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城區:書社、美術館、AI食堂……北大老校舍變身衚同新頂流

日期:2025-11-05 17:39    來源:東城區人民政府

分享:
字號:        

  在東城,城市更新項目既留存了城市記憶,又為老城注入可持續的創新活力,成為北京城市更新的生動實踐。百年院落如何變身文化金融産業園?今天小東帶你走進首開首院,見證藝術與科技的有機融合。

  景山三眼井啟動區平房院落及首開首院文化金融産業園項目近日獲評第四屆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實踐,走進位於沙灘後街22號的首開首院文化金融産業園,探訪這座曾歷經元代皇城、北大校舍、首開總部變遷的院落,如何在城市更新中煥發新生,成為歷史文脈與現代産業共生的典範。總建築面積約1.4萬平方米的空間裏,每一處都藏着“老建築”與“新生活”的對話。

  邁入園區大門,最先映入眼簾的是中國美術館文創·藝樹空間。展架上,既有中國美術館藏畫樣稿精品展的經典復刻,也有融入衚同元素的文創手作。工作人員介紹,這是中國美術館首次將藝術搬進社區,“以前看名畫要去美術館,現在在園區裏就能近距離感受,還能把‘藝術’帶回家。”正在挑選文創的市民李女士説,這種藝術下沉讓老城多了份文化暖意。

  繼續往前走,8號樓的首開書院·景山書社令人駐足。150余平方米的空間裏,原木色書架整齊排列着近2000冊書籍,涵蓋北京歷史、北大校史等類別,墻上的沙盤模型復原了1946年國立北京大學校舍佈局——沈從文伏案寫作、賀麟探討哲學的場景。通往二樓的臺階被設計成“知識的階梯”,二樓半封閉會議空間的漢白玉墻壁上,雕刻着北京中軸線建築,未來這裡將定期舉辦“聚首沙龍”,讓學者、居民、游客在此對話。

  9號樓的開心麻花景山劇場由舊辦公空間改造,保留了老建築的木質梁架,卻配上了現代聲光電設備。而在1號樓的南方傳媒北京中心會客廳,落地窗外是青磚灰瓦的衚同肌理,室內則是文化金融企業的現代辦公場景,傳統與現代的碰撞在此格外和諧。

  園區空地中央,見證了百年滄桑的國槐巍然矗立。如今,圍繞它打造的“大樹藝術中心”,成了園區的精神地標。閒暇時光,不少居民和園區白領坐在槐樹下,或聊天或看書,老院落的煙火氣與新空間的文藝感交融得恰到好處。

  從首開首院文化金融産業園離開,步行前往景山三眼井啟動區井空間及衚同美術館,沿途經過北大二院舊址等Citywalk熱門景點。景山三眼井啟動區保留了衚同的歷史肌理,同時為其注入了當代藝術的生命力。作為皇城景山街區三眼井啟動區亮相的首張“文化名片”,衚同美術館通過修復街巷風貌、活化衚同空間、融合當代藝術、重塑社區活力,打造北京獨有的衚同藝術公共空間,探索文化傳承與民生福祉共融共生的城市更新路徑。

  景山AI食堂作為皇城景山“智慧街區”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居民和職工提供高效餐飲服務,其數字化烹飪技術能夠精準地滿足不同人群的餐飲需求,目前進入試運作階段。食堂由首開首院金融産業園依託周邊共生院落空間打造,核心烹飪環節由AI炒菜機完成。

  工作人員介紹,食材投放精度可達克級,能有效避免人工烹飪的口味波動,確保每道菜品口感穩定。目前食堂每餐提供8個菜品、2種主食及免費湯品,後臺AI系統已研發超300道適配菜品,可實現菜譜定期更新,解決傳統食堂菜品單一問題。在取餐環節,智慧餐臺具備自動稱重計價功能,同時能實時估算餐食熱量,並通過手機App同步至用餐者。“我們能在手機上看到個人營養記錄與飲食偏好分析。”在園區工作的張先生説。這個充滿科技感的食堂,將為周邊居民解決就餐問題,也為上班族提供了便捷,讓“科技賦能民生”不再是口號。

相關推薦

圖集推薦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