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奮力繪就人人出彩畫卷

日期:2022-10-16 10:16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教育公平:奮力繪就人人出彩畫卷

  題記

  “加快發展伴隨每個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個人的教育、適合每個人的教育、更加開放靈活的教育。”“要不斷促進教育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不斷推動更加公平而優質的教育,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承載着萬千家庭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能不能回答好“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這個根本性問題,更是能否有效提高人民綜合素質、增強社會奮鬥活力的關鍵。

  首都北京,文化底蘊深厚,教育資源豐富。當“有沒有”的訴求得以實現,“優質不優質”“公平不公平”的問題逐漸凸顯,市民群眾的教育需求愈發旺盛多元。同時,隨着城市發展進入新階段,教育亦有了新的時代任務。系統審視教育發展實踐所面臨的新情況、新內容,蘊含着對人的全面發展的關注,折射着對民生民情的關切。

  沿着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北京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拿出首善標準,力求人民滿意。“資源優質”和“機會公平”同時發力,“科學育人”和“服務首都”兩手都抓,“尊師重教”和嚴格“雙減”一起推進……十年來,教育公平達到新高度,教育品質實現新提升,立德樹人翻開新篇章,為城市穩健前行蓄積了強勁動能。

  探索中國特色、首都特點的教育發展之路,新征程再出發,抓住新機遇、展開新作為,精心澆灌首都教育,大城北京將迎來一樹又一樹的燦爛花開。

  答卷得分

  北京在全國率先實現了教育現代化,主要教育指標均排在全國前列,若干指標居首位。首都教育發展水準處於全國領先位置,在普及程度、生師比、教育品質等方面達到發達國家水準。

  就近入學

  ■2016年,小學就近入學比例達94.50%,初中就近入學比例達90.68%

  ■2017年,小學就近入學比例超過99%,初中就近入學比例超過95%,創歷史新高

  ■2018年,小學就近入學比例達99%以上,初中就近入學率達96%以上

  ■2020年起,小學、初中就近入學比例雙超99%

  “雙減”成效

  ■北京市率先在全國開展“雙減”行動,創制20余個配套文件,有證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壓減到357址,壓減率超過80%

  ■學科類校外培訓招生規模、培訓價格大幅下降,機構退費投訴量下降90%以上

  ■校內提質增效穩步實施,課後服務在基礎教育學段實現全覆蓋,課後服務參與率達96%以上

  幼兒入園

  ■10年來,北京市加大投入力度和普惠性民辦園財政補貼力度,連續實施學前教育行動計劃,在園幼兒增加31.43萬人,入園率達到90%,普惠率達到88%

  首善答卷·教育公平篇

  教育發展,民生之基。10年來,北京育人答卷亮眼——

  在促進教育公平方面持續發力,學前教育入園率達90%,普惠率達88%,入園難問題基本解決;不斷擴充優質教育資源,持續規範入學辦法,小學、初中的就近入學比例均超過99%……一串串數據令人欣喜,背後,一道道“加減乘除法”組合施力。從“有學上”到“上好學”,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品質的教育,從願景成為現實。

  一幅“學有所教,人人出彩”的美麗圖景,正徐徐展開。

  增學校 優質學位送到家門口

  新學期,門頭溝區居民林碧的兒子上了北京八中京西校區,進入2022年新開的“聯培班”。這個班與八中初中寄宿部實施聯合培養,京西學籍的學生入學後,和西城學籍學生享受同師資、同課程、同活動、同生活、同管理。“各科老師都是八中本部的骨幹,在家門口就能上好學校。”林碧常笑着跟人説,“孩子學習熱情也高了,給自己定了個目標:考清華。”

  其實,西城區教委與門頭溝區教委結對,推動北京八中在京西辦學已有7個年頭。如今,八中京西教育集團建立,八中京西校區與八中永定實驗學校、八中齋堂中學、八中京西附屬小學實現統一管理。

  北京的教育地圖上,有很多曾經的教育“洼地”,正在一步步“拔高”。

  走進上個月剛投入使用的北京十一中關村科學城學校,寬闊的操場上充滿歡聲笑語,嶄新的教學樓裏書聲瑯瑯。

  這所海淀北部地區的新學校開設36個教學班,為海淀區蘇家坨鎮提供1440個學位。繼2021年招收首批175名小學新生後,2022年9月又迎來160名初一新生。

  十一中關村科學城學校延續北京市十一學校選課走班的傳統,每名學生都拿到一張私人定制的個性化課表,涵蓋壁球、戲劇、雕塑、弦樂、人工智慧等多種課程。教導處主任張莉笑着説:“家長們都誇學校好,不僅解決了就近上學難題,還保證了優質教育。”

  包括這所新學校在內,海淀北部地區已規劃建成25個教育設施項目。中關村一小、中關村三小、育英學校等12所城區優質學校來此開辦分校(校區),緩解了當地學位緊缺的局面。

  這只是本市持續推進集團化辦學、學區制改革的一個縮影。10年間,越來越多的名校開到家門口——實驗二小永定分校、人大附小京西分校等相繼開學;清華附中、北京四中等陸續“落戶”大興區;延慶區十一學校與育英學校、延慶第二小學與史家小學等牽手……

  近年來,本市持續推進學區制改革、集團化辦學、城鄉學校手拉手,全市集團化辦學覆蓋率達52%,學區覆蓋率達90%,有效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城鄉間、區域間,基礎教育發展差距不斷縮小,教育公平達到新高度。

  減負擔 課後服務成新常態

  2021年,北京率先在全國開展“雙減”行動。

  為使學生在校內學足學好,本市推進教學方法改革,多種方式提升課後服務品質,切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在北京的中小學裏,從課堂教學到課後服務發生了諸多變化,一道道看不見的“圍墻”被打破,把學生真正留在校園裏。

  中小學校園裏,課後服務“點單”制已成新常態。

  操場上,足球、田徑、輪滑等多個興趣班和體育社團開始訓練;排練廳裏,金帆民樂團的孩子們手持樂器,合奏樂曲;童創智慧研究院裏,一群小科技迷在電腦前敲擊着鍵盤,練習編程……清華附小開出體育類、藝術類、科技類等90多門課程,供學生們在每天16時30分至18時這一課後服務時間段自選。

  不僅有“點餐”,還有“送餐”。西城區教委整合12家區屬少年宮、科技館等校外資源,開設了朗誦、竹笛、中國舞、武術、剪紙、機器人編程與智慧設計等200多個課後服務活動項目,學校可根據各自學生特點,按需選擇。課程品質也有保障,進入功能表的項目都需要進行專業評估,達標後才能上榜。陶然亭小學成為首批嘗鮮“送餐”服務的學校,每天放學後,學生可以就近到學校旁的西城區宣武少年宮上課,校長郭雪莉説:“所有授課老師都是少年宮的專業老師,豐富有趣的課程,孩子們都特別喜歡。”

  “不用再圍着培訓班團團轉啦!”家長王孝飛松了口氣,不用擔心孩子做不完作業,周末也不再操心送孩子上課外班,空出來的時間都讓位給各種文體活動,“唯一的‘煩惱’是帶孩子打球怕場地約不上。”

  師生家長的真切感受,背後是相關部門的合力攻堅。

  市教委交上一份成績單:過去一年,20余個“雙減”配套文件密集出臺,校內提質增效穩步實施,課後服務在基礎教育學段實現全覆蓋;在全國率先開展“營轉非”“備改審”,學科類培訓機構壓減超八成,無證機構動態清零。

  煥活力 培養帶不走的教師隊伍

  育人品質的提升,離不開師資。

  教師輪崗,其實在北京並不新鮮。2010年,“實行縣(區)域內教師、校長交流制度”寫進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北京就開始了教師輪崗的探索。截至目前,“資歷”最老的密雲區已開展10餘年。

  新學期,密雲一小數學教師周暢來到密雲水庫北岸的高嶺小學任教。到山區學校上班後,她每天上下班的時間拉長了,和孩子們距離卻更近了,“在山區學校教學更要認真打磨課程,讓他們的眼界更開闊,也更有勇氣、有闖勁。”她説。

  2021年9月起,一場大面積、大比例的幹部教師交流輪崗在北京展開,從首批試點的東城區和密雲區,擴展到第二批試點的朝陽區、大興區等6個區,再到2022年9月,全市所有區全部啟動。城區和遠郊區的校長、老師以不同規則“動起來”,讓學生在家門口遇到更適合自己的老師。

  教師輪崗,也不是簡單“搬磚”。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市教委新聞發言人李奕説,輪崗是讓教育資源按需流動,既要考慮學生成長需要,也要考慮教師的生活便利等,把老師們多年積累的教學和管理經驗推廣好,通過區域內的位移,精準開拓出教育新局面,讓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更廣。

  跨學區和集團交流輪崗,形成一個個“組團”,讓學校煥發活力。

  2022年,北京小學校長李明新被任命為西城區青年湖小學校長。這項任命的背後,是西城區教委任用優質校幹部到對口支援小學任職,承擔對口學校的全面管理,形成組團式幫扶機制的新探索。接任校長後,李明新與每一名教師談心,帶着北京小學的教師團隊下沉課堂聽課、評課,為交流校進行教學診斷,把北京小學的教學經驗帶到了青年湖小學,一系列舉措促進課堂品質大幅提升,留下帶不走的優質資源。青年湖小學教師翟岩説:“老師們教育教學能力提升,大家都幹勁兒十足。學校的改變,學生感受得到,家長們也對未來充滿信心。”

  海淀區則通過“智慧+交流”信息化手段,開展雙師直播課堂、同步課堂、校際聯研等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師交流,使優質教育資源打破空間限制,在更廣範圍內實現師生共用。

  如今,幹部教師交流輪崗覆蓋北京全域,2.4萬餘校長教師參與,佔符合交流輪崗條件教師總數的43%,普遍獲得學生和家長的好評。

  教師凝聚合力,為北京的這張育人答卷再添精彩一筆。

  閱卷心得

  北京市第171中學附屬青年湖小學六年級學生家長於晶晶:

  孩子趕上了好時代

  我的孩子劉旭冉就讀的學校有點“特別”,它是由東城區青年湖小學與北京市第171中學組建的九年一貫制學校。2017年,孩子小學入學,當得知他被這所學校錄取時,全家都感到特別幸運——將來不用為小升初發愁了。

  當年的新生開學典禮就是在171中學召開的,坐在學校的大禮堂裏,聽着校領導對學校辦學理念、教學特色的介紹,我和孩子一樣興奮,對未來充滿了憧憬。還記得第一天送孩子上學,老師們站在校門口微笑相迎,當看到孩子和老師互相鞠躬的那一刻,我就放心地把他交給這所學校了。

  孩子幸福的小學生活裏,遇到了很多好老師。孩子的班主任,總能發現每個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在每學期的期末展示中,幾乎班上每個同學都能拿到幾十個獎狀,老師的鼓勵和讚許,讓孩子更自信,也更愛表達了!孩子上四年級時,書法課和資訊課由171中學教育集團的輪崗老師來上課,他尤其對資訊課感興趣,經常回家跟我分享學到的新知識,説起“人工智慧”等時髦詞兒來頭頭是道,他還高興地跟我説:“我和老師成了好朋友!”感謝教師輪崗政策,讓孩子遇到更多好老師,不出校門就可以開拓視野和思路,讓學習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2021年開始,“雙減”讓孩子的校園生活發生了一些改變:上下學時間調整了,睡眠時間更有保障;作業有老師輔導答疑,在學校就能完成;放學後,孩子還加入了機器人社團和資訊社團,有機會到171中學和哥哥姐姐們一起上課。如今孩子升入六年級,作為家長,並沒有感到“內卷”,我們沒有報更多的學科培訓班,希望他有更多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孩子趕上了好時代。轉眼間,懵懂的“小豆包”變成了一個自信、陽光、懂禮貌的翩翩少年。2023年,孩子就要升入初中,希望他繼續在學校的培養下,健康、快樂成長,擁抱更加出彩的未來。(李祺瑤)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