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學史力行辦實事 砥礪奮進開新局 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黨史學習教育走實走深
2021年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開局之年。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切實提高政治站位,深入學習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牢記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全心全意為民辦實事、辦好事,把“民政為民、民政愛民”理念落實到建設“最有溫度、最接地氣、響應群眾訴求最快”部門的實踐中,推動了一大批民生實事落地見效,真真切切提高了民政服務對象的安全感、獲得感以及幸福感。
踏上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新的趕考之路,首都社會建設和民政幹部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上來,從黨的百年奮鬥歷程中汲取智慧力量,把學習成果轉化為幹事創業的強大動力,推動首都社會建設和民政事業高品質發展。
賡續百年 高起點高標準開展黨史學習教育
在市委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的有力指導下,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全員參與,高起點高標準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工委成立4個黨史學習教育指導組,深入各機關處室、二級單位黨委、基層單位進行督導檢查,提升黨史學習教育效果。
針對全市社會組織數量多、輻射面廣、人員構成複雜的特點,發揮行業協會商會綜合黨委作用,聚焦學習教育重點,抓好分類指導,全面覆蓋897個黨支部、6300余名黨員。2021年6月,工委依託市民政局黨校掛牌成立北京市社會組織黨校,為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在首都社會組織中全覆蓋提供了平臺支撐。
為了以身邊的榜樣激發全系統守初心共奮進,精心挑選出系統內基層榜樣人物,組建工委黨史學習教育宣講團。截至目前,已舉辦5場“永遠跟黨走 建功新時代”巡迴主題宣講,充分展現了首都社會建設和民政工作者的精神面貌和使命擔當,線上觀看近7萬人次,有效激勵了全系統黨員幹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2021年以來,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高位推動、多舉措確保全系統各單位黨史學習教育取得紮實成效。工委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連續4次召開專題會議集中聽取辦實事重點任務進展情況,及時調整、補充、完善實事清單,確保實事項目按期完成,老百姓獲得實惠。結合重要民生實事和年度重點工作任務,將31項群眾關注度高、獲得感強的項目列入工委辦實事重點任務清單,將民政服務對象急難愁盼和本領域“硬骨頭”問題列入清單,動態跟進、及時推進辦實事項目。
深入學習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11月12日,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召開工委理論學習中心組會議,認真傳達學習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堅持把學習宣傳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貫徹落實到首都社會建設和民政工作的各個方面。
牢牢把握黨領導首都社會建設和民政事業取得的歷史成就,把社會建設和民政工作的發展歷史融入百年黨史。牢牢把握首都社會建設13年發展、民政事業73年發展取得的歷史經驗,始終堅持和加強黨對社會建設和民政工作的全面領導,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永葆為民愛民本色,始終堅持改革創新、破解發展難題,不斷調整重塑首都社會建設和民政發展體制機制。牢牢把握首都社會建設和民政工作肩負的歷史使命,要毫不動搖堅守底線民生基本盤、凝聚基層治理向心力、擔當各類特殊群體穩定器、發揮好全市社會建設統籌職能,當好市委抓社會建設工作的參謀助手。牢牢把握首都社會建設和民政部門應有的歷史擔當,聚焦老有所養、弱有所扶、精治共治、首善標準、群眾期盼,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韌勁和釘釘子的精神,把總書記關切、人民群眾關心的時代課題落實好,努力推動事業高品質發展,確保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在首都社會建設和民政領域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12月7日,北京市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宣講團報告會在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舉行。市委宣講團成員、市委社會工委書記、市民政局局長李萬鈞就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作宣講報告。大家紛紛表示,作為首都社會建設和民政幹部,必須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上來,從黨的百年奮鬥歷程中汲取智慧力量,把學習成果轉化為幹事創業的強大動力,推動首都社會建設和民政事業高品質發展,奮力走好新時代的趕考之路。
活用紅色資源講好黨史故事
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將學習黨史和學習黨領導下的社會建設和民政工作結合起來,深挖委局系統紅色資源,不斷創新方式方法,激發學習熱情,提升黨史學習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
2021年以來,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充分發揮委局系統內八寶山革命公墓黨員幹部政德教育基地、李大釗烈士陵園等紅色教育基地作用,依託紅色教育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黨日活動。製作360°全景黨史學習教育線上展覽,通過熱點形式將黨史知識連結入VR展廳,運用科技手段點亮黨史學習教育課堂。2021年以來,李大釗烈士陵園共接待6萬餘人次參觀。
在黨史學習教育中,依託黨員電教平臺和政德教育基地紅色資源,全力打造了“指尖上的”黨史學習教育特色品牌——“政德課堂”,選取八寶山革命公墓中40余位英雄模範人物的生平事跡,利用視頻微黨課的創新形式,生動講述英模人物的故事。開展“政德基地代言人”活動,組織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青年幹部參與“政德課堂”講解和現場觀看學習,實現線上線下互聯互動,方便黨員多角度、全方位接受黨史學習教育。截至目前,學習強國平臺已播出15集,播放流量超過52萬餘次。同時,還利用清明、烈士紀念日等時間節點在八寶山革命公墓組織紅色祭掃活動和烈士公祭儀式。
截至目前,黨員幹部政德教育基地先後接待中央和首都224批次9392人次參觀見學,被市紀委評為“北京市全面從嚴治黨政德教育基地和市級廉政教育基地”,為全市乃至全國黨員幹部開展政德學習教育提供有力的服務保障。
依託民政學院教學資源,廣泛開展“黨史文化進社區”活動,自主開發《覺醒年代——中國共産黨的創建》等黨史課程,先後為全市76個社區進行黨史宣講,引導社區廣大黨員幹部群眾感黨恩、跟黨走。廣泛開展市行業協會商會綜合黨委“百行百篇頌黨恩演講會”活動,在全市社會組織巡迴宣講,展示首都各領域社會組織的精神風貌和時代風采。
惠民利民 讓“老有所養”“弱有所扶”
在“我為群眾辦實事”過程中,工委聚焦特殊群體、困難群眾,讓“老有所養”“弱有所扶”,切實提升他們的安全感、幸福感、獲得感。
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把養老服務作為“1號工程”,印發《社區養老服務驛站管理辦法》《運營扶持辦法》和《北京市養老服務專項規劃(2021年-2035年)》,聚焦特殊群體完善惠民政策。在全市加快養老助餐服務體系試點建設,為老年人辦“食”事,截至目前,已提前完成1000個養老助餐點發展任務,探索形成養老助餐服務“北京樣板”,讓老人在家門口就能吃到“暖心飯”。
同時,加快推進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出臺《養老家庭照護床位建設管理辦法》,在中心城區建成養老家庭照護床位2000張,建成農村鄰里互助養老服務點200個,完善就近精準養老服務體系,提高養老服務品質,實現失能老人有人管、留守老人有人幫。
本市還加大了對困難群眾的救助力度,提高全市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惠及城鄉低保對象11萬餘人。自2021年7月起,每人平均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由1170元調整為1245元,惠及本市城鄉低保對象6.6萬餘戶、11萬餘人。開通全市統一的“12345未成年人保護熱線”,實施“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助學工程”,幫助困境兒童順利完成學業。動態調整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基本生活費標準,將孤兒等生活費從每人每月2200元調整至每人每月2450元。率先在北京實施殘疾人“兩項補貼”跨省通辦,幫助非京籍殘疾人就近就便申請補貼。面向老年人、殘疾人開展康復輔助器具社區租賃試點,線上線下累計接待服務逾5萬人次。創新尋親模式,組建尋親工作專班,累計幫助1000余名長期滯留流浪乞討人員返鄉團圓。
聚焦全市30.5萬基本養老服務對象,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正深入推進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打造街鄉鎮養老服務聯合體,構建一刻鐘養老服務圈,着力解決好老年人最關心的吃飯和吃藥“兩件大事”,讓更多老年人共用改革發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
聚焦基層群眾提供便民服務
在踐行“我為群眾辦實事”過程中,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緊盯關鍵小事,推出利民便民措施。積極開展“三無”小區服務管理示範點建設,推動解決一批居民反映強烈的“家門口”難題。
本市加快推進“網際網路+社會建設和民政”改革,進一步優化網上辦事流程、壓減證明材料,推動社會組織等級評估、喪葬補貼申辦等一批政務服務事項全程網辦,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實施全市婚姻登記檔案資訊跨部門共用,市民可在全市16區婚姻登記機關直接查詢本人婚姻檔案資訊,全市累計1805人次通過系統完成1895件檔案資訊檢索、查閱和複製列印。在行政審批、婚姻登記、殯葬服務等民政窗口服務中採取“午間不間斷”“早晚彈性辦”“周六不休息”延時服務機制,為群眾辦事提供便利。
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加強精治共治,圍繞社區治理精細化辦實事。在全市建成32個“社區之家”市級示範點,鼓勵駐社區的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等有序向居民開放內部服務設施,啟動100個“開放空間”社區服務站改革試點,逐步由櫃檯式、隔離式服務向“開放空間”辦公模式轉變,更好地滿足群眾需求。
通過現場督導、隨機抽查、調研訪談等方式,了解基層實踐活動開展情況和工作成效,特別是“接訴即辦”中群眾反映的高頻問題推動解決情況。發揮12345熱線民政分中心和“接訴即辦”調度指揮中心作用,加大對群眾訴求資訊的收集、分析和處理,結合市“接訴即辦”每月一題,圍繞養老服務、殯葬服務、社會救助、基層治理等領域群眾訴求,推動群眾關注的高頻問題解決,把“民政為民、民政愛民”理念落到實處。
未來展望 五大體系全面發力開拓新局
下一步,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將把學黨史、悟思想與辦實事、開新局一體推進,把學習教育成果轉化為加快推動首都社會建設和民政事業的強大動力,圍繞養老服務、基本民生保障、慈善、基層治理、基本社會服務五大體系建設全面發力,努力建設“最有溫度、最接地氣、響應群眾訴求最快”的部門,持續破解群眾反映強烈的“老大難”“硬骨頭”問題,推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取得新進展新成效。
聚焦老有所養,深入推進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堅持把養老服務作為“一號”工程、“一把手”工程推進,完善多層次基本養老服務體系。聚焦弱有所扶,深入推進全面小康背景下的基本民生保障體系建設,持續提高社會救助標準、擴大救助範圍,把基本民生保障網底兜緊兜牢。聚焦精治共治,深入推進常態化疫情防控背景下的基層治理體系建設,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基層治理共同體。聚焦首善標準,深入推進共同富裕背景下的慈善體系建設,打造首都慈善品牌。聚焦群眾期盼,深入推進社會主要矛盾轉化背景下的基本社會服務體系建設,堅持便民、利民、惠民發展方向,提升婚姻、殯葬、心理等服務水準,優化專項社會服務供給。
市委社會工委書記、市民政局局長李萬鈞表示,在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新階段,工委將高標準推進下一階段工作,確保全系統各單位黨史學習教育取得紮實成效。聚焦群眾在社會建設和民政領域的急難愁盼問題,不斷增強群眾的安全感、獲得感以及幸福感,以首善標準砥礪奮進開拓新局,推動首都社會建設和民政事業高品質發展,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