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來,北京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堅持新發展理念,緊緊圍繞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的總目標,在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大局中,統籌本地治污與區域協作,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特別是打贏藍天保衛戰,實現了生態環境品質全面、持續改善,推動首都綠色發展、高品質發展取得初步成效。
藍天保衛戰不斷刷出“好氣色”
走進大興區國家新媒體産業基地的文化創業園區,映入眼簾的是由工廠渣池改造而成的地下西餐廳,由“輸煤廊”搖身而變的“書媒廊”……這座造型前衛的文創中心,前身竟是一座設施陳舊、煙塵飛揚的燃煤供熱廠。北京首興永安供熱有限公司(新媒體基地供熱廠),始建於1993年,佔地33畝,承擔着新媒體産業基地入區企業和福苑、泰中兩個居民小區的生産供汽和生活供暖工作,每年消耗燃煤3萬餘噸。2012年開始通過實施清潔能源改造、鍋爐低氮改造以及産業升級改造等所有有力措施,年減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塵等排放400余噸,不僅大大降低了污染物排放,還吸引到大批文創企業入駐,成為基地産業轉型升級的新樣板,實現了公司的扭虧為贏。
近年來,北京市四項主要污染物年均濃度明顯下降,2019年全市細顆粒物(PM2.5)濃度進入“40+”,為42微克/立方米,較“十二五”末2015年下降48%,其中密雲、懷柔區PM2.5濃度分別為34、35微克/立方米,在全市率先達到國家標準;二氧化硫濃度連續三年保持在個位數,達到國際先進水準;可吸入顆粒物、二氧化氮濃度分別是68、37微克/立方米,首次達到國家標準。重污染天數明顯減少,從2015年的46天下降到2019年的4天,減少42天。2020年1-8月,PM2.5濃度4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4%;二氧化硫、可吸入顆粒物、二氧化氮濃度同比分別下降15%以上。大氣環境品質明顯改善,氣爽天藍,市民的藍天幸福感明顯增強。
北京大氣環境品質持續改善主要得益於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民生工程壓實責任。全市齊抓共管,全面落實黨政領導幹部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組建市委生態文明建設委員會,並下設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及應對氣候變化等7個專項工作小組;在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下設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專項小組,專司推進重大體制機制改革。市領導集中開展“藍天保衛戰”“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大調研,以及污染防治攻堅戰等雙調研,並以“四不兩直”形式檢查柴油貨車等污染管控措施落實情況。出臺《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北京市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等文件,召開街鄉鎮以上負責同志參加的全市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生態文明建設動員大會,部署重點工作。堅持市委每月點評、市政府按季調度,推動污染防治攻堅戰行動計劃落實。聚焦責任落實,制訂實施《北京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職責分工規定》《北京市貫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規定〉實施辦法》兩部黨內法規,着力構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公眾參與”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強化市級生態環保督察權威性。樹立正確的政績導向,將PM2.5濃度下降等納入對各區、市有關部門的績效考核體系,建立對各區、各街鄉鎮的生態環境品質排名、約談、問責機制。
“一微克”行動深度治理。在本市清潔空氣行動計劃(2013-2017年)圓滿完成的基礎上,繼續聚焦柴油貨車、揚塵、揮發性有機物治理等重點領域,打響藍天保衛戰。2017年,在大氣污染防治秋冬季攻堅行動部署會上,市委書記蔡奇明確提出“PM2.5治理要一個微克一個微克地去摳”,由此以“一微克”行動為主線,綜合運用科技+執法+管理等手段,實施大氣污染精準治理。打好“治兩散”收官戰,在確保群眾溫暖過冬的基礎上,基本實現平原地區“無煤化”,燃煤總量下降到250萬噸以內,基本解決了燃煤污染問題。以疏解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不斷優化升級産業機構,累計完成近1.2萬家“散亂污”企業分類處置,並實施動態“清零”,退出一般製造業和污染企業近1800家。打好移動源攻堅戰,實施最嚴格的機動車排放和油品標準,先後出臺國三車淘汰補助、國三標準柴油貨車全市禁行、新能源貨車優先通行等政策,調整擴大非道路移動機械低排區範圍。近年來,累計報廢轉出220余萬輛老舊機動車,推廣新能源車30余萬輛,累計20.5萬輛超標車納入黑名單數據庫,實施“閉環管理”。搭建全國首個重型柴油車遠端線上監控平臺,已有5萬餘輛重型柴油車納入線上監控系統,為精準執法提供支撐;建立非道路移動機械備案管理數據庫,實現環保標識數據手機端APP採集,5萬餘臺非道路移動機械完成編碼登記。在全國率先開展重型柴油車氮氧化物檢測,嚴管嚴查38個進京口和市內重點道路,重型柴油車超標檢出率從15%下降到6%左右。打好揚塵管控戰,初步建成全市統一的揚塵視頻監管平臺,現場巡查與線上監管相結合;建成覆蓋全市333個鄉鎮(街道)的細顆粒物、粗顆粒物監測網路,1800余條道路實現塵負荷走航監測,定期排名通報鄉鎮(街道)粗顆粒物、道路塵負荷情況和排名倒數的鄉鎮(街道),強化社會監督。2020年1-8月,全市降塵量均值為6.1噸/平方公里·月,同比下降11.6%。
碧水保衛戰全面提升水質標準
在北京城南,一彎清澈見底的河流自西向東連接起大興區、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通州區。短短幾年,當年的“蚊子河”新鳳河已經完美蛻變,變成一條水清岸綠的生態廊道,河內水草豐美,多種植物生機勃勃……新鳳河只是北京治水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北京市碧水保衛戰堅持標本兼治,污染減排和生態擴容兩手發力,持續推進水環境品質改善。
以“河長制”為統領,污染減排、生態擴容兩手發力。開展飲用水源地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行動,實現地表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封閉管理。完成全市加油站地下油罐防滲漏改造,防範地下水污染。2019年密雲水庫蓄水量突破26億立方米,創近21年來新高。啟動第三個污水治理三年行動方案,加快建設污水治理設施,全市污水處理率提高到94.5%。全市142條段黑臭水體全部完成治理,其中建成區58條段實現“長治久清”。密雲水庫等主要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穩定達標,地下水水質總體穩定,地表水水質持續改善。2020年1-8月,25個國家考核斷面中,I-Ⅲ類水質斷面60%,無劣V類水質斷面,動態達到“十三五”目標要求。
實施以“控污”為主題的美麗鄉村建設行動計劃,印發農村污水排放標準,因地制宜分類開展污水治理。實施跨區、跨鄉鎮水環境區域補償機制,形成上下游齊抓共治水環境的格局。
構建市區內微迴圈河道系統。如在新鳳河李營閘至興和街橋的1.35公里的河段,實施水系連通工程(調引黃村再生水廠2.5萬方每天退水補給河道),栽植香蒲、水蔥、睡蓮等水生植物8780平米,修復河坡綠化面積1.2萬平米。新建溢流堰汀步1座,魚巢棲息地400米,深潭棲息地4處,生態島2座,噴泉曝氣機2座,環保再生材料的慢行步道及廣場3200平米。通過優化河道地形、豐富水生生物生境結構、提升河道自凈能力和抗干擾能力,來維持和穩定河道水質恢復健康的河道水生態系統。
充分利用濕地涵養凈化水源。如位於新鳳河北岸的安南濕地環保主題公園,設計時綜合考慮瀛海鎮域規劃、區域交通規劃、流域水質和水量、流域生態保護需求等,以“水準潛流+垂直潛流”為主體凈化工藝,以前置塘和生物濾池為預處理單元,表流濕地為深度凈化單元。佔地面積約550.8畝的該公園能夠較好地收集和凈化瀛海地區的面源污染,通過水生植物的吸收、濕地填料的吸附、微生物的分解等作用削減面源污染,穩定河道水質和保護河道水生態系統健康。
凈土保衛戰讓每塊土地各盡其用
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聚焦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兩個領域,深入開展土壤污染防治,保障土壤環境安全。嚴管受污染耕地,全面完成農用地土壤狀況調查,因地制宜分類開展安全利用,讓群眾吃得放心。嚴管污染地塊,建立關停企業動態篩查機制,實施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製度,全流程監管建設用地,讓群眾住得安心。
土壤環境風險基本得到有效管控,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均動態達到90%以上。
京津冀聯合發力共築良性互動生態環境
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與津冀兩地同向發力。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領導小組的領導下,按照“責任共擔、資訊共用、協商統籌、聯防聯控”的要求,在合作治污、重污染應對等方面,主動作為、聯合行動。特別是區域立法協同實現突破,京津冀三地同步出臺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污染防治條例,一體化加強對移動源污染的管控。在水環境聯保聯治方面,實施密雲水庫上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對匯入白洋淀流域的大清河,加大治污力度,全力支援雄安新區建設。推進永定河流域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實施萬家寨引黃向永定河生態補水,境內170公里河段25年來首次全線通水,基本實現了永定河京津冀段水流貫通的階段性目標。
近年來,北京生態環境狀況指數保持在“良”的等級,穩中向好,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44%。聯合國環境署駐華代表處首席代表涂瑞和在2020年北京國際大都市清潔空氣與氣候行動論壇上表示,國際社會高度評價中國從全球環境的參與者、貢獻者到引領者的角色轉變。中國在努力解決自身環境問題的同時,以切實行動支援全球環境保護,在應對氣候變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方面採取切實行動,發揮了引領作用。北京市是聯合國環境署重要的地方合作夥伴,多年來在治理空氣污染和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做法效果顯著,值得在世界範圍內推廣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