大”。經開區正成為全球創新資源要素匯聚的“引力場”,産業也邁向價值鏈高端:阿斯利康、GE、瓦裏安等外資企業先後在經開區設立海外總部或研發總部,中法智慧製造産業示範園奠基,海斯坦普、採埃孚等汽車産業鏈上的高端零部件企業建成投産,賽諾菲新一代胰島素大品種落地,拜耳4條現代化生産線開工,GE全新超高端CT機投産……截至目前,北京經開區已經吸引了9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投資約140個項目入駐。

  10年間,北京經開區千億級産業集群從無到有、再到發展至4個,彰顯了經開區集群發展的實力。

  如果説産業集群化發展是“硬實力”,那麼體制機制創新則是“軟實力”:經開區在全市率先實現“一枚印章管審批、一支隊伍管執法”,成為全國首個行政許可權集中度最高的區域;在全市率先推行“一業一證”“證照聯辦”“一證多址”等改革,讓手續更簡、環節更少、成本更低、效率更高;開展首席審批師改革,實現跨領域、全環節、一個人、一次辦……一項項改革舉措正在北京經開區落地實施。

  “經開區將聚焦主責主業,圍繞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和‘四區一陣地’的區域定位,推進産業基礎高級化、産業鏈現代化,不斷提升承接國家戰略任務能力。”經開區有關負責人表示,到2025年將再添兩個千億級産業集群,地區生産總值實現3800億元,工業總産值突破8000億元。

自動駕駛計程車行駛在經開區道路上

自動駕駛計程車行駛在經開區道路上

  ■ 場景新城牽引科技創新

  從中關村科學城孵化出的無人零售車技術落地經開區,到超高清、量子點、柔性顯示等技術國産化突破和規模應用,再到跨國公司瓦裏安醫療佈局全球創新中心……北京經開區越來越多的創新場景牽引科技創新,正成為成果轉化的熱土、高水準人才的高地。

  全球超過三分之一的LED顯示晶片市場被集創北方公司牢牢佔據,這家在經開區成長起來的企業憑藉顯示晶片關鍵技術“零”的突破,一躍成為全球領先的顯示控制晶片龍頭企業。

  創新與研發是經開區無數企業的成功秘訣。作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成果轉化承載區和技術創新示範區,10年間,北京經開區大中型重點企業研發投入增加10倍以上,2022年1-8月,預計可完成研發費用投入241.3億元。國家級和市級研發機構從140家增加到364家,其中包含市級研發機構339家,國家級研發機構25家。企業擁有有效發明專利量從2012年的1640件增長到2021年的11480件,增長了7倍。截至2021年底,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為675件,是全市水準的3.6倍,領跑全國經開區。

  正因如此,越來越多技術在北京經開區實現“從0到1”的突破。225平方公里皆是創新的沃土:北京智慧車聯産業創新中心成功突破“測試場景提取技術”,實現感興趣場景的及時提取,填補國內在該領域的空白;原創新藥技術創新中心聚集了12家企業,誕生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機器人技術創新中心成立當年就研發關鍵技術19項、開發核心産品13款……北京經開區重點打造24家技術創新中心和14個産業中試基地,成為創新資源集聚平臺和成果轉化樞紐。自2018年有統計以來,北京經開區共誕生新技術494項、新産品627項,一批新技術、新産品填補國內空白,多項技術産品趕超國際領先水準。

  “10年來,經開區作為北京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主平臺,抓住國家重大專項的核心技術補短板、強弱項,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創造更多‘從無到有’。”北京經開區有關負責人説,經開區全面推進“白菜心”工程,建立“挂圖作戰”調度機制,創新採用知識産權共用、首臺(套)政策等方式,支援關鍵核心技術研發,突破“硬科技”瓶頸制約。近10年來,在國務院公佈的國家科技進步獎名單中,北京經開區共有15個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

  不需要外賣小哥奔波,外賣自己“送”到公司樓下——在中關村孵化出來的新石器無人配送車,已經率先在幾十公里外的北京經開區上路,實現了真正的産業化落地。

  自動駕駛、人工智慧、産業網際網路、手術機器人、智慧製造……豐富的創新場景牽引着北京三大科學城“夢想實驗室”裏的科技成果來到經開區的“創新工廠”。2017年以來,經開區累計承接“三城”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超600項,産學研合作研發新技術新産品超1200項。

  “我們已經與‘三城’建立起工作對接機制,簽訂了合作協議,重點依託中關村科技成果産業化先導基地,設立拓展成果轉化先導區,同時還儲備一批産業用地、標準廠房和城市更新空間資源,搭建醫藥健康等領域專業開放成果轉化平臺,保障‘三城’産業化項目落地。”北京經開區相關負責人説。

  到“十四五”末,經開區中試基地、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將達到100家以上,每年落地10個具有示範性的科技應用場景,每年科技成果轉化項目150個以上,計劃每年轉化“三城”科技成果200項以上,國家級孵化器和重創空間達到15家以上,科技類基金規模達到100億元,重大場景應用示範區建設支撐作用凸顯。

經開區泡桐花海成為新晉網紅打卡地

經開區泡桐花海成為新晉網紅打卡地

  ■ 繪就宜業宜居綠色城區新畫卷

  與經開區7萬多家企業做“鄰居”的,是青頭潛鴨、大鴇、白鶴、獵隼、東方白鸛等一批國家級保護動物。

  2021年5月,北京經開區啟動國內首個國家級經開區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行動。目前調查已達到全覆蓋,其中生態系統和物種調查工作已基本完成。

  鳥類對生態環境變化反應格外敏感,是城市生態環境品質的指示物種。據調查,截至2022年5月,亦莊新城範圍內共記錄鳥類306種,為全市鳥類種類總數的61%,成為北京經開區生態環境不斷向好的完美注腳。

  調查還記錄到植物357種,佔北京種子植物121科616屬1572種的75%,包含國家級一級保護植物兩種、國家二級保護植物3種、北京二級保護植物5種。

  這折射出北京經開區這座産業新城的綠色發展底色。

  涼水河經開區段每年都可以欣賞到大批鳥類水中嬉戲的景象。但此前,這條河還是一條“臭水河”。經過10多年來的持續治理,到2020年涼水河經開區段通過了水利部的驗收,成為全國首批示範河湖之一,在北京乃至華北地區首次榮獲該稱號。

  2022年4月,北京經開區憑藉建立的一系列“無廢模式”,成為了全國唯一一個入選國家“十四五”時期開展“無廢城市”建設名單的國家級經開區。這背後是一批綠色工廠助力,初步形成了核心産業綠色升級帶動全産業鏈減廢提質、服務工業固體廢物全生命周期的數字化管理、生活垃圾分類産城一體化、市場體系建設助力節能環保産業培育等經驗模式。按照計劃,“十四五”時期,北京經開區的綠色工廠將累計達到150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累計達到30家。

  中芯國際、康寧、北方華創、京東方……北京經開區聚集着幾十家積體電路、新型顯示領域的“龍頭”企業,如何支撐這些企業能有源源不斷的“活水”來?

  10年前,京東方8.5代線作為當時全市最大規模單體電子項目即將落戶北京經開區之際,經開區配建了日産水量4萬噸的再生水廠,實現了再生水供應,順利引進該項目落地投産。

  隨着區域産業規模不斷擴容,落戶項目不斷增多,北京經開區配套建設的污水處理廠達到3座、再生水廠達到2座,實現全區雨水分流率、污水收集率、污水處理率、中水回用率等均為100%。據測算,北京經開區每年高品質再生水利用量,達到工業用水總量的55%以上。

  這也直接讓經開區實現在産業加速落地、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實現水耗大幅降低。截至2021年,北京經開區單位地區生産總值水耗已連續7年保持在4立方米以內,僅為北京市平均水準的1/3,用水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準。

  不只是水耗。同一時期,北京經開區單位地區生産總值能耗也實現了大幅下降。據統計,經開區2012年全年單位地區生産總值能耗為0.178噸標準煤,2021年下降至0.1028噸標準煤,10年下降42.2%,是北京市能耗強度的二分之一,是全國能耗強度的四分之一。

  在由“區”向“城”轉型的過程中,宜業宜居成為北京經開區面臨的關鍵考題。“10年來,北京經開區提升人文環境、生態環境和居住環境建設品質,完善多層次住房保障體系和公共服務設施體系,優化科技創新環境,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打造世界一流産城融合的綜合新城、宜業宜居的綠色城區。”北京經開區有關負責人説。

  森林繞城、綠道連城、碧水穿城、濕地潤城、公園遍城、農田留城、景觀靚城、文化興城……亦莊新城也是“公園新城”,僅“十三五”時期就建成5個大型生態公園,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超過96%,遠高於全市平均水準,海綿城市建設達標面積超出全市平均水準的70%。

  “北京經開區將堅持以人為本,推動産城有機融合、互為促進,強化科技賦能城市高效運營管理,繼續當好‘沒有城市病’的標桿,建設富有科技魅力的産業新城。”北京經開區有關負責人説。

北京經開區全貌

北京經開區全貌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