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區:黨建深度融合 激活社區治理新動能

日期:2025-11-05 17:00    來源:房山區人民政府

分享:
字號:        

  龍湖港龍湖灣社區位於房山區青龍湖鎮,由於是新建社區,曾面臨不少治理難題。青龍湖鎮黨委強化統領,以黨建和業務深度融合為突破口,打造“湖畔鄰距離”治理模式,秉持“黨建引領、區域聯動、共治共用”的工作思路,建立黨委牽頭、多方聯動、居民參與的共治機制,有效破解社區治理難題,將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基層治理效能,實現黨建與業務同頻互促。

  青龍湖鎮黨委多次專題研究部署黨建和業務融合工作,第一時間成立社區工作小組,明確專人負責,以“黨建與業務融合互促年”活動為契機,將黨建工作與基層治理體系建設深度結合。一是構建“社區黨組織-小區黨小組-黨員中心戶-志願者骨幹”多元網格化融合治理體系,按小區樓棟分佈設立小區黨小組,選拔社區能人擔任黨小組負責人,將黨組織鏈條延伸至樓棟末梢;黨員中心戶切實執行“黨建責任清單”制度,明確人員職責,覆蓋全社區居民,通過“湖畔漫步”定期走訪收集訴求;從居民中篩選熱心公益、有號召力的人員組建志願者骨幹隊伍與黨員中心戶結對聯動,協助開展入戶調研、意見整理、服務執行等工作,形成上下聯動、覆蓋全面的治理網路。二是積極打造融合服務陣地,踐行“城市嵌入式服務”理念,建成黨群服務綜合體,以“黨建+服務”為導向,整合小區配套空間,建成集黨務服務、政務服務、便民服務、文化服務於一體的黨群服務綜合體,提供“一站式”服務,將黨務服務與政務、便民服務深度綁定。同時,在服務陣地開展“政策宣講+民情研判”聯合行動,由鎮黨委牽頭培育“社區治理導師”隊伍,推動黨建服務與群眾需求精準對接。

  持續探索創新機制融合,將包村幹部落實基層黨建責任與民生實事結合起來,鼓勵黨員幹部參與基層治理工作,依託黨員志願隊、基層協商議事平臺等,開展調研、宣講和服務等活動,持續促進黨建和業務融合。一是創新黨群聯動機制,推行“零距離走訪、零延遲響應、零積壓辦理”三零機制,通過“板凳會”“涼亭議事”“湖畔漫步”等載體聽民意。組建黨員攻堅隊,傾聽群眾訴求,兩個月內辦結民生實事40余件,相關投訴下降92%,彰顯黨建優勢向治理效能的轉化。二是構建跨域協同治理體系,借鑒“三級聯動”融合經驗,由鎮黨委牽頭組建“湖畔治理聯盟”,打破交通、城管等部門壁壘;通過臨時黨小組會商機制,推動F57公交線路優化、社區接駁班車開通等民生工程,惠及1.2萬群眾,實現“部門協同”與“黨建引領”的有機融合。三是打造智慧黨建平臺,依託“湖畔家園”APP構建“黨建+科技”服務矩陣,繪製黨員包聯特殊群體的“民情地圖”,升級便民菜站等民生設施。創新“愛心敲門”模式,將黨組織溫暖通過數字化手段直達群眾。

  發揮鎮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作用,構建“黨委領導、多元協同、群眾參與”的治理共同體。一是推動治理主體轉型,建立“訴轉治”黨建引領機制,對高頻投訴者實行“黨員包聯+專班化解”,成功引導訴求量多的群眾轉化為志願者骨幹5名。二是通過“社區能人工作坊”挖掘居民領袖18人,組建“黨員+志願者”先鋒隊,實現“治理對象”向“治理力量”的根本轉變。深化“五社聯動”融合,統籌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願者、社會慈善資源,建立“黨建聯建”機制。三是聯合衛生院開展“黨員巡診”,協調區教委開放公共空間,引入專業組織提供精準服務,全年開展“湖畔鄰距離”系列活動50余場,覆蓋群眾7000餘人次,相關成效獲CCTV-13等權威媒體報道。四是創新“社區吹哨、部門報到”機制,吸引12家企業、5個社會組織常態化參與社區治理,不斷壯大志願者隊伍,半年內開展互助服務80余次,志願服務時長累計達318小時,形成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協同治理的良好氛圍,為黨建融合社區治理注入持續動力。

  充分發揮黨建領航作用,堅持以理念融合為先導、機制融合為支撐,精準把握“黨建服務大局”的着力點,不斷夯實黨支部在基層治理中的戰鬥堡壘作用。以思想融合凝聚共識、機制協同貫通資源,推動黨建工作與基層需求、地區發展同頻共振,切實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持續轉化為治理效能和發展動能,在推動黨建促進業務發展過程中逐步探索出既符合政策導向、又貼合群眾期盼,兼具地域特色與推廣價值的基層治理新路徑,為區域高品質發展注入持久動力。

相關推薦

圖集推薦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