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30日,市城市管理委、首都文明辦、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共同主持召開2022年背街小巷環境精細化整治提升和深化文明創建工作交流推進視頻會。會議由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首都文明辦主任滕盛萍主持,市城市管理委二級巡視員謝國民總結部署背街小巷環境精細化整治提升工作,市規劃自然資源委二級巡視員陶志紅宣讀《關於命名2021年度背街小巷環境精細化整治提升和深化文明創建先進典型的通報》。相關區、街道、首都文明街巷代表、優秀街巷長代表、優秀責任規劃師代表發言。北京日報社發出“我家街巷最好看”活動倡議。市城市管理委副主任張岩強調,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埋頭苦幹、勇毅前行,有序推進2022年度背街小巷環境精細化整治提升,深化街巷文明創建,提升街巷環境品質,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完成1396條背街小巷環境精細化整治提升
2021年,我市圓滿完成1396條背街小巷環境精細化整治提升工作,其中城六區和通州區打造的200條精品街巷納入年度市政府重要民生實事。堅持背街小巷環境治理與街區更新相結合,由線到面整體推進,分類實施更新改造,試點推進6個示範片區環境綜合整治,持續改善群眾身邊環境。涌現出新鮮衚同、鷂兒衚同、永順中街、望京小街、五塔寺路等一批首都文明街巷和北京最美街巷,群眾身邊環境進一步改善,區域環境面貌得到整體提升。據市統計局調查顯示:2021年市民對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工作總體滿意度為95.6%,較上年提升3.3個百分點。
二、圍繞重大活動保障打造特色街巷
圍繞慶祝建黨100周年、籌辦冬奧會冬殘奧會、中軸線申遺等重大活動、重點工作,突出重點區域,組織開展背街小巷環境精細化整治提升。精細做好“1+30”紅色革命舊址周邊環境整治提升,核心區圍繞北大紅樓、李大釗故居、京師女子師範學堂舊址、京報館舊址等,連片推進47條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實現革命舊址建築和周邊環境風貌協調統一。豐台區圍繞長辛店二七紀念館、留法勤工儉學預備班等紅色革命舊址周邊開展環境治理,提升區域環境品質。朝陽區圍繞奧園中心區,推動片區內背街小巷環境治理,結合冬奧服務保障,營造奧運文化和氛圍。海淀區圍繞首都體育館周邊開展五塔寺路環境綜合整治提升,實現水、路、綠三網融合,構建冰雪文化、運河文化、宗教文化一體的綠色空間。石景山區圍繞首鋼北廠區周邊、金頂街部分區域及廣寧冬奧社區開展環境整治提升,打造契合冬奧社區的環境氛圍。延慶區對冬奧場所周邊10條背街小巷實施提質升級,開展文化提升和功能性整治。
三、“接訴即辦”逐點位抓好7萬餘件訴求辦理
針對12345市民熱線反映背街小巷問題,督導各區逐點位抓好7萬餘件訴求辦理,解決群眾身邊問題,不斷改善人居環境品質。針對市民訴求,積極推進架空線入地及規範梳理,組織完成206公里架空線入地、105公里通信架空線規範梳理、217條衚同“線平桿直”治理,拔除各類線桿6700余根。精細開展城市部件治理,按照集約減量、優化提質的要求,組織開展公共設施集中治理,共完成8338處公共設施規範治理,拆除閒置廢棄資訊亭69座,撤除挪移把口占道報刊亭50座、地鐵便利車28座,完成1.1萬根公交站桿站牌更換。完成平安大街、五四大街、五塔寺路等16公里道路“多桿合一”和155台電力箱體“三化”[三化:隱形化、小型化、景觀化。]治理,凈化公共空間、暢通慢行系統。
四、黨建引領推進多元共治
將“街鄉吹哨、部門報到”機制向街巷延伸,加強黨建引領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街巷環境從自上而下單向治理,向多元主體協商共治轉變。堅持放權賦能增效、做強做實基層,全面落實街巷長制,統籌社區工作者、科站隊所、小巷管家、網格員、協管員等隊伍,發揮街巷物業、自治理事會作用,落實門前責任,引導社會單位和企業共同參與街巷環境治理,廣泛凝聚政府、社會、公眾等各方力量,共同創造美好環境,形成共建共治共用良好局面。
五、打好新一輪三年行動收官攻堅戰
(一)明確2022年工作任務。聚焦群眾訴求集中的高頻、共性問題,2022年計劃完成 354條達標類、精治類背街小巷環境精細化整治提升任務;對已完成整治提升的2932條背街小巷全面實施精細化長效管理;做好1037條維護類背街小巷日常管理維護,保持乾淨整潔有序。以街區為單元,實施17個片區環境綜合治理,通過整合各類空間資源,加強城市修補,有針對性地補短板、強弱項、惠民生,強化地上地下、紅線內外、重要節點的一體化治理,加強整合與集約設置設施,統籌銜接城市更新改造,實現片區由線到面、由內到外整體更新,提升空間環境品質、塑造便捷舒適空間、彰顯城市文化特色、增強公共服務能力。
(二)堅持高品質可持續治理模式。注重風貌性、經濟性、便利性、環保性、耐用性,通過持續式、滴潤式治理,實現城市景觀協調發展。充分發揮責任規劃師作用,加強對每條背街小巷設計方案的論證,注重風貌延續、改善民生、安全環保、合理利舊,嚴格功能建設標準,堅持厲行節約,嚴格功能建設標準,做好建設成本管控,加強老材料和工藝的運用。堅持守正創新,用好市場力量,撬動社會資源投入,推動環境綜合治理高品質、可持續發展。
(三)重點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始終把解決群眾身邊問題作為檢驗背街小巷環境精細化整治提升的重要標準。深化“熱線+網格”融合,圍繞12345市民反映的環境衛生、私搭亂建、環境秩序等環境問題,積極做好設施織補、秩序治理、垃圾分類、門前責任區落實。持續推進架空線入地和“桿箱整合”,強化集約設置。加強道路公共服務設施規範治理和全生命周期管控,消除安全隱患、凈化城市空間。緊盯垃圾分類“關鍵小事”,嚴格落實垃圾分類管理責任人制度,對不分類行為“精準畫像”,教育引導居民依法履行垃圾分類投放義務,促進居民自主分類、準確分類習慣養成。注重功能優化,利用騰退和零散地塊,推進留白增綠,建設小微綠地、口袋公園,織補早餐、菜場、維修等便民服務網點。緊緊圍繞市民“五性”需求,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充分挖掘街巷潛力,不斷提升群眾滿意度。
(四)健全常態化治理機制。注重維護和鞏固好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成果,強化日常作業和管理,市級部門加強行業指導,明確規範標準。各區政府是背街小巷環境日常管理的責任主體,依託網格化城市管理平臺和視頻監控系統,建立健全背街小巷環境問題發現、協調處置機制,加強主動治理,推動接訴即辦向未訴先辦延伸。加大綜合執法力度,督促落實“門前三包”責任制,強化常態化巡查整改。堅持黨建引領,以街巷長為統領,整合網格員、協管員、社區工作者等隊伍,“團組式”做好街巷管理。
(五)強化典型示範引領作用。結合文明城區創建工作,深化街巷“五好”文明創建活動,推選一批“首都文明街巷”“首都文明商戶”“優秀街巷長”“優秀小巷管家”“優秀網格員”“優秀責任規劃師”“優秀設計單位”“優秀施工單位”,強化示範引領。辦好“我家街巷最好看”活動,開展“北京最美街巷”評選,打造一批群眾家門口的網紅打卡地,激發市民的主人翁意識,營造“街巷是我家、環境靠大家”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