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昔日化工集聚區變身“城市綠肺”
航拍城市綠心森林公園,碧水藍天,林草蔥蘢,美不勝收。(馬文曉 攝)
清晨,眾鳥高飛,美好的一天被喚醒;下午,蛙叫蟬鳴,展現着夏日的勃勃生機;夜晚,月光、星光和動物們相伴。這裡,就是坐落於通州區大運河南岸的城市綠心森林公園,已成為一處集生態修復、市民休閒、文化傳承於一體的城市森林公園,是副中心當之無愧的“城市綠肺”。
騰退工業大院還綠於民
難以想像,以前的這裡是一片工業大院,其中就有我國規模最大的丙烯酸及酯類産品生産基地,即佔地約1.76平方公里的東方化工廠,以及周邊63家工業企業。從污染嚴重的化工集聚區到生機盎然、風景如畫的城市綠心森林公園,這巨大的轉變是北京市開展“疏解整治促提升”的生動縮影,也是城市副中心踐行污染企業調整退出的典型示範。
通州區生態環境局二級調研員劉志平介紹,東方化工廠周邊原來有60多家工業企業,涉及金屬製品、傢具、化工、紡織服裝、印刷、醫藥等十幾個行業,大部分業態以初級加工為主,並逐步退化成小洗衣廠、傢具作坊、廢品回收伴生的“小、散、亂、污”業態聚集區。區域內房屋老舊、流動人口眾多,給消防、治安都帶來了巨大隱患。
2017年,第一輪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報告反饋意見指出,污染企業調整退出力度不夠。按照北京市第一輪中央環境保護督察整改方案工作部署,要求對《北京市工業污染行業、生産工藝調整退出及設備淘汰目錄(2014年版)》中的重點行業、污染工藝企業實行停産退出,同時按照《北京市新增産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和《通州區新增産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的要求,通過標準技術手段,加快園區轉型,加速企業升級。
就在彼時,隨着“有序推進城市副中心規劃建設,帶動中心城區功能和人口疏解”的規劃提出,副中心也大力開展“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全面騰退工業大院,盤活低效利用土地資源,將疏解騰退的土地還綠於民、造福於民,為副中心有效承接中心城區功能疏解,進一步發展高端製造、智慧製造、綠色製造等“高精尖”産業提供空間和條件。東方化工廠及周邊的“散亂污”企業首當其衝,産業園區退出轉型刻不容緩。
以生態的方法修復生態
鋼筋混凝土的厚重感徹底消失,大自然最本真的藍、綠底色在這片土地上漸漸顯現。
“近自然,留彈性,活文化”,是城市綠心森林公園的設計理念,在原東方化工廠、東亞鋁業等老工業遺址上打造起近自然的森林景觀和濱水空間。園區內還融合了24節氣文化、地域文化、森林文化和生態文化形成公園三十六景,共同構建起“一核、兩環、三帶、五片區”的“城市綠肺”。
劉志平説,城市綠心森林公園的建設依託非首都功能的疏解,把土壤污染風險管控與園林造景進行有效融合,將原東方化工廠主要污染區納入“生態保育核”,通過保留自然植被、植物播種、種植混交林、異齡林等多種方式,構建不同類型植物群落,用生態的方法實施生態修復。
“生態保育核”裏是鳥類的天堂。灰喜鵲、大嘴烏鴉、戴勝、金翅雀、環頸雉(野雞)、斑鶇、黃喉鹀、棕頭鴉雀……或在覓食,或在休憩,悠然自得。沿着觀鳥樣線走一圈,幸運的話,可以偶遇十來種不同的鳥類。
據悉,目前已監測到約50種動物在這裡“安家”,基本為國家二級,北京市一級、二級或三級保護動物,且觀測到有相當數量用於繁殖的鳥巢,適合於鳥類的生存繁殖。“生態保育核”就仿佛一座生態島,成為了野生動物的天堂,這裡既婉拒游客,也不人工打理,就這樣靜靜等待以大自然的力量實現生態修復和生物群落的演替。
一切為了“綠色”
城市綠心森林公園被比喻為副中心的“綠色心臟”,所有的改造,都向着“綠色”靠攏。
公園內的生態環境,必須是綠色無疑。劉志平舉例,所選用的楊樹、柳樹、榆樹、槐樹、椿樹等,都是北京鄉土樹種,在充分利用現有生態資源的狀態下,保留了原有的6000余株大喬木,種植喬木及亞喬木114種、28.1萬株,綠地率達85%以上。
同時,城市綠心森林公園的“海綿”體系由運河故道、蓄滯湖區為主的大型滯蓄型“海綿”,以及雨水花園、植草溝等多種措施相結合的滲透型小“海綿”共同組成。雨水順着地勢匯集到公園的蓄滯湖中,停車場處利用雨水收集、雨水回滲、水質凈化、雨水回用等方式將雨水安全排放至“海綿”體系,實現了綠心公園50年雨水不外排,蓄水能量達到105萬立方米。
公園的建設本就處處體現着綠色。三大建築——劇院、圖書館、博物館,全部以三星綠色建築標準建設,在公園建設運營過程中,還通過多種手段實現了原有建築、建築垃圾、園林廢棄物、水資源等再利用,提高了資源的利用效率。
城市綠心森林公園還踐行了綠色低碳理念,以將城市綠心建設成為近零碳排放城市組團為目標,持續推進節能減排。不僅採用淺層地熱和太陽能光伏技術等減少碳排放,還建立了城市綠心低碳能源智慧運營管理平臺,對能源系統運作和能耗進行實時監測、節能分析及遠端調控。
目前,城市綠心範圍內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達41.2%,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1556噸,相當於約20平方公里森林(約2個綠心)每年的碳匯。城市綠心在副中心區域內,實現了首個城市組團級區域綠色低碳能源全覆蓋,實現了“負碳”狀態。經國家權威機構認證,城市綠心運營一年,固碳量為5028噸,碳排放量為3097噸,率先實現了碳中和。(駱倩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