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重要論述,助力門頭溝區綠色高品質轉型發展,近日,門頭溝區市場監管局舉行營商環境觀察員制度啟動暨聘任儀式,創新組建由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企業代表等組成的觀察員隊伍,為打造“京西福地”營商環境新高地注入全新動力。區人大、區政協、區司法局、區委社會工作部、區直機關工委相關領導出席會議。
工作背景:錨定轉型需求,破解監管服務堵點
當前,門頭溝區正處於綠色高品質轉型發展關鍵時期,門頭溝區《精準鎖定,系統重塑,門頭溝區打造首都營商環境“新高地”三年行動方案》已全面實施,亟需構建政企良性互動機制,打通政策落地“最後一公里”。市場監管局通過出臺“優化准入準營15條措施”等舉措取得顯著成效,累計為全區各類市場主體減免罰款317萬餘元,非現場監管佔比達77%,實現個體工商戶全區通辦,但仍面臨企業訴求反饋不夠精準、政策執行存在“溫差”等問題。在此背景下,聘任營商環境觀察員成為市場監管部門拓寬監督渠道、精準對接企業需求的創新之舉,既是落實全國市場監管工作會議“問題導向”要求的具體實踐,更是區域轉型發展的現實需要。
目的意義:構建多元共治格局,提升環境建設質效
本次觀察員制度的建立,核心目的在於打破政企溝通壁壘,構建“監管部門+市場主體+社會監督”的多元共治格局。一方面,通過觀察員的一線視角,精準捕捉企業在准入準營、執法監管中的“堵點”“槽點”,及時發現政策執行中的偏差問題,為改革舉措優化提供第一手依據;另一方面,借助觀察員的專業優勢和傳播力,推動惠企政策精準落地,提升企業對營商環境的獲得感和滿意度。尤為重要的是,通過凝聚社會各界力量,讓營商環境建設從“政府獨唱”變為“政企合唱”,為區域經濟活力迸發提供堅實保障。
工作舉措:精準選取組建隊伍,健全機制保障運作
在觀察員隊伍組建上,市場監管局創新選拔機制,明確“專業性、代表性、親歷性”三大選取依據。首批選聘的15名營商環境觀察員,除吸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傳統監督力量外,特別選取部分享受“輕微免罰和首違不罰”政策的企業代表加入。此類企業因親身經歷過包容審慎監管,既能深刻感知市場監管執法的“力度與溫度”,更能精準指出監管服務中的改進空間,有效提升監督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首批觀察員已通過嚴格篩選,涵蓋多個行業領域。
為保障觀察員工作實效,配套建立三大運作機制:一是政策賦能機制,由局領導專題解讀營商環境改革舉措、審批流程等內容,提升觀察員履職能力;二是多元反饋機制,依託區委社會工作部搭建的“群眾的聲音”線上反饋平臺、以及定期召開座談會、實地走訪等多渠道資訊收集網路,確保訴求傳遞暢通;三是閉環辦理機制,建立“觀察專報”制度,對觀察員反映的問題實行清單化管理、閉環式督辦,承諾“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同時,建立“月聯絡、季會商”機制,明確專人對接協調,為觀察員履職提供堅實保障。
預期目標:實現監管優化與企業發展雙贏
通過觀察員制度的深入實施,預計將實現三方面顯著成效。一是政策執行更精準,借助觀察員的一線反饋,及時校準准入準營、執法監管等政策執行中的“偏差”,推動“容缺+承諾+跟進”“信用修復免申即享”等現有政策進一步優化升級,提升政策適配性。二是監管服務更高效,針對觀察員反映的多頭檢查、流程繁瑣等問題,深化“無事不擾”監管模式,擴大非現場監管覆蓋面,推動監管效能與服務品質雙提升。三是營商氛圍更優質,通過觀察員的橋梁紐帶作用,強化政企良性互動,讓“人人都是營商環境”的理念深入人心,吸引更多市場主體入駐“京西福地”,為門頭溝區綠色高品質轉型發展注入更強動力。
隊伍建設:以觀察監督為抓手提升行風建設水準
營商環境觀察員制度不僅是優化服務監管的創新舉措,更成為錘鍊隊伍作風、提升行風建設水準的重要載體。市場監管局將以觀察員監督為外部推力,實現內外協同發力,推動行風建設與營商環境優化同頻共振,以制度剛性保障行風建設常態化、長效化,鍛造政治過硬、執法公正、服務高效的紅色市場監管鐵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