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5位代表真情流露講述履職故事 不忘初心 實幹為民
人大代表是什麼?人大代表應該做什麼?1月14日,五位人大代表參加“履職新時代”代表專訪,結合自身工作,講述自己的履職故事。
讓農業成為“金飯碗”
平谷區正在打造“農業科技創新示範區”建設,大桃和禽業是其中的兩大支柱産業,作為平谷禽業龍頭企業,市人大代表、北京市華都峪口禽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孫皓深感責任重大。2018年,孫皓第一次當選市人大代表,他當時代表平谷區提出了在平谷打造北京農業科技創新示範區的議案。這條議案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並且於同年啟動落實。
孫皓代表充分發揮自己的履職職責,深入調研,與科研院所、政府相關部門深入研究。最後,平谷立足資源稟賦和産業基礎,借鑒瓦赫寧根大學“政府+科研機構+企業”的模式,形成擁有平谷特色的架構,孫皓代表也是全程參與。
“我要全力以赴支援示範區的發展,壓力巨大,但也動力十足,為的是能讓缺乏産業的平谷區,成為享譽國內外的農業‘中關村’。”
同樣想在農村大展身手的還有市人大代表孔博。他是土生土長的密雲人。8年前,他和妻子辭去城裏工作回鄉創業,通過網際網路展賣優質農産品,帶動鄉親們創業。如今已幫助1000多戶鄉親增收致富。“有位種番茄的大姐,已經學會用抖音、快手直播自己怎麼種番茄、怎麼送貨,成了‘網紅’,一年能收入60多萬元。”孔博代表説,鄉親們成為了“新型農民”,在農村大有作為。
這次會議,他也帶來了鄉親們的心聲。現在不少鄉親們還會在村裏的作坊榨一些自家産的香油,磨一些自己種的玉米麵,做一點豆腐。但按照最新的産業目錄,這些小作坊已經無法取得證照,如果完全拆除,就會影響他們的生活。所以孔博代表這次聯合一些代表提交了一份議案,希望能適度保留北京市産業限制政策和目錄中的食品加工小作坊,並予以規範管理。
人大代表是情懷、是責任、是奉獻
“人大代表,會上會下都要履職!”市人大代表、市人大民族宗教僑務外事委員會委員、北京工業大學應用數理學院教授李靜説得斬釘截鐵。
作為來自高校的代表,李靜在本次會議上帶來了20個議案,其中包括市屬高校的、民生問題的、民族宗教僑務外事的,雖然李靜的身份是一名高校教師,平日工作忙,但她始終牢記自己的人大代表身份,堅持深入調研,認真履職。她發現華僑在醫療等方面的權益保障不足。北京正在打造“四個中心”建設,華僑貢獻的“智慧”不可或缺。她希望能儘快推進立法,保障華僑的權益。
目光聚焦醫藥衛生領域的還有市人大代表、房山區大安山鄉衛生院黨支部書記、院長王金輝。他説,自從當上市人大代表之後,自己總是在思考:“人大代表到底是什麼?”通過兩年的履職,他深刻地感受到人大代表是情懷、是責任、是奉獻。作為一名紮根農村的山區醫生,王金輝代表經常要帶着醫生隊伍進山區為村民巡診,每當克服重重困難敲開村民們的家門,看到村民們期盼的雙眼時,他就知道這是他的責任。
近幾年來,他通過實地調研,提出過加大遠郊區醫療建設、改善鄉村醫生就業環境、增加鄉村醫生編制、提高山村醫務人員薪酬待遇等建議。其中,提高山村醫務人員薪酬待遇的建議得到了落實,“鄉村醫生的待遇大大提高,不僅體現了黨和政府對山區醫務人員的關心,更是激發了他們紮根山區服務百姓的信心,鄉村醫生招不來、留不住的情況正在逐漸減輕。”
給遠郊的孩子帶去音樂魅力
首都師範大學音樂學院教授雷達已作為市人大代表履職多年,他説自己對人大代表的工作已逐漸熟悉,也更加認識到履行代表職責的神聖與光榮。
雷達代表學的是理論作曲專業,走上工作崗位後,他努力為遠郊區的孩子們帶去音樂的魅力。從1987年到1997年,他和同為音樂教師的妻子無數次趕赴懷柔,幫助當地的孩子們建立起了一支樂隊,還在全市的大賽中獲了獎。
“那時候沒有高速公路,自己也沒有車,去一趟懷柔的學校,單程就得顛簸小半天。但看著孩子們一點點領略到音樂之美,特別有成就感。”雷達代表説。
成為人大代表後,音樂更成為雷達傳遞文化、促進交流的重要方式。工作原因,他經常有機會走進北京的民族學校、民族鄉村。他會有意識地準備一些民族歌曲,通過演唱交流,一下子就能拉近距離。(葉曉彥 張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