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新聞中心舉辦首場集體採訪 北京瞄準“五量”持續發力 減量中實現高品質發展

日期:2022-10-19 07:51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黨的二十大新聞中心舉辦首場集體採訪 北京瞄準“五量”持續發力 減量中實現高品質發展

  10月18日下午,黨的二十大新聞中心舉辦首場集體採訪。邀請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代表團的新聞發言人與大家交流,介紹代表團學習討論黨的二十大報告情況,並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把“大會藍”變成北京的“常態藍”

  “很高興在北京最美好的季節和大家見面。”北京市委常委、秘書長趙磊率先與中外記者打招呼,他介紹説,北京代表團共有64名代表,來自首都各條戰線。“其中一名環保戰線的黨代表,特意委託我向大家報告一個喜訊。”趙磊為大家列舉了一組數據:到目前為止,北京PM2.5平均濃度已經降到29微克/立方米,特別是10月16日黨的二十大開幕當天,北京PM2.5濃度低至1微克/立方米,創造了歷史同期監測到的最好水準。“我們有信心、有決心,把‘大會藍’變成北京的‘常態藍’‘天天藍’。”

  在介紹北京代表團學習討論黨的二十大報告情況時,趙磊説,大家一致認為這個報告很好,很振奮人心。有代表説,打開了二十大報告,就看到了一個欣欣向榮的祖國,看到了一個風華正茂的黨,看到了我們更加美好的未來。“報告當中也特別提到了很多和北京相關的大事件。”趙磊説,如隆重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一百周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京津冀協同發展等,這些重大事件中都有“北京服務”的影子,也讓我們一同見證了偉大的時代。代表們紛紛表示,回去之後,一定要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在各自的崗位上努力拼搏、銳意進取,給黨和人民交上一份更加滿意的答卷。

  瞄準“五量”持續發力

  有記者提出北京如何平衡疏解與發展?對此,趙磊表示,北京是全國超大型城市裏第一個提出減量發展概念,並按照中央統一部署,深刻踐行了這一發展模式。

  “減量發展,首先是發展,在要素投入上該減的減下來,在這樣的條件下實現高品質發展。”趙磊説,減量發展,是北京這十年來立足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從城市功能佈局以及京津冀協同發展整個大局出發作出的選擇。這幾年,北京實施了兩輪“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和天津、河北形成了協同發展態勢。

  趙磊進一步圍繞減量、增量、變數、容量、流量“五量”做解釋。首先,要在不可再生生産要素投入上堅決做減量。比如土地是非再生資源,不能一味佔用過多土地資源。通過實施“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北京城鄉建設用地減量110平方公里,疏解一般製造業2000多家。

  “高品質發展靠什麼?靠科技、靠人才、靠創新驅動。”趙磊説,北京堅持在創新要素投入上做增量。這幾年,北京一直加大技術投入,R&D投入強度達6.53%,在全國遙遙領先,也高於大多數發達國家水準。大力招攬英才,為大家到北京幹事創業提供方方面面支援。在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建設方面也加大投入力度,2021年,北京數字經濟增加值佔全市GDP比重40%以上。要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處理好變數。如何處理好這個變數?趙磊説:“我們總結為‘五子’聯動,即率先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抓好‘兩區’建設、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新需求和深入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抓住了這‘五子’,也就處理好了這個變數,實現更高品質發展。”還要在生態環境特別是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上擴容量。這幾年,北京生態環境的安全性、清潔性、多樣性都得到長足進步,山清水秀的景色,在京華大地隨處可見,生活和工作在北京的市民都有切身體會。同時,要堅定不移地在人民福祉創造上給老百姓帶流量。趙磊表示,在今後的工作當中,我們將按照黨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中央統一部署,瞄準“五量”持續發力,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北京貢獻。

  從集聚功能求增長轉向協同輻射謀發展

  在回答記者關於如何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有關問題時,趙磊説,京津冀協同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決策、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2015年《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發佈,三地按照中央統一部署,各自成立了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並在中央協同辦的指導下開展了大量工作。“首先是從規劃編制開始,從轉變觀念開始,從打破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開始。”趙磊介紹説,北京從以前的集聚功能求增長,轉向了協同輻射謀發展,實施了兩輪“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從‘三地各説各話、三個話語體系’轉到了‘共同説協同發展’這個話語體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規劃、標準、政策、管理這4個方面逐步實現統一,進而統一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

  其次,北京要發揮帶頭作用,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要把大家帶起來一起歡樂,才是最大的幸福。”趙磊説。此外,北京從“一城獨大”轉向了“一核兩翼”,中心城區不再攤大餅,把雄安新區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作為北京的“兩翼”來承接非首都功能的疏解,並在交通、生態、産業和公共服務4個領域實現了率先突破。

  “中央賦予天津的定位是‘一基地三區’,即全國先進製造研發基地、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金融創新運營示範區、改革開放先行區。”天津市委副書記金湘軍介紹,聚焦這一定位,天津全力服務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服務雄安新區建設,在産業協同對接、區域協同創新、體制協同改革、基礎設施協同建設、社會協同治理等方面發揮天津獨特的作用。

  “比如‘全國先進製造研發基地’要與北京、河北形成有效的銜接、錯位。”金湘軍舉例説,北京突出自主創新、原創,孵化、中試則可由天津承接,産業大規模拓展方面,天津可與河北進行梯度地聯手。

  河北省委副書記、秘書長廉毅敏表示,河北緊緊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在對接京津、服務京津中加快自身發展。交通一體化方面,京張高鐵、京雄城際都已建成通車,“軌道上的京津冀”越來越便利。三地強化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北京密雲水庫的上游潮河、白河,天津於橋水庫的上游沙河、黎河,河北出境的斷面水質都已達到或優於二級,清凌凌的水進密雲、進於橋。産業對接方面,截至目前已有4萬多家京津企業和單位轉入河北。

  此外,廉毅敏進一步介紹了河北“三區一基地”,即全國産業轉型升級試驗區、全國新型城鎮化與城鄉統籌示範區、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全國現代商貿物流重要基地的建設進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基礎越來越實、前景越來越好。”廉毅敏説,“‘這麼近、那麼美,周末到河北’正在成為新時尚!”(劉菲菲 高枝)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