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區:丹心守護英雄史 熱血傳承赤子情

日期:2025-10-10 14:35    來源:房山區人民政府

分享:
字號:        

  在血火淬煉的平西熱土上,平西抗日戰爭紀念館講解員鄭淑棉,以光陰為尺,以初心為墨,在紅色文化傳承的長卷上寫下了動人篇章。

  從青澀的講解員到紅色精神的播種者,從文物徵集的跋涉者到烈士尋親的牽線人,她以聲音喚醒歷史,讓平西精神穿越時空、歷久彌新。三十載青絲染華發,她用熾熱初心守護紅色文化、以歲月長情書寫傳承擔當。

  1993年,中專畢業的鄭淑棉懷揣着對先輩的深切敬仰,成為平西抗日戰爭紀念館的一名講解員。初入崗位時,年輕的她曾因外界的繁華而動搖,但一次刻骨銘心的講解經歷徹底改變了她的想法。2000年,當她深情講述民族英雄楊懷英的事跡時,一位老人緊握住她的手哽咽道:“姑娘,你讓我想起了我的父親,他也是在抗戰中犧牲的啊。”那一刻,鄭淑棉深刻體會到,自己講述的不僅是歷史,更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是後人永遠銘記的親人。2002年,在平西抗日烈士陵園,一位中年男子久久駐足在楊景和烈士墓碑前,激動地説:“這是我的爺爺,沒想到在這裡找到了!”這場跨越半個多世紀的“重逢”,讓鄭淑棉萌生了為烈士尋親的念頭。三十年來,她埋首史料、走訪調查,成功幫助十位烈士與家人“團聚”。每一次見證這樣的重逢,都讓她更加堅定自己的使命,讓烈士魂歸故里,讓紅色記憶永續傳承。為豐富講解內容,鄭淑棉走遍平西地區,尋訪抗戰親歷者。在房山琉璃河水泥廠,她發現日軍駐紮時使用的機床零件;在淶水縣百里峽茍各莊小學,她辨認出被當作上課鐘的日軍氧氣瓶。這些珍貴的發現,讓她的講解更加生動具體,讓參觀者能夠真切觸摸到歷史的溫度。

  作為平西抗日戰爭紀念館宣教組帶頭人,鄭淑棉深知紅色文化要薪火相傳。她採用“傳幫帶”模式,組建起一支由志願講解員、退役軍人、現役軍人、機關幹部、紅領巾講解員和專業講解員共同組成的宣講團隊,讓紅色聲音從“獨唱”變為“合唱”。三十年間,她累計培養千余名紅領巾講解員,指導數百名志願講解員。從講解內容的字斟句酌,到講解時的站姿手勢,她都親自示範、耐心指導。在她的悉心培育下,一批批優秀的講解員走上崗位,將平西的紅色故事傳播得更廣更遠。

  2007年,鄭淑棉光榮加入中國共産黨,從此以“為黨育人、為國護史”為使命,將初心融入每一項工作中。她常年奔走於平西十二縣,實地走訪遺址遺跡、抗戰親歷者及英雄後代,徵集革命文物,挖掘歷史史實。她參與整理出版了《平西兒女》《平西烽火1-4集》等書籍,為研究平西抗戰歷史留下了寶貴資料。經過多年努力,紀念館館藏抗戰文物已達400余件,歷史500余張,這些珍貴的藏品成為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資源。

  三十載春秋更疊,鄭淑棉已從青澀講解員成長為紅色文化守護的中堅力量。她先後獲得“奧運微笑服務大使”“北京紅色故事優秀講解員”等榮譽稱號,但最讓她珍視的,始終是觀眾們感動的淚水、孩子們求知的眼神和老兵們莊重的軍禮。如今,鄭淑棉依然堅守在紅色文化傳承的第一線。她説:“只要還能走得動,我就要繼續講下去”,這份執着與堅守,正是對平西精神最好的詮釋。在她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紅色文化的傳承中,讓平西精神如不滅的火種,永遠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

相關推薦

圖集推薦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