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首都市民打造一片新天地——“十三五”以來社區人防建設工作綜述

日期:2021-02-20 15:57    來源:北京市人民防空辦公室

分享:
字號:        

  社區是黨和政府聯繫、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里”,也是人民防空基礎性工作的重要陣地。“十三五”以來,北京市人防系統緊緊圍繞加強首都人民防空核心能力建設,持續推進社區人防建設工作,不斷提升社區人民防空建設能力和治理水準,完成1900多個社區人防建設任務,基本實現大型社區人防建設全覆蓋,“進得去、留得住、看得見、用得好”的目標如期實現,為首都市民開闢出一方服務生活的多彩空間,打造出一道保護生命的護民之盾。

  京城地下別有洞天——公益化利用改造讓人防工程換新顏

  三九時節的北京,天寒地凍。每一名經過昌平區天龍苑社區郵政生活驛站的“快遞小哥”,都能在這裡免費喝上一杯熱茶,這樣的情景讓人感動;前來驛站領取包裹的居民,可以順便在驛站採購日常生活用品,這樣的便利讓居民開心。昌平區龍澤苑社區利用1000余平米地下人防工程改造的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內暖意融融,有跳扇子舞的大媽,有打乒乓球的大爺,有學古箏的小朋友。

  市人大代表、龍澤苑社區居委會黨支部書記、主任伊然介紹説,“將社區人防工程轉化為社區服務設施,即豐富了社區工作的內涵,也拓展了社區工作的外延,進一步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質,促進了鄰里之間的和諧。”人防工程被改造成公共文化設施和休閒空間,功能多樣、冬暖夏涼,成為老少皆宜的好去處,居民的幸福指數“噌噌”往上漲。

  像昌平區天龍苑、龍澤苑社區一樣,朝陽區甘露園南裏二社區也把“最斑駁的一道墻變成了最美麗的風景線”。2018年1月,李秀芬調任社區居委會黨委書記時遇到了諸多棘手問題,甘二社區是個老舊小區,社區環境“臟、亂、差”現象突出,居民盼宜居、要宜居的願望強烈。她依託黨建引領“街鄉吹哨、部門報到”機制,又逢朝陽區人防辦主動作為,把社區人防建設工作重心放在優化功能、提升服務、促進治理、改善民生上。將7處人防工程口部房周邊臨時建築徹底拆除,內部清空,建成了微型消防應急站、防災減災服務站、便捷綜合服務中心、便民執法站以及70余米長的人防文化長廊,為社區居民提供了20余種便民服務項目,完善了一刻鐘社區服務圈,社區面貌煥然一新,有效滿足了便民需求。社區黨委書記李秀芬還被評為“2018年度中國百名社工人物”。

  這些事例,只是社區人防建設的縮影,人防工程一經公益化改造利用,便讓成百上千的社區煥發生機:東城區東花市街道利用人防工程,建成全市首家社區博物館;西城區月壇雅集傳藝薈集中數百件非遺作品,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文化遺産青少年傳習基地”;豐台區方莊民間藝術館,建築面積將近500平方米,設有書畫、布藝、剪紙、環保等10個工作室,10余位民間工藝大師在此傳道授業;大興區永華南裏社區鄰里文化展覽館,集中展示鄰里文化的影像資料、書畫作品和社區榜樣的風采,成為居民自我教育、提高素養的生動課堂。

  市人防辦黨組書記、主任劉寶傑説,人民防空是利國利民的公益事業,人防工程始終應堅持公益便民使用方向,優先解決民生和服務配套問題,引導人防工程在社區配套、居家養老服務等方面的開發利用。

  方向定基調明。十三五”以來,市人防辦每年從完成整治的人防工程中精選數百處,提供給相關部門和單位,用於補充因地上空間不足而出現的社區功能空白,市民健身、學習、休閒、娛樂和倉儲物資的空間因此逐年增加。目前,全市提供便民服務的人防工程達4748處,除了用於地下車庫的3052處40余萬個車位,剩餘的1600多處也都保持公益便民的性質不變,有效解決地上活動空間資源不足等問題,助力社區成為人民群眾的幸福家園,使群眾安全獲得感不斷增強。

  小喇叭派上大用場——標準化配置讓人防器材能應急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社區疫情防控十萬火急!豐台區珠江紫臺社區居委會主任呂秋玲抄起應急亭裏的小喇叭,就向居民廣播起來。

  “社區的居民樓不高,小喇叭的聲音都能傳到大傢夥兒的耳朵裏。”呂秋玲説,疫情期間,社區應急亭裏的小喇叭、應急指揮棒、警戒帶等應了急,應急包裏的碘伏消毒棉棒、多功能手搖手電等物品也讓居民如獲至寶。

  “早在防疫之前,社區應急亭就受到居民青睞。”朝陽區人防辦法宣科科長毛麗珠講了一件事:2018年3月,朝外街道吉慶裏社區一居民樓發生火災,物業人員迅速從應急亭中取出防毒面具、消防斧等物資展開救援,使火勢很快得到控制,減輕了火災造成的損失。

  應急亭裏的物資不僅能夠幫助救火,而且可以幫助防澇。“雨衣、雨鞋、應急指揮棒、手電筒這些東西,正是小區夏季防汛所必須的。”大興區人大代表、永華南裏社區居委會黨支部書記、主任趙秀娥告訴筆者,一些居民還把應急包作為居家旅行的必備品,裏邊的碘酒、紗布、創可貼、水袋、逃生繩等物品,可在發生意外時派上用場。

  北京人防浩天志願者救援隊隊長于志京説,他們把配發的應急包當作平時訓練的器材,2019年2月,在門頭溝區靈山救援,用急救保溫毯成功將一名遊客抬下山,水袋、求生口哨也在戶外救援中也發揮了作用。

  “社區人防建設,要有居民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東西。”“十三五”期間,人防部門向全市1900個社區發放應急包15000個;在620個社區顯著位置安裝人防應急亭900台,每個亭內配備警報、逃生、應急搶險等器材19種54件,並採取社會化運維方式,委託第三方進行常態維護、及時補充更換。2020年疫情期間,依託應急亭,運維單位配合政府部門迅速啟動防疫宣傳,自籌資金製作發佈1650張防疫公益畫面;先後6次高價購買醫用口罩、酒精噴霧劑、酒精棉片等防疫物資,在安裝應急亭的社區進行發放,力所能及改善社區防疫條件。

  “應急亭和應急包內配置什麼器材、器材什麼型號,都是有標準的。”參與籌劃社區人防建設工作的應急管理部自然災害防治研究院博士後王建飛告訴筆者,為了讓配發的器材戰時管用、平時能用,人防部門廣泛吸收國內外的先進經驗,在全市範圍內統一了應急亭、應急包的配備標準,防止和避免了好看不中用的問題。

  “手中有傢夥什,遇到險情不慌張。”王建飛介紹説,受人防部門配發器材的啟示,不少社區也想方設法購置、收集應急器材,全市60多個社區建起應急器材庫,居民防災救災不會再赤手空拳了。

  疏散標識成標配——常態化宣傳讓“國之大事”深入人心

  細心的市民發現,這幾年北京社區普遍添設了人員疏散掩蔽標誌和路線圖:醒目的符號、簡單的構圖、動漫的形象,標示出人員疏散的路線、掩蔽工程的輪廓。據統計,目前共有4.7萬塊人員疏散路線圖和掩蔽標誌挺立在各個社區顯著位置,其中海澱區所有社區都設置了人防疏散掩蔽標誌和疏散平面圖,標識儼然成為社區的標配。設置疏散標識,提升社區疏散應急能力,是“社區人防建設”的落腳點,不僅僅是居民緊急避險的導向牌,還是防空防災知識的“宣傳牌”。

  市人防辦黨組副書記、副主任李春亭介紹説,人防知識和技能應當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社區人防建設工作中,我們把普及防空防災知識和技能作為“第一戰役”來打。

  “第一戰役”實施過程中也有被居民誤解的事,引發人防部門的深思:海澱區某社區開展日常人防宣傳時,引來居民和網民猜測:社區冷不丁搞FKC宣傳,保不齊有行動吧?人防部門一邊做好解釋和引導工作,一邊調整工作思路,將宣傳教育由首要環節延伸至全過程:只有持續用力、久久為功,居民的國防觀念和人防意識才能深入人心。海澱區人防辦主任王京立説,海澱區社區人防建設已全覆蓋,對已完成人防建設的社區,每年按照一萬元的標準,安排財政經費,用於開展社區人防宣傳活動,實現了“政府主導、社區覆蓋、群眾參與”的新格局。

  因勢利導,循循善誘,人民防空知識潤物細無聲。“十三五”以來,市人防系統緊緊圍繞人民防空重要時間節點這條主線,創新形式和內容,廣泛深入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將防空防災知識在社區中為民播撒。

  ——結合國際民防日、全國防災減災日、全民國防教育日、新中國人民防空創立日等時機,組織社區居民辨識疏散掩蔽標識、開展“安全家庭”親子遊戲、練習應急避險技能、觀看自編自演節目,開展全市防空警報試鳴宣傳活動。連續五年在五環路以外試鳴防空警報,發出喚醒首都人民群眾國防觀念和防空防災意識的最強音。2020年4月4日,全市範圍鳴響防空警報,深切哀悼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中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

  ——“平安生活”講師團,共在社區開展人防宣教和疏散演練活動800余場次,線上線下直接受眾約150萬人次,培訓社區人防專(兼)職幹部和志願者3000余名。

  ——人防志願者充分發揮在公益保障、宣傳教育、戶外救援中的服務作用,在社區開展各類志願服務活動,成為了人防專業隊伍的重要補充力量。

  在開展社區人防建設工作中,人防部門越來越深切地感到:社區宣教既要搞好常識的“灌注”,又要引導居民“關注”。平日裏青年人外出上班,怎麼“灌注”都難以覆蓋社區全員,而只要讓他們“關注”了,就會通過網路等各種渠道,主動了解人防知識,為讓大家“關注”人防,人防部門推出了一系列舉措。

  充分發揮宣教基地在社區的優勢,60處宣教場所定期向居民開放,在社區安裝1100塊固定宣傳欄和利用2000余塊室外LED顯示屏,普及人防知識和技能。

  通過開展網上有獎問答、招募“安全家庭”等活動,向社區居民推送“北京人防”以及各區人防部門創辦的微信公眾號,不斷提高人民防空的“關注度”。

  大興區人防辦副主任張書齡介紹,大興區人防辦借助區信息化平臺研製一款集設施採集、報修、宣教、管理于一體的人防設施管理系統,在每個人防設施貼上專屬二維碼,居民可通過掃描二維碼進入報修界面,按照提示填寫報修資訊且拍照後提交即可,後臺審核報修單正確無誤後交維修商進行處理。此外,系統還設置了“學習園地”板塊,研製了四款動畫,涵蓋了人防基礎知識、人員疏散掩蔽知識、人防工程知識等內容。社區居民線下反饋問題,線上操作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最大限度提高管理效率,即解決了安裝在社區內人防設施的後期運維,又達到了宣傳人防的作用。

  警報聲中齊上陣——實戰化演練讓各路人馬“擰成一股繩”

  “人員疏散掩蔽演練年年搞,參加演練人員一年比一年多。”西城區新華里社區居委會黨支部書記、主任王克功介紹説,如今,社區疏散演練已經形成了社區居民、物業人員、志願者隊伍聯合上陣的局面。

  國家人防辦原通信指揮處處長陳乾認為,社區人防建設的核心使命是,一旦空襲來臨,社區居民能夠迅速進入掩蔽工程,並具備與之相適應的避險技能,要想戰時從容疏散,平時就要積極演練。圍繞這一核心使命,北京人防系統每年按照一定比例,指導社區開展人員疏散掩蔽演練,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社區疏散掩蔽演練不設觀摩席位,人人都是參與者。物業人員可能不在小區住,但小區的演練少不了他們的身影:演練前,他們打掃人防工程內的衛生;演練中,打開風機保持內外空氣暢通;演練結束後,檢查、維護工程防護設備,使其保持良好的戰備狀態。

  在演練隊伍中,一批身穿紅馬甲的人員引人注目,他們就是人防志願者。西城區人防辦宣教中心主任李秋梅介紹説,近年來,每個社區都組建了10至20人的志願者隊伍,平時他們是人防工作的宣傳員,疏散演練活動中,他們是引導員、通信員、安全員,是社區人防建設的主力軍。新華里社區的人防志願者是一群無線電愛好者,人員疏散時他們運用手持電臺提供通信保障,彌補了街道與社區直接通信的空白,打通了街道和社區之間的最後一公里,在應急搶險、防汛、疫情防控工作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朝陽區人防辦在社區成立了3支黨員人防志願者隊伍,充分發揮社區在職黨員模範帶頭作用,引領基層黨建、黨員下沉社區,強化基層黨員人防力量的搭建;通過人防技能的培訓,使社區黨員具備人防應急組織能力,承擔起臨戰協助政府組織平戰轉換、應急疏散等工作任務。

  每一名人防志願者,猶如一粒蒲公英的種子。隨著北京志願服務行動蓬勃興起,市人防辦因勢利導,積極動員志願服務團隊為人民防空貢獻力量。目前,全市人防志願者1.2萬人,涌現出人防浩天志願者救援隊、大興人防藍天救援隊、房山人防救援團等多支優秀志願隊伍,在助力北京人防社區建設工作中常常出現他們的身影。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