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我們黨都高度重視科技事業。從“向科學進軍”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從科教興國戰略到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體現了黨領導我國科技事業的清晰脈絡和堅實足跡。
砥礪前行,奮力譜華章。在黨的領導下,北京科技戰線始終同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緊密相連、同頻共振。從新中國建立伊始構建“五路”科技力量,到改革開放後中關村的興起,再到黨的十八大後加快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後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北京發揮了重要的示範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為我國科技創新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落實黨的科技創新戰略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在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每一個關鍵節點都作出重大戰略部署。北京市率先響應,從集聚科技資源、建立首都科研體系和管理體系,到向市場轉型、建設全國第一個高新區——中關村,再到向國際對標、建設科技創新中心,成為貫徹和踐行黨中央科技戰略的先行軍。
初生的新中國,百廢待興。作為中華民族科技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北京按照新中國發展的總體佈局,積極響應黨中央“向科學進軍”的號召,廣泛團結科技力量,一手抓工業建設,一手抓科技創新,構建並逐步完善工作體系,探索科技發展有效模式,率先開啟了中國科技事業新篇章。
從新中國成立到1976年,首都的科技事業在接管、調整原有科技研究單位的基礎上,以中國科學院、國務院各部委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北京市屬科研機構、國防工業系統在京佈局建設的科研機構等“五路”科技力量,在北京完成佈局,形成了初步完善的科研體系。
隨着“五路”科技力量在京“會師”,北京的科技管理體系也逐步完善起來。1958年10月,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成立,主管全市科學技術工作。
40年前,改革開放帶來了“科學的春天”。北京認真貫徹落實全國科學大會精神,緊抓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發展“首都經濟”的重大機遇,大力促進科技和經濟結合,建設全國第一個高新區——中關村,助推高新技術及其産業發展,構築首都區域創新體系,推動首都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2009年,北京市委市政府發佈《“科技北京”行動計劃(2009-2012年)——促進自主創新行動》,提出實施“2012科技北京建設工程”,努力把北京建設成為我國創新發展的核心引領區和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黨的十八大開啟了北京建設科技創新中心的新階段。201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率領中央政治局到中關村舉行集體學習時,要求中關村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2014年和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視察北京,明確了北京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城市戰略定位,特別強調北京最大的優勢在科技和人才。
北京作為全國第一個減量發展的城市,以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為根本遵循,堅持創新發展是出路而且是唯一齣路,在緊要處落好“五子”,凝聚部市、央地以及全社會力量,以“三城一區”為主平臺,以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為主陣地,全力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累計推進882項重點項目和任務落地。經過“十三五”時期的不懈努力,北京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邁上新臺階,取得了重要進展,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奠定了紮實基礎。
探索科技體制改革的新路子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改革開放以來,北京以中關村、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為抓手,率先實施科技體制改革。一系列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創新,使北京形成了源頭創新、科技研發、成果轉移轉化、成果使用和再創新的鏈條和體系。
1988年,我國第一個高新區——北京市新技術産業開發試驗區(中關村科技園區的前身)成立。“試驗”二字,表明瞭中關村肩負的改革創新和試點試驗任務。
在黨和政府的支援下,一代代改革者、創新者持續不懈努力,中關村科技體制機制改革不斷取得突破,産生了無數個“第一”——全國第一個明示“法無明文禁止皆可為”的科技園區條例,全國第一個民營高科技企業,全國第一家不核定經營範圍的企業,第一家有限合夥制企業投資機構,第一家科技成果佔註冊資本100%的企業……都在中關村誕生,中關村成為科技創新出發地、原始創新策源地、自主創新主陣地。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突飛猛進。北京作為首都,科技智力資源豐富,有基礎、有條件,更有責任在科技體制改革探索方面勇立潮頭。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北京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辦公室強化頂層設計,完成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三張圖”——“設計圖”,即《北京加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總體方案》。“架構圖”,即北京市和科技部等10個國家有關部門、單位組成北京辦公室,形成“雙主任”機制。“施工圖”,即《北京加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重點任務實施方案》、28個監測評價指標。以此為抓手,全力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在主平臺上,北京全力建設“三城一區”。聚焦中關村科學城,建設原始創新策源地和自主創新主陣地。突破懷柔科學城,建設世界級原始創新承載區。搞活未來科學城,打造全球領先的技術創新高地。升級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打造高精尖主陣地。
在政策上,北京深入實施“1+6”、“新四條”等系列中關村先行先試政策,實施科技成果“三權”改革、公司型創投企業所得稅等政策。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出臺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28條、“科創30條”、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支援建設新型研發機構實施辦法、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等一系列法規政策。
改革的持續推進,塑造了北京良好的環境。連續兩年,北京排名中國營商環境評價第一。世界銀行《全球營商環境報告2020》顯示,北京營商環境分值相當於名列全球第28位,為我國營商環境排名大幅提升作出積極貢獻。
聚天下英才築全球人才高地
創新驅動發展,人才決定未來。北京努力打造更加適合人才創新和發展的環境,吸引更多頂尖人才及團隊來京創新創業。依託科研院所、高科技企業,用事業和平臺吸引人、留住人、用好人。加快政府職能由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為科研人員“松綁減負”,使北京成為全球人才高地。
如果繪製一張全球科技創新創業人才流入的熱力圖,顏色越深代表吸引的人才越多,人們會發現,在亞洲東部有一片顏色很深的區域。這個區域就是中國北京,北京就像一個強大的磁場,吸引全球的科技創新創業人才來到這裡追夢圓夢。
這股熱力圖的第一個高峰,始於新中國成立之初。1950年前後,李四光、華羅庚、程開甲、趙忠堯、王淦昌等一批科學家和學者,毅然放棄國外的優裕條件,回到北京參與新中國建設。到1950年底,從國外回到北京的專家超過1800名。
改革開放後,以陳春先、柳傳志為代表的中科院科研人員,走出“象牙塔”,創辦旨在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産力的科技型企業,打造了聯想和“兩通兩海”等標桿性企業。網際網路時代,以張朝陽、李彥宏為代表的領軍人才,創辦了搜狐、新浪、百度等時代性公司;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以雷軍、劉強東等為代表的企業家,鍛造了小米、京東等新潮流企業。近年來,人工智慧、生物醫藥産業不斷發展壯大,印奇、余凱、王曉東、施一公等在北京創辦了曠視、地平線、百濟神州、諾誠健華等明星企業。
為了給人才創造良好的環境,近年來北京在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堅持以服務科研人員為中心的改革導向,着力打造一支懂科技、敢創新、愛奮鬥的創新發展戰鬥隊。具體來説,一是簡化程式做減法,從減表、減帽子、減財務程式、減檢查審計等多方面為科研人員“松綁解困”。二是提升效能做加法,通過搭建高能級創新平臺為科技創新賦能加速,集聚了薛其坤、王中林、丘成桐等一批世界頂尖人才。
如今,全國40%的“兩院”院士和數以十萬計的科學家、工程師雲集在北京,奮力攀登自主創新的科技高峰;1萬名外籍人才和2萬餘名海外留學人才薈萃,在北京創新創業、築夢圓夢。在這裡,企業家、科學家、投資人和各類專業服務人才各展其長、優勢互補,匯聚成科技創新創業的強大合力。
攻克核心技術推進自立自強
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作為首都,北京發揮科技和人才優勢,按照“四個面向”戰略方向,部署推進科技創新重大任務,推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攻克“卡脖子”問題,推進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
第一座現代化電子管廠、第一台內燃電動機車、第一台通用數字電子電腦、第一個人工合成的蛋白質——牛胰島素、第一台實驗室注水反應堆、第一台迴旋加速器……北京歷史上取得的多項“第一”,彰顯了北京科技創新的實力和能力。
早在1956年,我國第一座現代化電子管廠——北京電子管廠建成投産,這是中國第一個生産半導體器件的企業。
1971年,中國中醫研究院屠呦呦團隊第一次發現青蒿素,在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方面做出了重大突破,也為中西醫結合、合成設計新藥指出了方向。這也是我國獲得科學類諾貝爾獎的唯一成果。
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始終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按照“四個面向”要求,積極支援開展數學、物理、生命科學等領域自主探索。在機制上,北京積極部署“揭榜挂帥”等制度,推動核心技術攻關。在平臺上,北京加快推進國家實驗室在京落地,建設了量子資訊研究院、腦科學中心、智源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發機構,成效顯著。在投入上,北京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始終保持全國首位,科技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60%。
這種大力度的支援和投入,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截至2020年,北京累計獲得國家科技獎獎項佔全國30%左右;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是全國平均水準的10倍,實現翻番。馬約拉納任意子、新型基因編輯技術、天機芯、量子直接通信樣機、全球首款商用“深度學習”神經網路處理器晶片、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近年來北京涌現的一批世界級重大原創成果,是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交出的亮眼答卷。
2020年初,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科技成為最有效的武器。北京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組織優勢力量開展疫苗、診斷試劑、藥物研發攻關,疫苗研發始終處於國際第一梯隊,為科技抗疫貢獻“北京力量”。
以全球視野謀劃推進科技創新
推進科技創新,要善於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北京發揮首都和國際交往中心優勢,對接國內國際兩種資源,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連結全球高端研發資源,打造形成中關村論壇等國際品牌活動。
近年來,北京紮實推動京津冀科技合作。充分發揮北京“一核”作用,推動雄安新區與城市副中心兩翼聯動。統籌推進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規劃建設,打造京津冀協同産業鏈,引導産業有序轉移和承接。
北京依託科技條件平臺、技術市場等渠道作用,通過資源共用和技術輸出輻射帶動全國創新發展,發揮在全國創新發展中“領頭雁”作用。2020年,全市技術合同成交額達6313.2億元,是2014年的2倍,位列全國第一。五年來向津冀輸出技術合同成交額實現翻番,是2014年的2.53倍。
近年來,北京積極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科技創新,研究制定“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北京行動計劃,全方位加強國際科技創新合作。堅持“引進來、走出去”,支援企業建立海外研發中心,深度參與國際標準制定,主動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路。瞄準世界科技前沿,積極提出並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不斷增強北京在全球科技競爭中的影響力和話語權。吸引蘋果等一批跨國巨頭在京設立研發機構,北京成為這些跨國科技企業在國際佈局的重要節點。
自2007年起,中關村論壇以“創新與發展”為永久主題,已經舉辦十一屆。全球頂尖科學家、領軍企業家、新銳創業者等共同參與,産生思想碰撞和深度思考,逐漸使論壇成為集科技交流和創新成果展示、發佈、交易於一體的國際化科技創新交流合作平臺。
近兩年來,北京以自由貿易試驗區、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兩區建設為契機,以中關村論壇、跨國技術轉移大會、北京-特拉維夫創新大會等為平臺,廣邀國際科技人才,縱論科技發展之道,成為北京凝聚國際共識、參與全球合作、彰顯北京創新實力的重要舞臺。
施普林格·自然與清華大學聯合發佈的《全球科技創新中心指數2020》顯示,北京在全球科技創新中心中位列第五,世界知識産權組織《全球創新指數2020》顯示,北京位列全球科技集群第4位,初步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步月登雲鴻鵠志。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作為偉大社會主義祖國的首都,北京有信心、有責任、更有底氣。北京將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更大的決心和擔當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為科技強國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