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初步形成集聚發展的産業佈局——一南一北鍛造氫能新引擎

日期:2022-04-12 07:51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本市初步形成集聚發展的産業佈局——一南一北鍛造氫能新引擎

  在剛剛過去的北京冬奧會上,氫作為火炬唯一燃料,氫燃料電池汽車作為運輸主力,助力北京實現氫能應用“從1到100”的産業化突破。

  “北京將建成‘區域協同、輻射發展、國際領先、世界一流’的國際氫能城市。”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副局長彭雪海近日介紹了北京市氫能産業的佈局,即在北部區域打造氫能産業關鍵技術研發和科技創新示範區,在南部區域打造氫能高端裝備製造與應用示範區。本市依託大型國際氫能示範區、昌平“能源谷”和房山中關村氫能産業園,已初步形成集聚發展的産業佈局。

  初步形成集聚發展産業佈局

  加氫不到5分鐘,行駛里程就可達到400公里左右——一個多月前,100台北京研發生産的氫燃料電池冷藏車交付投用,這是國內最大批量的氫燃料冷藏車應用。

  由於氫燃料電池的工作原理是氫通過化學反應産生電能,排放物僅有水,因此稱得上是真正的零污染、零排放的清潔動力。“這款車將氫燃料電池與冷藏大電量需求相結合,實現了超長續航、高安全、高經濟性等優勢。”研發生産方北汽福田智藍汽車相關負責人介紹。

  這只是北京氫能産業的縮影。“氫能是一種來源豐富、綠色低碳、應用廣泛的二次能源,對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具有重要意義。”彭雪海介紹,在北京市“十四五”時期高精尖産業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以氫能全鏈條創新為突破,推進新能源技術裝備産業化,打造綠色智慧能源産業集群。

  依託大型國際氫能示範區、昌平“能源谷”和房山中關村氫能産業園,本市已初步形成集聚發展的産業佈局,培育和引進了超過百傢具有核心競爭力和産業化能力的企業,國際氫能中心、中關村氫能聯盟等公共平臺支撐有力,共同推動着産業協同創新和集群發展。

  南北佈局加速産業化落地

  本市基於科技資源優勢、氫能産業發展的現狀和趨勢,結合各區産業基礎、資源稟賦、發展定位,提出了氫能産業的佈局。

  在北部區域打造氫能産業關鍵技術研發和科技創新的示範區,明確以昌平“能源谷”建設為核心,向南融合海淀,向北輻射延慶和懷柔,依託三大科學城創新資源,通過産業鏈科技攻關補齊短板,打造上下游産業核心競爭力,支援央企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實現氫能技術和産業的輸出。

  在南部區域打造氫能高端裝備製造與應用的示範區,依託大興、房山、經開區構建氫能全産業鏈生態系統,在房山重點建設氫氣製備、儲運、供應産業鏈及裝備産業化基地,在大興和經開區建設車載動力、熱電聯供應用及材料裝備産業化基地,全面開展氫能應用示範。

  “目前大興、房山、昌平等重點承載區積極落實氫能産業的總體佈局,因地制宜地加速推動産業化落地。”彭雪海介紹,大興國際氫能示範區北區已經正式投入使用,累計對接項目超過300個,其中有98家企業已經註冊落地。

  京津冀産業鏈協同互補

  隨着中關村、房山氫能産業園正式掛牌建設,30余家氫能産業鏈企業已入駐,建成氫氣産能約每天7噸,為本市氫能示範應用提供了氫源保障。

  此外,經開區也成功引進氫燃料電池研發及生産項目,儲備了多家氫能産業鏈創新企業。延慶區利用冬奧契機,開展燃料電池汽車示範運營和加氫保障工作,積累了豐富的運營管理經驗。

  放眼更廣闊的區域,京津冀正攜手打造氫能全産業鏈。京津冀區域是國內最早開展氫能與燃料電池産業研發和示範應用的地區之一,具備研發實力突出、産業基礎完備、氫能供給多元、産業鏈完整、應用場景豐富等優勢,三地産業與經濟結構互補性強,為區域協同發展氫能産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發展氫能産業是推動京津冀能源結構轉型,促進京津冀實現碳達峰目標的重要支撐。”彭雪海説,本市將以京津冀氫燃料電池汽車示範城市群建設為牽引,推進氫能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建設京津冀氫燃料電池汽車貨運示範專線;以聯合開展氫燃料電池汽車關鍵技術産業化攻關和示範應用城市群建設為引領,形成優勢互補、錯位發展、互利共贏的産業發展格局。(曹政)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