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 城市副中心城市框架全面拉開
規劃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
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城市副中心近年來加緊建設,目前城市框架已全面拉開,高端要素正不斷聚集,協同發展水準穩步提升,始終保持着生機勃發的良好勢頭。
按照規劃,到2025年,城市副中心綠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綿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宜居城市功能將基本形成。到2035年,現代化城市副中心將基本建成。
新城“長”在森林裏
炎炎夏日,步入總面積11.2平方公里的城市綠心森林公園,頓覺涼爽,不時有清風拂來。這座位於城市副中心核心區域的“綠色心臟”,自2020年9月開園以來已累計接待游客超過300萬人次,成為副中心最具活力的地標。
城市綠心森林公園在原東方化工廠地塊上建設,保留原有6000余株大樹,新植喬木13萬餘株。作為北京市第一個近零碳公園,綠心內的所有建築均綜合運用了光伏發電、地源熱泵、儲能和智慧能源管理等綠色低碳能源技術,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達41.2%,每年減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當於面積20平方公里森林的碳匯量。
像這樣的大尺度綠地在城市副中心已是星羅棋佈——先造林,後造城,早在啟動建設之初,城市副中心就誓要把“綠色”作為這座千年之城的發展底色。近年來,城市副中心先後實施了100余項重點綠化工程,已成為北京平原地區首個“生長在森林裏的城市”。區域內萬畝以上郊野公園和森林濕地達到8處,千畝以上森林組團達到32處。
運河畔崛起商務區
持續向好的生態環境,引來了大批綠色産業入駐城市副中心。截至目前,城市副中心已入駐超過1000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較“十二五”末,萬元地區生産總值耗能下降了35%,萬元地區生産總值水耗下降了28%。“這表明,城市副中心的經濟發展方式在這幾年間實現了重大轉變,産業發展呈現低碳化趨勢。”城市副中心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胡九龍表示。
城市副中心五河交匯處,以千年曆史的燃燈佛舍利塔為背景,規劃面積20.38平方公里的運河商務區現已初露崢嶸。這裡作為北京自貿區國際商務服務片區重要承載地,是城市副中心金融創新和高端商務功能的主要承載區,已初步形成現代金融服務産業鏈和總部經濟發展態勢。
目前,運河商務區共有註冊企業16600家,註冊資本金達到4013億元。金融企業數量較前兩年翻了兩番,産業結構從以地産開發為主逐漸轉變為總部經濟和金融業為主。2021年,園區企業營業收入達到832億元,全年完成稅收49億元,同比增長22.4%,形成區級財力11.25億元,實現了連續三年稅收複合增長率超過25%。
“圍繞園區優勢産業、重點企業,我們正在開展綠色産業創新引擎項目研究。”運河商務區管委會副主任張逢介紹,未來,運河商務區將比肩倫敦金絲雀碼頭、東京新宿、香港中環等國際大型頂尖商務區,成為“全球領先的城市商務新樞紐”。
“超級工程”勾勒未來圖景
從運河商務區出發東行5公里,是正在火熱建設的“超級工程”——東六環入地改造。“京華號”“運河號”盾構機,正在挖掘兩條各長9公里多的隧道。2023年底,這項工程建成通車後,東六環潞苑二街至萬盛南街段將轉移到地下。原有的六環路高架橋將變身“空中花園”。除此以外還將建設“自行車高速路”、無人駕駛示範區,打造一份獨特的城市遺産。
為什麼要建設這項“超級工程”?首發建設公司東六環項目管理處專業工程師郭琪展開一張地圖:南北向穿通州城區而過的東六環,宛如一把尺子,將城市分割成了兩片,城市副中心規劃上的各組團之間,東西向主要道路大多成了“斷頭路”,很容易形成堵點。“東六環入地後,除了緩解擁堵,還能帶動周邊商業、運輸業、加工業的迅速發展,尤其是組團之間的連接處,將發展成為工商業和服務業的集中地帶。”郭琪説,從經濟效益上看,項目建成後將改善由於堵車造成的油耗、汽車尾氣排放、貨物資源的損失等現狀。預計20年後可節約燃油總量7千萬升以上。
更多的“超級工程”正同步興建——東六環玉帶河大橋橋畔,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將於2024年建成,這將是亞洲最大的地下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綠心森林公園西北部,博物館、圖書館、劇院組成的“三大建築”,未來將成為城市副中心的文化中心、市民文化休閒中心、活力中心;由4項綜合治理工程組成的“通州堰”,將構建起“上蓄、中疏、下排”的防洪體系,確保城鄉安瀾……一個個氣勢恢宏的“超級工程”,勾勒出了副中心未來的城市圖景。(陳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