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各領域改革齊頭並進 “十四五”推行54項重點改革任務

日期:2021-02-03 07:40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北京各領域改革齊頭並進,以改革開路解難促發展 “十四五”推行54項重點改革任務

  遇到煩心事,一個電話打到12345熱線,相關單位“接訴即辦”;“醫藥分開”取消了醫療機構藥品加成銷售機制,擠壓藥品價格的虛高空間,患者最先受益;學區制、集團化辦學等改革推進,讓基礎教育資源更加均衡,2020年小學和初中就近入學率均超99%……過去5年,北京各領域改革齊頭並進,以改革開路、解難、促發展。

  2月2日,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的“回顧‘十三五’展望‘十四五’”系列新聞發佈會全面深化改革專場上,市委改革辦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胡雪峰介紹,本市在“十三五”時期推出了一批彰顯首都特點、務實管用的改革措施,啃掉了一批破除體制機制弊端、調整深層次利益格局的硬骨頭。目前研究制定了包括54項重點任務的《“十四五”時期北京市重要改革舉措清單》,實施清單化管理、項目化推進。

  重大改革:正研究制定城市更新專項規劃

  改革是過去5年北京的關鍵詞之一。“本市立足北京實際、做實自選動作,一批具有北京特點的重大改革擦亮了‘北京改革’品牌。”胡雪峰舉例,在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方面,以疏解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實施人口規模、建設規模雙控,嚴守人口總量上限、生態控制線、城市開發邊界三條紅線,在全國率先構建推動減量發展的體制機制,實現了從集聚資源求增長轉向疏解功能謀發展的重大轉變。

  “‘十四五’時期,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改革又到了一個新的關頭。”胡雪峰説,本市將緊盯解決突出問題,繼續用足用好改革這個關鍵一招,推動北京改革繼續走在前列。實施清單化管理、項目化推進,以深化改革促首都高品質發展,確保“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

  “哪矛盾和問題最突出,哪個疙瘩最難解,就重點推進哪項改革。”他介紹,未來幾年將圍繞老舊小區、老工業廠區、老舊樓宇、平房院落等改造中面臨的專項規劃缺位,技術標準缺失,土地、規劃、建設、運營多環節審批不暢等問題,統籌推進存量改造綜合配套改革,相關部門正研究制定城市更新專項規劃等政策措施。

  民營經濟:不允許額外設置准入附加條件

  北京民營經濟貢獻了全市四成以上GDP、近五成稅收和七成就業。“疫情發生以來,市級層面連續出臺打好疫情防控阻擊戰19條、促進企業持續健康發展16條等措施,各部門和各區梳理出減稅降費等方面348個政策文件以及與企業生産經營密切相關的63個疫情防控指引,精準幫扶企業尤其是受疫情影響嚴重的民營和中小微企業解決防疫、融資、用工需求等問題。”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張艷林説,各方努力下,民營經濟持續恢復,2020年1月至11月,本市民間投資同比增長9.9%,高於全國9.7個百分點。

  “十四五”,本市將進一步完善體制機制,優化發展環境,為民營經濟高品質發展提供更加堅實的制度保障。張艷林介紹,本市將進一步放開民間投資領域,支援民營企業參與交通、水利、醫療、教育、養老等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以及老舊小區、商業區改造等城市更新項目;鼓勵民營企業參與人工智慧、5G等領域新技術、新産品、新模式開發應用。

  值得注意的是,本市將全面清理市場准入負面清單之外違規設立的准入許可和隱性門檻,不允許額外對民營企業設置准入附加條件。破除招投標隱性壁壘,不允許對具備相應資質條件的企業設置與業務能力無關的規模門檻和明顯超過招投標項目要求的業績門檻。

  老舊小區:2000年底前建成需改造的5年改完

  緊挨着國貿的高樓大廈,有40多年曆史的勁松北社區已成為“網紅”。這個過去沒電梯、環境差、少配套的老舊小區,在引入社會資本後被盤活了,除了基礎設施提升,小區也終於有了物業管理,物業費收繳率已達到80%,步入良性迴圈。

  這得益於北京探索統籌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和建立長效管理機制。“本市明確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必須先成立業委會或物管會,注重整治改造與長效管理的有效銜接。”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副主任馮可梁説,所有改造項目,樓本體、設施改造、環境提升與規範物業管理引進同步開展,對改造後的小區全部形成常態化的物業管理長效機制,使改造成果能夠得到長期保持。同時,要求各小區在項目改造前完成業委會或物管會組建的同時,引導業主就物業服務標準、收費標準達成一致意見,簽訂物業服務協議,引入專業化的物業服務。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十三五”時期列入改造範圍的511個小區,基本實現物業管理全覆蓋,461個小區成立了業委會或物管會,佔項目總數的90%以上。按照計劃,到“十四五”期末,力爭基本完成全市2000年底前建成的需改造老舊小區的綜合整治任務。

  基層治理:社區掛牌從120多塊減至15塊

  雖然級別不高,但老百姓身邊的社區居委會曾一度因為管的事又多又雜被稱為“萬能居委會”“社區萬能章”。“本市給街道辦事處賦權增能,將街道原來‘向上對口’的20多個科室,精簡為‘向下對應’、直接服務居民的‘六室一隊三中心’架構。”市委社會工委委員、市民政局副局長李紅兵説,“十三五”時期,本市下放431項行政執法職權,堅決把不該加給街道的負擔擋在門外,使街道逐步實現有權管事、有人幹事、有錢做事。

  在社區,最明顯的變化是挂的牌子少了——社區掛牌從120多塊精簡為15塊。據介紹,本市持續開展社區減負增效,明確社區法定職責34項,市級部門下派到社區的填報表格精簡為7項,社區蓋章證明事項減少到3項,有效改變了“萬能居委會”“社區萬能章”的現象。大社區也迎來“瘦身”。按照最新規定,本市社區規模一般在2000戶6000人,不超過3000戶9000人。目前全市82個5000戶以上的超大社區已有62個完成拆分。

  李紅兵表示,“十四五”時期,本市將調整街道鄉鎮行政區劃設置,加快城市化成熟地區鄉鎮向街道辦事處轉制,逐步撤銷地區辦事處,開展城鄉結合部“撤村建居”工作;加強社區立法,調整城鄉社區規模設置,對3000戶以上的社區進行優化調整;推動基本公共服務項目向農村社區延伸,健全農村社區服務設施和服務體系。

  消費:開展跨境電商進口醫藥産品試點

  首個地跨兩省市的大興機場綜保區獲國務院批復,與天竺綜保區共同形成了首都一南一北兩大開放新引擎;全國首創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出口退稅業務辦理……“十三五”時期,北京由全國唯一的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城市,跨越升級為擁有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和中國(北京)自貿試驗區兩大開放高地。

  “‘十四五’,本市將依靠改革打通國內國際雙迴圈的制度堵點,突破商務行業發展瓶頸。”市商務局黨組成員、新聞發言人劉梅英説,尤其在促消費擴內需方面,本市將以新消費引領北京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

  一批新試點即將在北京落地。梳理發現,本市持續推進跨境電商創新發展,加快協調開展跨境電商進口醫藥産品試點、“網購保稅+線下自提”、B2B出口試點等新模式新業態,大力引進國際知名品牌首店在京佈局。

  同時,內貿流通的短板弱項也將補齊:鼓勵發展社區商業新模式,探索設立移動餐飲售賣車、智慧廂式便利設施、蔬菜直通車等非固定網點;在有條件的區域,試點開展品牌連鎖便利店“一業一證”。(曹政)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