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劍 北京城南贏來發展新空間

日期:2020-12-11 08:41    來源: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分享:
字號:        

  十年,在歷史長河中只是一瞬;但對於北京城南而言,這是砥礪奮進的十年,波瀾壯闊的十年,跨越發展的十年。

  北京城南,包括豐台區、房山區、大興區和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北京的南大門,緊鄰首都功能核心區,居於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區之間,是“一核兩翼”腹地,也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戰略區域。

  相比於城北,北京城南一度是發展的“洼地”。2010年起,為補齊南部地區發展“短板”,優化提升城市功能,北京市分別於2010-2012年、2013-2015年、2018-2020年,共實施三個階段城南行動計劃,集中推行了一系列重大項目和支援政策,總投資超過10000億元。

  2020年是第三輪城南行動計劃收官之年,第四輪行動計劃正在編制,在此承上啟下關鍵時刻,請看城南的亮眼“成績單”。

新變化 “數”説城南驚喜蛻變

  十年數據看跨越

  2010-2019年,城南地區GDP由2168億元增長至5481億元,GDP總量增長了153%,10年間年均增速高於全市約0.3個百分點。

  2010-2019年,城南地區規上工業生産總值由3452億元增長至6342億元,增長了80%,對全市規上工業生産總值增長貢獻率為34%,高於全市年均增速約0.6個百分點,全市佔比提升約1.4個百分點。

  2010-2019年,城南地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由104億元增長至300億元,增長近200%,高於全市年均增速2個百分點。

  2010-2019年,城南地區新改建中小學學校41所,新增中小學學位數約47000個;新改建醫院11所,新增床位數約8000個,其中三甲醫院7所,涉及床位約7000個;新增軌道條數7條,新增里程約180公里。

  2015-2019年,城南地區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由47.39%提升至78.00%。

  這一組組數據,清晰展現着城南行動計劃實施十年以來,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長足進步。

  尤其是近三年,如今的城市南部地區已經從“打基礎”、“補短板”階段,逐步進入“築高地”、“上水準”階段,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速度快、品質高、後勁足的良好勢頭。

  三年數據顯增長

  據統計,第三輪城南行動計劃共推動實施項目193項,三年完成投資約3000億元。2017-2019年,南部地區實現地區生産總值年均增長8%,高出全市1.5個百分點。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7.8%,高出全市4.4個百分點,城南地區造血功能進一步增強。

  以首都地區環線高速、大興國際機場北線高速為代表的一批骨幹交通項目竣工投用,構築了南部地區交通新格局。以青龍湖森林公園、南海子公園(二期)為代表的一批城市森林公園逐步對外開放,南部地區森林覆蓋率由31.8%提升到33.4%,超額完成第三輪行動計劃目標;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78%,增速是全市的2倍。

  以北京天壇醫院新院區、人大附中豐臺學校為代表的一批公共服務設施投入使用,南部地區新增中小學學位數2.44萬個,新增醫院床位3500余張。

  高精尖産業加快聚集,初步形成高端汽車與新能源智慧汽車、軌道交通、航空航太、電子資訊等4個千億級産業集群,以及生物醫藥、智慧製造、新材料等10個以上百億級産業集群。

新優勢 城南內生動力被激活

  具體而言,這三年,城南高品質發展的內生動力被充分激活,呈現出諸多新優勢:

  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正式通航 臨空經濟區建設全面啟動

  自貿區大興片區、綜合保稅區(北京部分)正式掛牌;臨空區發展服務中心、北京自貿區創新中心等一批重大項目啟動實施;智慧物流區、航空科技創新區等項目也在加緊謀劃中。

  麗澤金融商務區發展勢頭強勁

  如今地標新秀林立,麗澤SOHO等多個項目投入使用,釋放産業空間近百萬平方米。中華聯合保險、中國人民數字貨幣研究所等一批高端金融資源加快聚集,入駐的572家企業,金融類企業達374家。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在南部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帶引領作用更加突出

  全力推動“三城一區”主平臺建設,推動校企合作,與清華、北大等高校院所完成對接調研,127個“三城”科技成果項目在開發區轉化落地;掛牌26個技術創新中心和13家産業中試基地,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突破1100家。

  僅2019年,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新增企業7400余戶,市場主體總數突破3萬家;成功推動國望光學和中芯國際積體電路創新中心簽約落地;高端汽車和新能源智慧汽車産業年産值近2000億元,進一步穩固了在全國的龍頭地位;電子資訊産業集群發展迅猛,年産值突破千億;生物技術和大健康産值增速12%,産業産值全市佔比超過50%。

  南部地區中關村分園高精尖産業規模也在持續擴大

  2017-2019年南部地區中關村分園總收入年均增速達到11.7%。其中,中關村豐臺園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園區擁有上市企業28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000家。中關村房山園持續推進製造業向智慧化轉型,高端製造業基地加快發展。中關村大興園生物醫藥基地發展勢頭良好,吸引艾默生、屠呦呦團隊研究中心等一批高精尖項目入駐。

  南中軸地區高品質規劃建設加速

  南中軸地區街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草案對外公示。推進南苑森林濕地公園先行啟動區建設,南中軸兩側區域建成久敬莊公園等16處公園綠地,增加綠地面積57萬平方米。“穿過森林去機場”的大綠大美國門形象初步形成。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南段)也在加快保護髮展。

  良鄉大學城擴區工作正在有序推進

  規劃擴展面積1048公頃,貫穿大學城南北、串聯五所大學的中央綠化景觀帶已基本建成。市政府牽頭成立了良鄉高教園區建設發展理事會,高位協調促進校際交流,各校合力完成40個開放共用項目,實現101個實驗室共用,圖書館資源共用平臺搭建完畢,面向3.8萬名在校學生開放了16門課程。

新收穫 人民幸福感持續提升

  城南注重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加關注城市環境的改善。經濟的發展讓城南老百姓受益頗多:交通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公共服務短板進一步補齊……

  綜合交通體系持續完善

  南部地區新增軌道里程總計57.8公里,新增軌道站點13個,京雄城際鐵路、8號線四期、大興國際機場線一期等一批國家重大骨幹交通完工投用。京雄高速、大興國際機場北線高速東西延等一批國家重大交通工程實現開工建設,首都地區環線高速公路成“環”運作,104、105國道建設加快推進;北京規模最大的鐵路綜合交通樞紐豐臺火車站站房主體結構封頂,區域交通門戶地位不斷提升。

  高品質教育資源的持續引入和優質醫療資源加快向南部地區轉移

  人大附中豐臺學校、房山區首師大附中實驗學校等11所學校正式啟用。北京天壇醫院新院區(三甲綜合)順利遷入並運作良好,良鄉醫院外科綜合樓建設完工。

  綠色生態空間持續擴大

  疏整促專項行動持續推進,城市空間更加清朗,群眾多樣化需求得到更好滿足。累計完成“留白增綠”3015公頃,城市綠色空間顯著擴大。同時,三年完成造林15萬畝,累計恢復建設濕地334公頃。

新突破 改革創新引領發展

  第三輪城南行動堅持落實規劃管控,持續深化土地、投融資、人才等領域體制機制創新改革,有效促進了人才、技術、資訊、資金等要素的協調順暢流動。

  規劃管控力度不斷強化

  按照城市總規和分區規劃要求劃定三區三線,結合疏整促對城鄉建設用地進行調整,堅守建設用地規模底線,推進區域減量集約發展。

  土地制度改革取得重要成果

  大興區農村集體土地改革全面推進,累計完成15宗(共約128公頃)集建地塊入市,聯營公司集體資産增收超100億元,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建設公寓、集體租賃住房、共有産權房86萬平方米。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全面推行工業用地彈性出讓制,緊抓低效用地更新,2019年出讓工業用地46公頃,收儲160畝閒置工業土地,完成用地升級750畝。

  投融資改革紮實推進

  發佈實施《關於部分區域政府土地出讓收益返還資金使用管理流程》,麗澤金融商務區突破原有重點功能區土地出讓金使用政策,擴大土地出讓收益資金使用範圍。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率先推行投資項目承諾制,發佈《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依申請政務服務事項告知承諾審批管理暫行辦法》。房山區探索引入社會資本打造養老服務綜合體,搭建智慧養老服務平臺,鼓勵和吸引43家簽約服務商提供養老服務。

  營商環境持續優化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深化審批制度改革,推進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試點工作,在全市率先實現“一枚印章管審批”。豐台區在全市率先啟動“網際網路+不動産登記”改革試點,“一窗辦理”企業不動産登記、交易、繳稅業務,實現便捷、高效、優質服務,經驗做法獲得了國務院通報表揚。大興區為企業建立總管家、服務管家、行業管家三級服務體系,出臺鼓勵高精尖發展政策;加快推進“不見面審批”、“零見面秒批”模式,建成一批標準化村級辦事“零距離”政務服務站。房山區實現審批“一張網”,投資項目審批事項100%網上辦理,全面提高企業開辦效率,企業開辦時間壓縮至1天。

  人才吸引力顯著提升

  經濟技術開發區發佈“人才十條”加強人才政策引領,國際人才社區試點建設穩步推進,類海外工作和生活環境逐漸形成。豐台區積極搭建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平臺,人才引進落戶、教育醫療等配套服務不斷完善。房山區深化校地合作,啟動“百名博士進房山”活動,良鄉大學城與北理工、中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不斷加強,北理工無人飛行器自主控制研究所等多個項目人才團隊先後入駐,向教職工提供住房約6000套。

  十年時光仿佛悄無聲息,但城南前進的足跡,在時光隧道中顯得愈發堅定而閃耀。這些矚目的成就,離不開行之有效的工作舉措,穩紮穩打的工作方法。

  市委、市政府始終高度重視城南發展,實施第三輪城南行動計劃以來,組建市級工作專班,加強協調調度和督查考核,做到季度有目標、月度有進展、日常有落實。

  以任務清單和項目清單為抓手,工作專班統籌推進行動計劃落實。任務方面,按照行動計劃研究制定重點任務,再進行年度細化分解落實形成年度重點任務和一般任務,明確年度任務目標和責任部門。項目方面,圍繞行動計劃工作部署,結合市區兩級重點工作安排,以抓開工、抓投資促進工作落實。

  同時加大資源要素投入,南部地區土地供應佔全市比重從十二五時期的34%提高到十三五時期的42%;安排市政府固定資産投資佔全市比重提升到30%左右,有力保障了重大項目資金需求。

  如今,南部地區綜合承載能力明顯提升,發展高地逐步顯現,發展格局逐步清晰。

  下一步,第四輪城南行動計劃正在加快編制,將進一步補齊短板,提高綜合承載力,抓住“兩區”“三平臺”重大發展機遇,充分發揮資源集聚和空間承載優勢,積極承接更多首都功能,激發南部地區發展的巨大潛力,打造具有吸引力的首都發展新高地和新的增長極。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