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12345熱線電動自行車訴求量大幅下降 33萬餘個新建介面破解“充電難”
電動車充電事關居住的安全和生活的便捷,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2021年8月《高層民用建築消防安全管理規定》施行後,電動車上樓問題的整治力度進一步加大。從12345市民服務熱線統計數據來看,市民訴求主要集中在三類問題:其一,電動車上樓、飛線充電等安全問題;其二,設施不足、位置不合理等供給問題;其三,設施損壞、電價過高等維護問題。
一年來,北京市各區結合自身特點,對症下藥,創新舉措,有的見縫插針打造200米充電圈,不僅讓居民區飛線充電消失無蹤,更向前一步服務商圈通勤人員;有的搭上拆違順風車,開拓充電空間的同時解決停車難題;有的疏堵結合,讓利於民;有的建管同步,訴求直達……僅僅一年,全市充電介面數量從2021年的49.3萬個增至83.0萬個。大量充電設施的出現,大大方便了市民出行,也讓電動車上樓問題的破解有了治本之策。據統計,2021年9月,12345熱線接到反映電動車充電難的訴求達4556件,而2022年9月,這個數字為2199件,同期對比,降幅過半。
見縫插針
悉心打造200米充電圈
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12345熱線與電動車充電相關的訴求中,反映充電設施位置不合理的來電佔比最高,此外,不少飛線充電、電動車上樓問題也與充電設施位置不合理有關。
“以前小區飛線充電嚴重,每年有關電動車充電的投訴,飛線充電就佔60%。我們在勸阻過程中,總被一句‘離着太遠,充電不方便’懟回來。現在走在小區裏,已經看不到飛線的影子了,2022年以來,我們沒再接到關於飛線充電的投訴。”朝陽區建外街道城市管理辦公室科長高威説,這一變化得益於轄區200米充電圈的建設。建外街道下大力氣走訪居民、實地踏勘,結合城市環境提升、功能改造等工作,見縫插針在小區內外安裝電動車充電設施,在不影響現有停車秩序、居民休閒健身的前提下,確保居民步行或騎車200米就能充上電。
“目前建外街道居民電動車保有量為1288輛,建成並投入使用的充電介面從2020年的不到500個增加到如今的1654個。充電設施不僅能滿足居民區的使用需求,還在逐步服務商圈的通勤、從業人員。”高威説,建外街道地處北京CBD核心區,商業樓宇與居民住宅混雜,因此,除了本地居民,上班族、外賣配送員對電動車充電的需求也很高。“完成居住區200米充電圈的布點後,我們緊接着將工作向商圈拓展,讓更多通勤、從業人員也享受到充電便利。但商圈地段寸土寸金,即便商務樓宇物業願意提供場地,場地空間也往往過於狹小,無法建設像居民區一樣的集中充電棚。”為最大限度提高空間利用率,屬地與樓宇物業、充電設施運營商協商後,決定在商圈主推充電櫃、換電櫃。“通常一組1米長、半米寬的充電櫃就可以滿足八九個電池同時充電,比起充電棚,佔地更小,安全性更高。”
10月6日,可以在商圈一處換電櫃旁看到不少外賣騎手。一名騎手説:“跑一天單,一塊電池不夠,沒電了就來換一塊,不用自己買電池,也不用自己充電,挺方便。”高威説,以前有些外賣騎手買幾塊電池,以每月幾百元的價格交給路邊門店幫忙存放、充電,不僅自己不方便,更給門店帶來安全隱患。“現在,換電櫃越來越受騎手的歡迎。”他表示,200米充電圈從居住區向商圈的擴展才剛剛開始,面對每天20余萬的辦公人口,現有的充電介面數量還遠遠不夠,繼續挖潛商圈的充電資源是街道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騰籠換鳥
一招緩解停車充電雙難題
電動車集中充電棚的建設需要空間,而公共空間“先天不足”是不少老舊小區的“通病”。面對這一難題,豐台區石榴莊街道摸索出了一套秘訣。
宋家莊家園一區6號樓有700多戶居民,電動車非常多,長期以來,小區的空地被堆物堆料、私搭亂建擠佔,沒地兒停放、充電,居民無奈紛紛將電動車推上樓,屬地意識到,要解決電動車充電問題,必須讓私搭亂建退還公共空間。2022年年初,街道聯合社區、物業集中清理了私搭亂建和堆物堆料,騰出的空地不僅搭建出一座擁有80個充電介面的車棚,還建設了一座休閒健身廣場。街道平安建設辦公室工作人員王夢博説,以前每次巡查都能查出數十輛停在樓道裏的電動車,現在樓道裏一輛也看不到了。“宋家莊社區的相關接訴即辦量從2021年的68件下降到2022年的13件,這一變化讓我們備受鼓舞。”
有了這個成功試點,石榴莊北裏第二社區也行動起來。數米高的斜坡將該社區一分為二,居民習慣稱地勢較高的這片區域為“坡上”。居民劉女士説,坡上區域是建成二三十年的老樓,由於歷史原因,本就不寬敞的公共空間長期被各種私搭亂建霸佔。“小區裏的一條主要通道旁全是私搭的小棚小房,把路全堵住了,最窄的地方只有1米來寬。雖説有兩個破舊車棚,卻也被各種雜物和僵屍車佔着。”多年來,居民間常常為私家車停車、電動車充電鬧不愉快。電動車車主提出,不讓電動車上樓,樓下得新建充電棚,可私家車車主卻反對,認為建了車棚就更沒地兒停車了。隨着電動車、私家車的增多,這一矛盾愈演愈烈。就在這時,宋家莊社區試點的成功讓屬地看到了希望。
“‘換鳥’需先‘騰籠’,借助拆違可以為充電設施建設騰出空間。”街道城市管理辦公室科長吳先超介紹,經過一系列溝通協商,盤踞小區20多年的違建終於在2022年9月全部拆除。10月9日,來到坡上區域,以前那條只有1米來寬的小路,如今汽車也能暢行無阻。拆違後,小區裏還騰出一塊百餘平方米的空地,已搭好電動車充電棚的架子。吳先超表示,充電棚將於近日完工並投入使用,路側其餘位置也將在不影響消防安全的情況下,施劃部分停車位。劉女士説:“拆了違建,小區不僅亮堂了,還緩解了停車、充電這兩件讓我們最頭疼的事兒,真是一舉三得!”
建管同步
24小時值守及時響應訴求
2021年上半年,12345熱線接到充電介面不足、設施故障的訴求分別為832件和674件。2022年上半年,這兩項訴求已下降到517件和532件,分別下降37.86%和21.07%。
回天地區霍家營社區新幹線家園小區在建成之初,已經未雨綢繆配套建好了兩個電動車充電棚。然而隨着入住率的增高,電動車又是居民的主要代步工具,充電介面的數量逐漸捉襟見肘,電動車上樓的情況也開始出現。“人口密度大,電動車數量多,消防隱患也隨之增加,想要確保充電安全,僅靠宣傳、勸阻遠遠不夠,最根本的是為大家提供足夠的充電設施和省心的充電環境。”霍家營社區黨委副書記王雲環説。
為此,社區除了通過“技防”“人防”,及時發現並制止電動車上樓的情況,還協調物業將原有車棚進行改造,擴建電動車充電棚的同時,劃分了摩托車棚和自行車棚,實現三類車輛分開停放。“不論大事小情,隨時都能找到人,這也讓我們感到心裏踏實。”居民陳女士説。王雲環説,社區中控室同時也是一座微型消防站,工作人員24小時輪班值守,這樣一來,可以通過監控及時發現問題、及時響應。此外社區還設置了24小時接訴即辦熱線,居民遇到與電動車充電有關的任何問題,不管是充電設施出了故障,還是僵屍車佔位導致自己沒地兒充電,都可以到中控室找值班人員,或撥打熱線電話求助。“管理跟得上建設,大家才願意使用,充電設施才不會成為擺設。”
一堵一疏
平價充電把電動車引下樓
電動車上樓停放及充電是居民反映訴求的集中點,也是屬地火災防控工作的重難點。“又有人把電動車推回家,多危險!”以前在海淀區曙光街道煙樹園社區,這樣的投訴並不少見。“為了治理電動車上樓,我們在小區裏擴建充電棚,並給每個電梯都安裝了阻車系統,攝像頭識別電動車後會停止運作,並進行提示。”曙光街道平安建設辦公室副主任王平原説,這個辦法確實有效,可一些人為了躲過阻車系統的識別,一進電梯就用衣物或紙張擋住攝像頭,甚至把電池藏起來拎回家。
“樓下充電那麼貴,憑什麼不讓帶回家充電?”在和居民的溝通中,王平原了解到,居民是被高昂的電價“逼上樓”的。疏堵結合的“疏”,不僅要增加介面的數量,更要降低充電的費用。“這條疏導之路並不易走。”王平原説,很多充電棚接入的是商電,本身價格就比民電高,再加上運營商的服務費,自然比居民在家充電的價格高出許多。“我們開始和運營商溝通,協調後運營商不再收取服務費,即便如此,商電的費用依舊高於民電。我們又和物業協商,物業意識到根治電動車上樓既確保居住安全,也降低了物業巡查、勸阻的人力成本,最終同意讓利。如今,雖然小區充電棚走的是商電,但居民只需按民電價格交費,中間的差價由物業來補。”“在家充和在這兒充價格差不多,誰還願意把電池往家裏帶?”一名正在充電棚給電動車充電的居民説。
王平原表示,有了平價充電棚,電動車上樓率終於歸“零”。通過屬地協調企業讓利、供電部門接電報裝等多種方式,這樣的平價充電棚在其他小區陸續推廣。“目前,街道已在7個小區安裝85套阻車系統,平價充電介面已安裝3470個,實現46個小區全覆蓋。”
建言獻策
讓充電設施“有用”且“好用”
交通運輸部管理幹部學院教授張柱庭認為,電動車充電安全是根本,供給和維護是關鍵。
目前首要解決的是充電設施的供給問題。一方面要疏堵結合,在宣傳引導的同時,為居民提供便捷的充電設施;另一方面要結合城鄉地域特點和居民實際訴求,統籌協調,合理佈局。
其次還要考慮充電設施的後期維護問題。充電設施建設需要的不僅是從無到有,更是長期的維護和運營,這既需要根據居民變化迭代的訴求不斷更新、完善政策,為充電設施的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援,更需要各方明確自身責任和義務,居民愛惜使用、運營方及物業主動管理、屬地加強監督,讓充電設施“有用”且“好用”。(鹿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