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北京步入減量發展時代 “減法”換來高品質發展的“加法”
累計退出一般製造業企業2367家,疏解騰退市場、物流中心919個……這些“負增長”是北京過去5年所做的減法。
“千年古都正在深刻轉型,北京成為了全國第一個減量發展的城市。”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本市一般製造業企業集中退出工作階段性完成,區域性市場和區域性物流中心疏解工作2020年底基本完成。“減法”也換來北京高品質發展的“加法”,見縫插綠、留白增綠讓城市綠地增加3600公頃,“大城市病”逐步緩解。
累計退出一般製造業企業2367家
西直門外,5年恍如隔世,曾經人潮擁擠的“動批”變了模樣:過去的天和白馬市場現在是北礦金融科技大廈,過去的萬容市場現在是奇安信集團總部樓宇,過去的四達大廈現在是新動力金科中心,過去的世紀天樂市場現在是北京金融科技中心……
名稱的變化折射出産業的革新——2017年11月30日,東鼎服裝批發市場閉市,歷時兩年的“動批”疏解騰退工作完成。幾乎同時,樓宇改造更新工程一個接一個開工,正瞄準金融科技産業積極轉型。
“動批”之變正是“十三五”時期北京疏解整治促提升的縮影。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本市嚴格執行新增産業禁限目錄,2015年到2019年累計退出一般製造業企業2367家,疏解提升市場、物流中心919個,“一般製造業企業集中退出工作階段性完成,區域性市場和區域性物流中心疏解工作2020年底基本完成。”他説。
460處口袋公園“美”在身邊
2019年底,大紅門建欣苑小區居民終於盼來了“下樓就能逛公園”的日子。緊鄰着大紅門西路,一片曾經拆違留下來的“臟亂差”荒地終於變成了公園。
此前,9.56平方公里大紅門街道管轄範圍裏連個像樣的便民公園都沒有。“居民上下班都繞道走。”當地居民回憶,便民公園這片地過去是臨街違建,既臟又亂,終於,各方經過協調在2017年將違建全部拆除。此後,經過市發展改革委、市國資委等部門的協調,這片閒置土地正式變身。
像大紅門一樣,本市持續推動違法建設治理,2018年以來拆違騰退土地1.5萬公頃,新生違法建設、群租房、“散亂污”企業、佔道經營基本實現動態清零。
這些疏解騰退的土地有了前所未有的變化——見縫插綠、留白增綠,“十三五”以來,本市新增城市綠地3600公頃,新建城市休閒公園190處、新添小微綠地和口袋公園460處。
“大城市病”逐步緩解
這幾年,越來越多上班族坐上了全新的交通工具——市郊鐵路。“十三五”時期,本市先後開行副中心線、懷密線、通密線,加上年底開通的東北環線,北京市郊鐵路通車里程將近400公里。
按照“優供、控需、強治”思路,本市持續加大交通綜合治理力度,出臺緩解交通擁堵行動計劃,全市支路以上路側停車實現電子收費,中心城區高峰時段平均交通指數從5.7下降至5.48,交通治理取得初步成效。
“北京的城市建設更加注重減量提質,城市發展實現了從集聚資源求增長轉向疏解功能謀發展的重大轉變,成為全國第一個減量發展的城市。”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説。
正是這樣的新思路,讓北京的“大城市病”逐步緩解。
不僅如此,過去四年,北京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了重大進展,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累計下降47.9%;同時,綠色生態空間不斷拓展。
“十三五”時期,本市建立健全戰略留白、減量發展政策機制,實現人口規模、建設規模雙控,與此同時經濟保持平穩健康發展,探索形成了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的新模式。(曹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