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史講活講新 宣講入腦入心 黨史學習教育持續升溫

日期:2021-06-29 08:04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黨史講活講新 宣講入腦入心 黨史學習教育持續升溫

  李大釗故居、京報館舊址、馬駿烈士墓……6月1日,一批中國共産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舊址面向社會開放,市民爭相打卡,追憶英雄,感悟真理。

  電視劇《覺醒年代》、話劇《香山之夜》、原創戲劇《什剎海畔電波》……英雄人物、崢嶸歲月被藝術再現,帶領人們重回激情年代,領略榜樣力量。

  感人至深的脫貧故事、催人奮進的追夢之旅,宣講團用小故事折射大道理,讓人愛聽、能信、真服。

  ……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各區各單位注重方式方法創新,形成了生動豐富的學習內容和多元多樣的學習方式,有效提升了黨史學習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當前,全市黨史學習教育正紮實有序開展。市委書記蔡奇在為全市黨員幹部上的黨史學習教育專題黨課中指出,要從百年黨史這部教科書中汲取精神營養,銘記奮鬥歷程,賡續精神血脈,鼓起邁進新征程、奮進新時代的精氣神,努力建設好偉大社會主義祖國的首都、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國首都、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各級黨組織要繼續深入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把黨史學習教育同抓好“一個開局、兩件大事、三項任務”緊密結合起來,切實把學習成效轉化為推動工作的強大動力和實際成效。

  紅色場所成了黨史教室

  西城區文華衚同24號,一座三合院,古樸靜謐。李大釗先生和妻兒曾在這裡生活了近四年。

  西城區椿樹街道魏染衚同30號、32號,傳奇報人、革命志士邵飄萍曾在此辦報和生活。

  日壇公園內,蒼松翠柏環繞,馬駿烈士墓完成保護修繕升級,芳草地國際學校的小學生佩戴紅領巾,向烈士敬獻花籃。

  6月1日,包含李大釗故居、京報館舊址、馬駿烈士墓等在內的一批中國共産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舊址面向社會開放。啟動儀式上,沉浸式話劇、專題展覽、童聲講解……豐富形式為黨史學習教育再添新教材。

  本市越來越多的革命舊址、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和各類紀念設施,已經成了黨史學習的教室。

  6月18日,中國共産黨歷史展覽館正式開館。6月19日,市領導到館集體參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中國共産黨歷史展覽”,重溫入黨誓詞。2600余幅經典圖片、3500多件套珍貴文物實物,全景式展現中國共産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鑄就百年輝煌的壯闊歷程。領導同志們一路參觀、一路思考,用心感悟波瀾壯闊的百年黨史和其中蘊含的偉大精神。

  青年群體更是不斷從紅色印記中汲取青春奮進的力量。北京建築大學邀請黨史專家帶領青年學生重走紅色路線,在行走的黨史教育課堂中,感受黨的奮鬥足跡。北京工商大學的青年學生也用腳步探尋身邊紅色印記,講述家鄉黨史故事,回望黨的光輝歷程。房山區500余名青年代表在《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詞曲創作地舉辦紀念活動,以革命歌曲聯唱、詩朗誦等形式展現歌曲創作的歷史背景。豐台區在長辛店舊址舉辦微團課,青年學生生動再現李大釗、鄧中夏等革命先烈發動工人運動的經典場景。

  “京”品力作提供生動教材

  “主旋律劇也能這樣吸引人”“每一句臺詞都像是歷史考點”“真理的力量,偉大的開端”……前段時間,一部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頻頻登上熱搜,成為很多年輕網友熱議的話題。作為獻禮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優秀電視劇展播劇目,《覺醒年代》藝術地再現了一百多年前中國的先進分子和進步人士救亡圖存、追求真理、不懈鬥爭的澎湃歲月,成為觀眾汲取初心力量的源泉。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指出,要鼓勵創作黨史題材的文藝作品,特別是影視作品。本市認真貫徹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注重黨史學習教育的宣傳聯動,發揮文藝作品直觀生動、潤物無聲的優勢,以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黨史題材“京”品力作,為黨史學習教育提供豐富的可視化教材。

  《覺醒年代》“現象級”傳播態勢下,市政協又舉辦了“對話《覺醒年代》一堂特殊的黨史課”活動,委員們與主創團隊面對面交流,重溫中國共産黨的初心理想。主創團隊還赴北京大學舉辦專場活動,與北大師生深入對話,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入腦入心。電視劇《香山葉正紅》《青年周恩來》等一批帶有濃厚“京産”標籤的優秀黨史類影視作品也將陸續登上熒屏,助力黨史學習教育。

  各區的藝術創作精品也不斷顯現。東城區與北京廣播電視台合作推出紅色文化專題片《恰是百年風華》,自創紅色主題原創話劇《北平往事》、音樂劇《速記員》等,展現東城區在黨的創建與成長過程中的偉大變革。西城區根據革命先烈王文和王鳳岐真實事跡改編原創戲劇——《什剎海畔電波》,推出自編劇目《唱響西城》《什剎海》。延慶區推出了紅色主題京劇《海陀山中一枝花》,順義區也創編了《使命》《初心》等一批精品紅色劇目。

  身邊小故事折射大道理

  “群眾不增收,我就絕不回城!”密雲區大城子鎮聶家峪村第一書記王海東將擲地有聲的承諾踐行到底。

  陶然亭小學原校長劉建文,在河北省阜平縣半溝村小學支教4年,用教育點亮鄉村孩子的希望與夢想。

  20多年深入全國14個貧困片區、200多個地市縣,開展扶貧實地調研,北京大學貧困地區發展研究院院長雷明用智慧推進可持續減貧。

  ……

  4月14日,作為本市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內容,北京市“決戰脫貧攻堅”全市巡講活動啟動,宣講團由來自脫貧攻堅戰役一線的13位優秀代表組成,他們來自不同領域、不同行業,將自己親身經歷的“身邊事兒”化為感人的講述,展示北京市在決戰脫貧攻堅中取得的突出成就。

  5月12日,經過32場線下宣講之後,活動圓滿收官。據統計,結合各類融媒體的“雲宣講”,線上線下受眾累計達80余萬。“他們是普通人,幹的是普通事兒,但成就的是偉業。”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産經政策研究院工作人員孫建偉聽完宣講,內心交織着感動與敬意。“宣講對我觸動很大,讓我更加了解了國家在脫貧工作中付出的努力,也讓我看到了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的工作人員,如何用實際行動詮釋和踐行脫貧攻堅精神。”對昌平區社區居民王憶君來説,宣講會是一場生動的教育和精神洗禮。

  “決戰脫貧攻堅”宣講收官,“永遠跟黨走”歌曲傳唱等豐富活動接棒。市民熟悉的“身邊人”將繼續用平實的語言、真摯的情感講述廣大黨員、幹部拼搏奮鬥、追夢圓夢的故事,歌唱令人奮進的紅色歌曲,厚植愛國情感。

  聚焦重點民生訴求辦實事

  “有證了!”等待多年後,通州區華業東方玫瑰小區的71戶業主終於在前幾天聽到了好消息:開發商的資金已經到位,隨時配合業主辦理契稅繳納和不動産登記手續。

  一場根治欠薪的行動在本市拉開大幕,勞動監察人員“手上一把尺,心中一桿秤”,進工地、下車間,將勞資糾紛提前化解;政府部門出政策、立規矩,4個月為勞動者討薪9100余萬元。

  隨着黨史學習教育不斷升溫,學習成果也在實際工作中不斷顯現,困擾市民的煩心事兒往往一通電話就能解決。

  市委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日前制定了《關於在全市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實施方案》和《關於在“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中推進“接訴即辦”解決重點民生訴求的工作方案》,要求結合各行各業實際,聚焦無證“房”“車”、勞務和消費糾紛等12類主題;緊盯房産證難辦、預付式消費退費難、垃圾清運不及時、老舊小區改造等27個具體問題,集中解決一批重點民生訴求問題,讓市民在建黨百年有更多獲得感。

  各區各單位迅速行動。市委組織部已聚焦群眾反映突出的問題,列出了項目清單,明確600多項具體任務和2021年擬出臺的60多項政策,通過“每月一題”機制,集中破解高頻難點民生問題,做到主動治理、未訴先辦。針對重點民生項目,市委組織部還建立了協調聯動機制,每半個月匯總工作進展情況,每個月調度一次工作推進情況。自來水集團在黨史學習教育中不斷提升供水服務水準,已完成約140萬隻智慧水錶的更換,並籌備推出“北京市自來水集團”APP。

  東城區每月圍繞1個主題、選取2至3個具體問題全程督辦,並持續優化營商環境,讓企業和市民“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同時還開展了“我為群眾辦實事 點亮百姓微心願”文明實踐活動。西城區推動社區黨組織與區級機關在職黨支部結對共建,梳理300多項問題,研究細化解決措施。海淀區深入基層開展“大學習、大調研、大實踐”,按照“每月一題”要求抓好27項重點民生訴求專項整治。順義區啟用集大劇院、文化館、圖書館和博物館於一體的綜合文化中心,着力補齊公共文化服務短板,及時回應並解決市民所需所盼。(牛偉坤)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