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天裏,豐台區26個街鎮全員行動,一場覆蓋全域的“向群眾報告”火熱開展
●1.1萬餘名群眾走進現場與街鎮幹部“面對面”,線上直播與媒體報道觸達百萬人次
●收集到1319項民生訴求,其中755項已高效辦結,564項納入清單持續跟進
“兩個多月前我們承諾,‘街鎮向群眾報告’不是一場秀,而是一份鄭重的約定。今天,我們帶着整個‘暑假’完成的‘民生試卷’,向豐臺百姓集中‘報告’。”10月16日,“遇見豐臺·眾匯京彩”——豐台區“街鎮向群眾報告工作”機製成效創新發佈活動,在方莊街道文化藝術中心一方書莊舉行。
會上,豐台區委社會工作部副部長胡戴萍表示,7月10日至8月26日短短的48天裏,豐台區26個街鎮全員行動,一場覆蓋全域的“向群眾報告”火熱開展,而這份實打實的民生答卷也清晰展現出機制從“精彩亮相”到“深耕細作”的轉變。
1.1萬餘名群眾走進現場與街鎮幹部“面對面”,線上直播與媒體報道觸達百萬人次,從老樓改造的進度追問到老年餐的溫度關切,從停車難的破解建議到反詐宣傳的細節提醒,這場“開門搞建設、躬身聽民意”的實踐,共收集到1319項民生訴求,其中755項已高效辦結,564項納入清單持續跟進,讓基層治理從“被動響應”轉向“主動服務”,從“單向彙報”變成“雙向奔赴”。
數據見真章
755項訴求落地見效
“清單化治理”破解民生堵點
“報告會的價值,終究要靠‘事是否辦成了’來檢驗,群眾滿意才是真成績。”胡戴萍説。據統計,首輪報告中,群眾現場拋出191個問題,街鎮幹部當場“接招”;通過會前到府、會中留言、線上互動等方式,收集到1319項意見建議,內容聚焦老樓改造、老年餐、停車難等“家門口的事”。
如今,這些訴求已有755項落地解決:有的街鎮盤活邊角地新增共用車位,緩解“停車難”;有的加快養老助餐點佈局,讓老人吃飯更方便;各社區還針對電信詐騙開展精準宣傳。“剩下的564項複雜訴求,比如小區設施更新、老舊樓棟改造,也全部建檔立賬,實行‘清單化管理、銷號式落實’。”胡戴萍説,這標誌着豐臺的治理方式正在轉變——從“接訴即辦”的被動響應,轉向“未訴先辦”的主動作為,再到“舉一反三”的系統解決。
1.1萬餘名群眾的參與、755項訴求的落地,背後是基層幹部“連軸轉”的付出,更是豐臺用“制度微創新”換群眾“長幸福”的決心。北宮鎮將報告會搬進中華名棗園,單場圖文直播瀏覽量破52萬;太平橋街道以聯合企業“開盲盒”的形式帶動“家門口經濟”。這些細節印證着:“打開天窗説亮話”的溝通方式,真正走進了群眾心裏。
創新破常規
會場搬出會議室
治理從“單向説”變“雙向聊”
“過去是‘領導臺上講,群眾台下聽’,現在要讓群眾‘沉浸式’參與。”胡戴萍介紹,各街鎮在報告形式上“八仙過海”,打破了基層彙報的刻板印象。會場不再局限於會議室:北宮鎮的報告會伴着棗香開,長辛店街道結合紅色文化講故事,南苑街道在社區設分會場,在居民家門口拉家常。
幹部的呈現方式也更“接地氣”:脫稿成新風尚,大家用大白話曬家底、算民生賬,PPT、短視頻輪番上陣;互動環節更是“辣味十足”,不僅眾多居民代表到場,“返鄉”學子、外賣小哥、社區商戶等“新面孔”也成了“座上賓”,線上線下同步參與,讓不能到現場的群眾也能“發聲”。
更關鍵的是,報告會不是“一告了之”。胡戴萍説,各街鎮都在做“後半篇文章”:縱向推動社區、物業向居民、業主報告,和“五鄰議事”融為一體;橫向開展養老、教育、環境等專題報告,讓分管領導精準回應;向上則用“吹哨報到”機制,邀請區直部門現場辦公,形成上下聯動的合力。“從‘街鎮報告’到‘體系貫通’,就是要讓溝通更深入,解決問題更高效。”
深耕謀長遠
正視短板再發力
讓“向群眾報告”融入治理基因
“成績不説跑不了,問題不説不得了。”胡戴萍坦言,首輪實踐中仍有不足:部分街鎮“成績多、問題少”,現場回答有時偏政策解釋,深層次堵點破解力度不夠;中青年、新業態從業者參與度有待提升,個別場次互動時間短、流程不夠規範。
針對這些短板,豐臺已明確下一步方向。“要在‘精準’上再發力,會前把群眾最急最難的問題撈實撈透,幹部要敢於亮短板、明確時間表。”胡戴萍表示,還要強化“體系”銜接,讓街鎮、社區、專項報告形成民意網路,確保複雜問題“接得住、辦得快”;更要推動“常態”化,把報告成果與幹部考核、資源分配掛鉤,讓“向群眾報告”從“集中活動”變成工作習慣。
2025年“向群眾報告”的這場實踐,對豐臺而言只是新起點。“我們要以‘長辛先鋒’行動為引領,讓每一條街巷都有煙火氣、人情味。”胡戴萍説,未來豐臺會繼續用務實舉措傾聽民意,也誠懇邀請群眾監督參與,“基層治理的創新,就在幹部的實在話裏,在群眾的熱乎勁中,我們要一起把豐臺建設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