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第十二次黨代會以來,北京圍繞完善科研體制機制、激發人員創新活力、下放科研自主權出臺了《北京市支援建設世界一流新型研發機構實施辦法(試行)》(以下簡稱《實施辦法》),推出了適應科研規律、深受創新主體歡迎的改革舉措,有力促進了北京科技創新發展。
北京市先後支援建設了北京量子資訊科學研究院、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北京智源人工智慧研究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等一批高水準新型研發機構。目前,這些新型研發機構已經進入成果競相迸發的階段。
激發創新活力
北京市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始終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和“簡約”原則,持續深化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把該放的權徹底放出去,把該減的事項堅決減下去,加快建設與國際接軌的世界一流新型研發機構,更好激發科研人員積極性和創造性。
一是突出“新的運作體制”。打破傳統科研機構的體制機制和管理模式,探索與國際接軌的治理結構和市場化運作機制;依法制定章程,構建完善的組織體系、法人治理結構,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院(所)長負責制。
二是突出“新的財政支援政策”。根據新型研發機構類型和實際需求給予財政科技經費穩定支援,探索實行負面清單管理。賦予新型研發機構經費使用自主權,在確定的重點方向、重點領域範圍內,可以自主確定研究課題、自主安排科研經費使用。
三是突出“新的績效評價機制”。對新型研發機構實行個性化合同管理制度,根據合同約定,由理事會下設的評估委員會進行評估,圍繞科研投入、創新産出品質、成果轉化、原創價值、實際貢獻、人才集聚和培養等方面,做出符合機構設立目標和科研規律的評估。由理事會下設的審計委員會對機構資金使用情況實施審計,審計結果作為績效評價的重要參考。
四是突出“新的知識産權激勵”。除特殊規定外,市財政資金支援産生的科技成果及知識産權由新型研發機構依法取得,自主決定轉化及推廣應用,重大轉化安排由院(所)長提出方案、理事會審定,對符合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在京實施轉化的項目,通過北京市科技創新基金等提供支援。
五是突出新的固定資産管理方式。市財政資金支援形成的大型科研儀器設備等由新型研發機構管理和使用,並依法開放共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結合新型研發機構特點,北京重點推動設立科技類民辦非企業單位性質和“無行政級別、無固定編制、無固定財政經費支援”事業單位性質的新型研發機構,先後出臺《北京市外籍人才擔任新型研發機構法定代表人登記辦法(試行)》《關於北京市面向戰略科技人才及其團隊放權改革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深化科研自主權、職務科技成果權屬等改革,實行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面向全球吸引集聚戰略科技人才。同步出臺科技人才住房、醫療、子女入學等人才配套保障制度,保障科研人員心無旁騖搞科研。
集聚創新人才
北京把新型研發機構建設作為加強高水準人才高地建設的平臺和抓手。目前,北京市新型研發機構逐步走入發展的快車道,北京量子資訊科學研究院、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北京智源人工智慧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組建了超1000人的專兼職科技人才隊伍,建成多個由首席研究員領銜的專門實驗室,匯聚了一批戰略科技人才及創新團隊。
持續産出世界級研究成果
北京市新型研發機構潛心研究、勠力發展,誕生了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研究成果。
北京量子資訊科學研究院超導量子計算團隊將單個超導量子比特退相干時間提升到503微秒,突破了此前由普林斯頓大學A.Houck研究組保持的360微秒世界記錄;已完成超導量子計算自主知識産權晶片設計,並加工出樣品開展測試;兩比特門保真度與谷歌文獻報道中的最好數據基本持平。
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首次發現D型絲氨酸對睡眠的調控作用,開發了一套基於腺相關病毒(AAV)載體的稀疏高亮標記方法,實現了全腦範圍單神經元完整重構。
北京智源人工智慧研究院率先發佈《人工智慧北京共識》,為規範和引領人工智慧健康發展提供“北京方案”;提出類腦計算“神經形態完備性”概念,填補了完備性理論與相應系統層次結構方面的國際研究空白;研發出超大規模智慧模型“悟道2.0”,參數規模達到1.75萬億,打破了之前由谷歌預訓練模型創造的1.6萬億參數記錄,並且在文本摘要、智慧問答、詩詞創作、繪畫等方面均已接近突破圖靈測試。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以通訊作者單位發表SCI論文525篇,平均影響因子11,在《自然》《科學》《細胞》三大國際頂尖科學刊物上共發表論文48篇。
形成一批可借鑒可推廣的改革探索經驗
北京市創新新型研發機構體制機制,尤其在聚焦國家戰略需求、擴大用人自主權、科研經費使用“負面清單”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不僅為其他省市新型研發機構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還為國家出臺《關於促進新型研發機構發展的指導意見》提供了重要依據和參考,同時也為國家實驗室的體制機制探索奠定了實踐基礎。
2021年,國務院辦公廳發佈通報,對國務院第八次大督查發現的48項典型經驗做法給予表揚,其中北京建立完善“五新”機制高標準建設新型研發機構入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